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倫敦大英博物館快閃行
2023/10/31 23:55:28瀏覽1050|回應0|推薦26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成立於1753年,自1759115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第一個涵蓋所有知識領域的國立公共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館內現有800多萬件藏品,免費對所有「勤奮與好奇的人」開放。儘管全球公立博物館面臨非法來源文物歸還之爭議,但在文物保存不被重視的年代,這些人類珍貴的文物於當時能「流落」到專業的館藏環境,受到良好維護與保存,不啻也是另一種「幸福」;至少,對於觀者而言,在設備完善的展館內,能夠同時瀏覽全球各區域人類遺產文明精髓,是極其幸福的體驗。

這天由當時在倫敦住宿的「Studios 2 Let」直接步行到大英博物館,不到20分鐘路程。

聖潘克拉斯新教堂(St Pancras New Church),位於尤斯頓路(Euston Road)南側,是座希臘復興(Greek Revival)風格的教堂,建於1819~1822年,由當地建築師威廉·英伍德( William Inwood ) 與其兒子亨利·威廉·英伍德 (Henry William Inwood ) 設計。除了門廊和屋頂上方的塔樓完全由石頭建造,所有外部裝飾,包括柱頭,都是赤土製成。

仿厄瑞克忒翁(Erechtheion)神廟設計的看台,其柱頂由女像柱支撐。女像柱為赤土製成,圍繞鑄鐵柱分段建造,由約翰·查爾斯·費利克斯·羅西(John Charles Felix Rossi)建模;看台的上層被設計為禮拜室。

聖潘克拉斯新教堂草坪上有令人矚目的巨大青銅雕像,這是藝術家大衛·布勞爾-韋爾 (David Breuer-Weil) 的作品《兄弟》和《外星人》。

《兄弟》,藝術家於 2015 年構思,高度6公尺,這件雕塑為頭部相連的人類軀體所構成的拱門,根據藝術家表示:是團結、決心與和平的形象,聯繫和決心的象徵;即使兩個人彼此疏遠,但仍然被強大的力量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永遠無法完全分開(參考自網路)。

《外星人》,是構思於 2012 年 的作品,高度6公尺,巨大的人類軀幹倒栽於地上,藝術家所呈現的是墜毀在地球上的人形物。根據藝術家表示:掙動的雙腿表現出這個人物努力將自己從地面上掙脫出來(參考自網路)。

藝術家要傳達:涉及當代社會中作為局外人的困難(參考自網路)

聖潘克拉斯新教堂(圖引:https://reurl.cc.StPaCh),由愛奧尼柱式構成新古典主義之正立面。這棟建築的總成本(包括土地和家具)為 76,679 英鎊,是自聖保羅大教堂重建以來倫敦建造的最昂貴的教堂(引自維基百科)。

聖潘克拉斯新教堂隔著尤斯頓路(Euston Road),就可看到台灣長榮航空公司的辦公大樓。

Charles Clore House,為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高級法律研究所的大樓。

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鄰近大英博物館的一處花園廣場,林木茂盛,綠蔭深濃。

Russell Square中心噴泉。

Russell Square咖啡屋高朋滿座。

宏偉壯觀的大英博物館主立面,外觀為希臘復興式 (Greek Revival) 建築,主入口面向大羅素街(Great Russell Street),外觀由建築師勞勃·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設計。建築擁有44根高達約14公尺的愛奧尼柱式,這些柱子密切參考了小亞細亞普里耶涅的雅典娜神廟的設計。

主入口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飾則是由理察·韋斯特馬科特爵士(Sir Richard Westmacott)所創造的雕塑裝飾,主題是《文明的進步》,於1852年安裝完成。

山牆浮雕展現著15個人物,以8個階段表達人類文明的進程,描述文明的產生和進步有賴於人類對於8件事情的掌握:建築與雕塑、繪畫與科學、幾何與戲劇、音樂與詩歌。

北入口門前的石雕獅子是由喬治·弗蘭普頓爵士 (Sir George Frampton RA) 於 1914 年雕刻而成。

由羅素廣場走過來大英博物館離位於Montague Place的北入口較近,就從這裡進到館內。看網路介紹都提到這個門的人潮較少,正巧CJ前來純粹地利之便都由此進,節省不少排隊時間;入內有簡單的安檢,隨身包包尺寸要在40x40x50公分以下,重量8公斤以內。博物館內可拍攝,但不得使用三腳架、獨腳架和自拍棒。

大英博物館入內參觀規定參見官網:https://reurl.cc.BrmuEn

博物館北翼中心為愛德華七世畫廊,立了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胸像雕刻。

伊莉莎白二世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 ,簡稱「大中庭(Great Court)」。這一部分的建築由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設計,於2000年12月建落成開放,反映了博物館最近的公共空間擴容。整個大中庭占地達兩英畝,是歐洲最大的室內公共空間。

大中庭鋼構鑲嵌玻璃屋頂,為Buro Happold 設計並由Waagner-Biro建造,以1,656 對玻璃片組成,覆蓋整個大中庭,中心為原來直徑44公尺的圓形閱覽室;由於屋頂的起伏性質,每一個都具有獨特的形狀各具特色。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的關鍵部分是:讓大中庭能有一步一景的效果,讓置身在大中庭的參觀者能夠欣賞到不斷變化的新景象(CJ各角度百拍不倦崇拜)。

位於大中庭的博物館紀念品商店與餐廳。

大中庭作為博物館的一個中央連接​​點,在明亮的玻璃穹頂下,訪客可穿梭在各展覽室之間,是建築學中新舊建築成功相容的經典範例

大英博物館為免費參觀,(↑圖)這裡是可付費租用語音導覽的服務處。

也可提前下載大英博物館官方導覽APP,下載資訊參見:https://reurl.cc.BrMuad

大洋州區展廳,涵蓋印地安、非洲、澳洲等這些附近區域;右方這尊為《失落的朋友(拉帕努伊語:Hoa Hakananaia)》,是一座原位於復活節島的摩埃石像,它於1868年由一艘英國船隻黃玉號的船員從復活節島的奧龍戈取走,如今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失落的朋友》這座雕像被視為是復活節島雕塑的最佳典範之一,雕像完成約在公元 1200 年至 1800 年之間,在其下巴和鎖骨間有道的「Y」字形形狀,是復活節島現存的雕像中較為少見,據說是後來技術上創新所製造

古典優雅的樓梯間。

湯利女像柱(Townley Caryatid) ,2.25公尺高大理石女像柱,為盛裝參加宗教儀式的婦女,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 140 至 160 年間的羅馬時代。

眺望二樓穿堂。

從南翼二樓俯瞰大中庭。

埃及館( 4號展廳),長而壯觀的展館幾乎貫穿整個博物館西翼,藏有橫跨3000年古埃及文明的雕塑與文物。

廳中這尊巨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胸像來自公元前1250年的底比斯祭廟,高2.67公尺,重達7.25公噸,雕像由一塊雙色花崗岩製成,以區分頭部和身體;拉美西斯二世面帶微笑,表情莊嚴肅穆,頭上戴着褶皺布料製成的頭巾,頂端有眼鏡蛇王冠。

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巨大雕像,西元前 1370 年。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花崗閃長岩石碑,以三種文字刻著幾乎相同的文本,令語言學家能夠通過比較來發展對埃及象形文字的理解。

埃及的酒瓶與陶罐。

牆上為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親征努比亞之壁畫。

埃及墳墓,內有名為「基波林人(Gebelein Man)」的木乃伊在大約公元前3500年被掩埋,並在1896年發掘出土。是現存大英博物館裡最古老的木乃伊,根據最新研究顯示,這個「基波林人」是被武器從背後刺死的。

 左為來自埃及底比斯Henutmehyt墓的鍍金外棺,第19王朝(公元前 1250 年);右為埃及的利比亞時期彩棺,第21~22王朝(其統治時期為公元前943年至前720年)。

希臘的彩陶,每支瓶罐上面精彩的圖案都值得細究欣賞。

塞浦路斯(Cyprus)出土的陶俑,有著古樸時期(公元前800~前500年)的「古風式微笑」和「遊腳」(其中一隻腳稍稍在另一隻腳前面)。

拉瑪蘇(Lamassu),來自西元前 9 世紀,伊拉克尼姆魯德(Nimrud)西北宮殿。拉瑪蘇(Lamassu)是亞述、巴比倫神話中的人首半獅半牛怪帶翼神獸,保衞着亞述人的神廟和宮殿。

亞述古城尼姆魯德(Nimrud)浮雕壁畫。

6號展廳裡的拉瑪蘇(Lamassu)雕像(公元前883-859年),原是守護亞述的阿淑爾納西爾帕王二世(King Ashurnasirpal II)王座宮殿的大門。

有5條腿的拉瑪蘇(Lamassu),因為是被工匠設計從正面或側面觀看都是4條腿。

海神紀念碑(Nereid Monument),位於現今土耳其穆拉省的費特希耶附近出土。它採用希臘神廟的形式,底座上裝飾有雕刻飾帶,據信建於公元前四世紀初(約公元前 390 年),作為阿比納斯(Erbbina)的墳墓。1840 年代初,英國旅行家查爾斯·費洛斯 (Charles Fellows)重新發現了該遺址,研究員將它們運往大英博物館,其中一些已被重建,以展示紀念碑東立面的樣子。

展示帕德嫩神殿大理石浮雕的杜威恩展廳(Duveen Gallery),向來是大英博物館參觀重點。

埃爾金大理石雕像(Elgin Marbles),是來自帕德嫩神廟和雅典衛城其他建築的古希臘雕塑收藏品,由第七代埃爾金伯爵托馬斯·布魯斯(Thomas Bruce)的代理人從奧斯曼希臘運往英國,這些雕像在1816年以不足7萬鎊的價格將其賣給了大英博物館,於1817年起開始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帕德嫩神殿大理石或帕德嫩神殿雕塑楣板、牆面和山形牆,根據埃爾金表示,他在徵得當時在雅典行使權力的奧斯曼帝國官員的許可下拆除了這些雕塑。然而,此說法的真實性存在爭議,因此長期是國際爭議的議題,希臘當局一直希望英國能夠歸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已介入協調。

這些雕刻精美的中楣橫條以及獨立存在的雕塑豐富詳盡地描繪出雅典的社會風貌與習俗。

半人馬(Centaur)和拉皮特(Lapith)人的戰鬥,浮雕呈現了彷彿連環漫畫的動作。

帕德嫩神殿雕塑所在的18號展廳,吸引不少觀眾慕名前來。

帕德嫩神殿雕塑,人物的動態與衣袍摺紋展現鉅細靡遺。

帕德嫩神殿的山牆雕塑,石雕細膩表達隨風飛揚的衣衫,展現出卓越的技法,是CJ個人最欣賞的一組。

大英博物館館藏在史前收藏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其中有罕見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的文物,已有數萬年的歷史。穿過青銅器和鐵器時代,進入中世紀、文藝復興和現代,時空縱橫之廣博豐富,走覽其間彷彿進入世界文明的寶藏庫,令人目不暇給;此行為再度重遊,因時間關係,當時僅能安排半日觀覽,不足之處留予他日重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8002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