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12 23:45:54瀏覽1848|回應0|推薦18 | |
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 (Mosque-Cathedral of Córdoba),正式名稱為聖母升天大教堂;最早回教徒摩爾人於786年,後來回教王國的繼位者又陸續擴建這座寺院的規模;1238年,天主教徒收復失地運動後,將清真寺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1523年,查理一世國王在這裡興建了混合哥德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基督禮拜堂,使得回教藝術和基督教文化混搭出一種獨樹一幟的風格。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是摩爾人建築中完成度最高、最傑出的作品之一,為伊斯蘭建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後來穆斯林世界西地中海地區的「摩爾式」建築產生了重大影響,與阿爾罕布拉宮同為安達盧西亞建築的代表作,於1984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哥多華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築,也是西班牙重要歷史古蹟和旅遊景點之一。 當時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在上午8:30~9:30可免費進入,一早便從住宿的Hostal Maestre旅館步行前往,不到10分鐘路程。 聖卡塔利娜門(Puerta de Santa Catalina),是清真寺大教堂 第二重要的門 ,從東側通往清真寺主教座堂的庭院(圖引ArtenCórdoba網頁) ,為建築師小埃爾南·魯伊斯二世(Hernán Ruiz II the Younger)的作品,文藝復興式風格。 橘樹庭園(Patio de los Naranjos),因植滿橘樹而得名,自 1512 年以來庭院中就存在橘樹,在 17 世紀已經超過80棵(圖引Google map)。 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佔地面積廣大,總面積達8000坪,它南北長180公尺,東西寬130公尺,由殿堂和種滿橘樹的庭院構成,完工於西元987年,共計施工202年才告完成。四周有牢固的圍牆,分別有5處入口。 聖瑪利亞噴泉(Fuente de Santa María),位於橘樹庭園的中央,在清真寺時期,給信徒禱告前淨身所用。。 鐘樓,原為清真寺宣禮塔,高90多公尺,於 1593 年改建成新的文藝復興風格鐘樓。現在所見為1755年被里斯本地震損壞後,由法國建築師巴爾塔薩·德雷維頓( Baltasar Dreveton) 負責修復整建,歷時 8 年竣工。可付費登頂眺望哥多華城區。 1664 年,建築師加斯帕爾·德拉佩納在鐘樓頂部增建了一座新的圓頂,並在上面豎起了由雕塑家佩德羅·德拉巴斯(Pedro de la Paz) 和貝爾納貝·戈麥斯·德爾·裡奧(Bernabé Gómez del Río) 創作的聖拉斐爾雕像。 10 世紀,哈里發國王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Abd ar-Rahman III)擴建了庭院,並增建了迴廊。 售票處設於迴廊處。 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參觀訊息及確實票價詳見官網:https://reurl.cc.MeCaCo 迴廊的牆上懸掛著原清真寺天花板的木樑,上面有不同的阿拉伯文字花紋,還有不同的編號。 迴廊的牆上懸掛著原清真寺天花板的木板,上面有不同的阿拉伯文字花紋,還有不同的編號。 棕櫚門 (Puerta de las Palmas ),是從橘樹庭院到大教堂內部形式宏偉的大門,建在原本統一的開放式拱門外牆上,通往前身清真寺的祈禱廳。最初被稱為Arco de Bendiciones(祝福拱門),是皇家旗幟儀式祝福的場所,為西班牙君主加冕儀式的一部分(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現今棕櫚門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埃爾南·魯伊斯一世 (Hernán Ruiz I) 於 1533 年進行的修復和改建,門口上方建置了一個盤狀外觀。正面的雕像描繪了天使報喜,下方角落的較小人物呈現了神話中的生物(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有「圓柱之森」稱號的多柱式大廳,為祈禱大廳,由774根圓石柱支撐起1312個弓形結構,850根圓石柱拱出一波又一波紅白條紋相間的圓拱天頂,將正殿分成19排,每排各有29個拱門的翼廊。 阿卜杜拉赫曼二世(Abd al-Rahman II)在祈禱廳南邊增加了8個新的中殿,延續重複雙層拱門的建築系統。目前總共約 850 根柱子,由碧玉、縟瑪瑙、大理石、花崗岩和斑岩製成,所有的柱子和柱頭都是從早期的羅馬和西哥德式建築中重複使用,之後的擴建的部分則引入了從早期羅馬模型演變而來的新的摩爾人製造的柱頭。 哈里發國王哈克汗二世(Al-Hakam II)於10 世紀擴建部分通往維拉維西奧薩教堂入口處的交錯拱門。 拱門上的雕像裝飾。 維拉維西奧薩禮拜堂(Villaviciosa Chapel),是清真寺內建造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建於 1257 年至 1274 年間,有造型特殊的多重葉辦的拱形門柱。 米哈拉布前面馬克蘇拉(Maqsura)區域,壁龕和圓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965 年哈里發哈卡姆二世 (Caliph al-Hakam II)擴建清真寺期間,於西元971 年竣工,上方為帶有拜占庭裝飾的圓頂。 圓頂中鑲嵌著黃金與馬賽克鑲嵌的阿拉伯式植物與銘文圖案,精緻華美,燦爛奪目。 米哈拉布(Mihrab) ,標示著聖地麥加的方向的壁龕,由一個馬蹄形拱門組成,通往一個小七角形房間為祈禱室,米哈拉布兩側的下牆鑲有大理石,上面雕刻著複雜的阿拉伯式植物圖案,而拱門上方的拱肩也同樣充滿了雕刻的阿拉伯式花紋,其上裝飾是摩爾藝術的最精華藝術品。 米哈拉布拱門楔形物中的圖案及上方庫法銘文,皆以黃金和玻璃馬賽克填滿,金碧輝煌的鑲金與巧奪天工的鑲崁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大教堂四面的扶壁都有柵欄圍住了周邊的禮拜堂建築群。下列僅Po出幾座代表: 聖母受孕禮拜堂(Capilla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Concepción),也稱為聖體禮拜堂,是清真寺主教座堂西牆的附屬教堂之一,最初是13 世紀的洗禮堂。由Melchor de Aguirre 設計,為巴洛克風格,始建於1679 年,竣工於1682 年。 圓頂上繪有聖靈和福音傳道者的美麗彩繪;精緻的入口門由卡布拉的紅色大理石製成,飾有半圓拱門,拱門上立著聖母無染原罪的小雕像和兩個盾牌, 雪聖母教堂和聖維森特·馬蒂爾教堂,也稱為顯聖教堂,教堂裡有一幅19 世紀的畫,描繪了聖查爾斯·博羅梅奧(Saint Charles Borromeo) 向窮人分發施捨,還有4個著名聖人的雕塑,屬於不同時期之作。 聖保羅皈依禮拜堂(Capilla de la Conversión de San Pablo),初建於1378 年,與皇家禮拜堂同時期,曾在 1610 年重建;禮拜堂的中央有一個祭壇,中央壁龕裡有一尊右手拿著劍的聖保羅,雕像是 17 世紀的匿名作品,而祭壇畫則是雕塑家費利佩·巴斯克斯·德烏雷塔 (Felipe Vázquez de Ureta) 的作品。 聖約翰禮拜堂(Capilla de San Juan Bautista),當中祭壇畫為16 世紀下半葉之作,其主題是施洗者聖約翰用一個池塘把水倒在耶穌身上,而右邊的一對天使讓場景形成對稱構圖。 清真寺結構中間出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皮拉爾聖母祭壇(Altar de Nuestra Senora del Pilar),目前所見的祭壇畫是巴洛克風格,由雕刻和鍍金的木材製成。 當中大橢圓形祭壇畫周圍環繞著樹葉,寬大 的石膏扇貝下有一個皇冠。在橢圓形的下三分之一處,有一個供聖母像的壁龕,上面覆蓋著帶有金色流蘇和流蘇的布幔,由兩個小天使打開。在橢圓形的整個區域中,聖地亞哥跪在壁龕的左側,聖母瑪利亞在天堂中顯現。 皇家禮拜堂(Capilla Real),由卡斯蒂利亞的恩里克二世下令建造,於 1371 年竣工。 皇家禮拜堂雖由基督徒建造,卻融入了穆德哈爾風格(Mudéjar-Style)的裝飾,圖案細膩且繁複。 皇家禮拜堂東牆上聖龕內有18世紀的聖費爾南多三世(Saint Fernando III)的雕像,為將清真寺改建為大教堂的國王。 從 1523 年開始,在廣闊的清真寺結構中間建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教堂中殿和耳堂,形成了新的主禮拜堂(Capilla Mayor)。 埃爾南·魯伊斯二世 ( Hernán Ruiz II )和三世完成了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拱頂和圓頂,於 1606 年竣工。 哥德式肋狀拱頂。 主禮拜堂入口文藝復興風格山牆上的主教雕像。 文藝復興時期中殿和耳堂的拉丁十字拱頂,由胡安·德·奧喬亞 (Juan de Ochoa) 於 1607 年完成。 耳堂的前牆有兩個半圓形拱門,上面飾有銘文;中間柱子上有代表堡壘的華蓋,其下的雕像是聖喬治。 福音講壇(左側)。講壇為法國雕塑家 Miguel Verdiguier 於 1779 年設計完成,由美國桃花心木和大理石製成,左邊是福音傳道者路加和約翰;右邊是聖馬太和聖馬可。 主禮拜堂全景(圖引維基百科,photo by kallerna)。主禮拜堂的建設花費了 16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從 1523 年開始,直到1601 年由大師胡安·德·奧喬亞胡安·德·奧喬亞 (Juan de Ochoa)完成。 主祭壇畫是一件宏偉的大理石作品,製作於 1618 年至 1628 年間,採用卡布拉大理石製成;前方有主教座椅。 主祭壇中央神殿直到 1653 年完工。 十字中心上方設置的橢圓形圓頂,由胡安·德·奧喬亞(Juan de Ochoa)設計,上面裝飾著聖徒和使徒,為當時典型的風格主義樣式。 二側的管風琴之一(左)。 耳堂中柱上有馬爾多內斯主教的祈禱像,是佩德羅·弗萊萊·德·格瓦拉(Pedro Freile de Guevara)於1618年之作。 建築師將哥德式元素引入設計中,這在耳堂臂上方和祭壇上方石拱頂的精緻線條和肖像雕刻設計中可見。 側牆呈半圓形拱門,飾有餅乾圖案,這是老埃爾南·魯伊斯 (Hernán Ruiz the Elder)的典型特徵。這裡望向祈禱大廳方向,結合雙層拱門,完整呈現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混搭畫面。 古羅馬的文物展示區。 清真寺主教座堂的棕櫚門正對著寬恕之門(Puerta del Perdon),與鐘樓的底部相連,是庭院出入口之一。 寬恕之門(Puerta del Perdon),具有穆德哈爾樣式的門(圖引ArtenCórdoba網頁),初建於西元1377年天主教統治時所興建,據說凡通過此門的信徒,其罪將會被赦免;現今所見的門是由 Sebastián Vidal 在 17 世紀中葉主持改建。 清真寺主教座堂外牆多扇門之一:聖埃斯皮里圖之門(Puerta del Espíritu Santo)。 燈籠聖母(Virgen de los Faroles),位於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北牆的宗教祭壇,祭壇上有聖母無染原罪畫作,為藝術家胡里奧·羅梅羅·德·托雷斯 (Julio Romero de Torres)在1928年之作;原畫於 1936 年被保存在該市的胡里奧·羅梅羅·托雷斯博物館,取而代之的是畫家兒子拉斐爾·羅梅羅·佩利塞爾 (Rafael Romero Pellicer) 所畫的複製品(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燈籠聖母(Virgen de los Faroles)夜間點燈。 夜幕下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的牆門。 燈光渲染的牆門一片金黃燦亮。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