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4 17:33:11瀏覽14486|回應4|推薦31 | |
【遇火重生黑產業】 古早人家作為燃料用途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曾幾何時中秋節「每逢佳節必烤肉」蔚為風氣、乾電池裡面的炭粉及家用淨水器的濾心~~這些事物的主角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木炭」。相信很多人定同CJ一般,用過木炭來烤肉,卻沒見過木炭如何產生,直至此行,CJ才對這項逐漸式微的傳統產業有個概略的認識。 高雄大樹的林木資源豐富,早期生產的木炭曾占全國60%,曾是全台灣木炭窯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一共有20幾個,因時空環境之改變漸趨沒落,目前僅剩二位業者苦撐經營。 來到在186縣道附近一座偌大的傳統木炭窯,遠遠地就可就聞到炭燒的香味(我個人是覺得很喜歡啦)。 台灣木炭窯在苗栗以南僅有三座,高雄大樹區就有二座。 台灣的木炭中以相思樹炭最優,其次是龍眼、荔枝,還有埔姜仔(黃荊),木炭窯空地上有堆積如山的木料等待「遇」火重生燒成炭。 這些剛鋸下的木料,長度在90 大樹區的炭窯是以燒荔枝木為主,當然是因大樹為荔枝的故鄉(全國80%荔枝來自於大樹),荔枝結果採收後,要進行矮化(下萎)的工作,控制一定的高度較好採收及噴藥,這些砍下來的枝幹就送到火炭窯燒成木炭。 木炭窯的底層是用大塊土角磚砌成,土窯的作用是耐高溫、不會裂開。窯頂則用沒燒過的小塊土角磚鋪上,再覆蓋稻草堆,最上方使用鐵皮蓋成遮雨棚,是為了防大雨侵襲而塌陷。 木炭窯的投柴口。木炭窯需燒到300~400度左右,窯內的火區與木炭區會以磚土隔開,工人在灶門點小火燒製,「窯火」及「煙」,經由小洞進入窯內燜燒,並不實際接觸,這種進入窯內燜燒的火是為「陰火」。丟柴火的日數大約十餘日,等降溫也要十餘日,故燒完一窯約需個把月。 已經封口的木炭區。裝窯就緒後,就用磚塊或黏土把洞口封死,只餘一管煙囪,窯口封起來讓木料在窯裡燒成炭,此時不需日夜辛苦看顧窯火,工人可以離開。 進去參觀出清木炭後的窯。 窯內一隅。根據台灣法規:燒製木竹炭用土窯,每座炭窯興建面積以 觀察煙囪冒出的顏色,如由黑煙轉較清淡呈白煙時,則進行封窯,拆卸煙囪,封閉小門,窯內因沒氧氣助燃,自然而然熄火、冷卻悶燒,經過這些流程後,木材方成可利用的木炭。 荔枝樹燒出來的木炭比龍眼樹『鬆』,炭料較不結實。雖然用龍眼樹燒出來的木炭堅實、耐燒,但有一缺點,就是在燒製過程,會有清脆爆裂聲和火星冒出,容易燙傷工人。 這是「恨木不成炭」的失敗品,所以被棄置一旁。其實仔細看其文理圖樣,還頗有藝術品的結構。 表面呈黑色,所以就稱為「黑炭」,台語是「火炭」。 等待秤重包裝的黑炭。 分裝黑炭。 成品完整精緻的好炭就裝箱批售;而一般人家所用的烤肉用木炭,像前方這樣一大包麻袋,約 炭窯廠一隅。 這家炭窯廠有一棵結實纍纍的波羅蜜樹。 尚未成熟的波羅蜜特寫。 環境變遷需求大減,加上作業艱辛,如今,木炭燒製已然成為夕陽工業,當年二、三十支煙囪齊發白煙的盛況已不復存在,曾為全國最大木炭窯的群聚也僅剩二家窯廠力抗進口炭,若業者不敵26國廉價炭料的傾銷競爭,台灣燒炭業終將走入歷史~~思及此處,令人無限感慨!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