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10/07 21:45:07瀏覽1399|回應1|推薦24 | |
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橫跨泰晤士河的人行天橋,是英國為了迎接千禧年而建設;以千禧橋為軸線連結了聳立於泰晤士河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以及南岸的泰德現代美術館,宗教信仰與藝術創作──人類精神生活寄託相異的領域因而聯繫。 千禧橋於 1996 年開放公開競圖,最終設計由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和雕塑家安東尼·卡羅爵士 (Sir Anthony Caro)以 「光之刀(Blade of light)」的獨特設計理念勝出。橋梁於1998年開始建設,並於2000年6月10日首次開放。開放當天產生令人震驚的搖晃,連忙關閉進行的大規模整頓工程增加穩固性,之後才又於西元 2002 年再次開放。 千禧橋全長325公尺,主要是以鋁、水泥和鋼鐵所建構。橋有兩個河橋墩,橋墩之間沒有任何剛性的大梁架,只有8根兩端固定在岸上的鋼索掛在兩墩之間。每組四根鋼索,分別托在「丫」字形的兩臂上;因為橋梁的懸掛設計將支撐纜索置於橋面以下,從而形成非常淺的輪廓(引自維基百科)。 從千禧橋上走過去,可直接通往聖保羅大教堂,遠遠地就能由正面看到它白色調的大圓頂。 自千禧橋眺望泰德現代美術館。 由千禧橋往東眺望泰晤士河景觀。 匯豐銀行大門(HSBC Gates),英國抽象雕塑家安東尼·卡羅爵士 (Sir Anthony Caro)在加文·莫里斯(Gavin Morris)協助下創作的不鏽鋼雕塑,於2000年矗立在千禧橋的北側。 造型由一個一端窄一端寬的矩形鋼隧道組成,在雕塑空間中,現代與古典兼容。 聖保羅大教堂南面向。 聖保羅座堂(St Paul’s Cathedral),為紀念使徒保羅而建造,是羅馬天主教廷派駐倫敦的首位主教的座堂,可以追溯到公元 604 年;1240年才落成的舊聖保羅教堂為哥德式教堂,1666年時一場大火將教堂毀於一旦,目前的建築倫敦大火後啟動的重大重建計劃的一部分。於1675年奠基,1708年封頂,1711年聖誕節當天由英國國會宣布竣工,為英國知名的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 (Sir Christopher Wren) 職業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現在是英國國教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 聖保羅大教堂最明顯的外部特徵是它巨大的穹頂,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直到 20 世紀末,聖保羅大教堂都是倫敦城市天際線上最高的建築。 右側是在 1941 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轟炸摧毀的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教堂遺址的塔樓,於1950年修復。 球狀雕塑反射的趣味畫面。 立於教堂北面聖保羅十字紀念碑。 利用One New Change 購物中心的玻璃帷幕外牆反射,呈現教堂虛實影像。 帶有銳角的現代建築為聖保羅大教堂外的倫敦城市資訊中心(City of London Information Centre,簡稱CIC),是倫敦唯一的獨立旅遊資訊中心。建築由 MAKE Architects 設計,曾榮獲 2009 年 RIBA 建築卓越獎。 大教堂西向主立面設計成雙層古典門廊的形式,下層門廊寬度包括兩邊側廊,而上層則收窄並以三角楣作為頂部。門廊上下共10對的科林斯式柱支撐,既纖細華美又不失穩固大方。鐘樓則位於兩邊的禮拜堂上方,使整個立面顯得更雄壯,宏偉富麗的巴洛克風格成為英國古典建築的紀念碑。 教堂西面正向前的雕像為安妮女王(Anne),為弗朗西斯·伯德(Francis Bird)之作。18世紀初期教堂完工時正好為安妮女王統治時期,女王雕像下的4座雕像分別代表當時女王統治的四個國度:大不列顛、愛爾蘭、北美、法國。現在的這尊女王像是1886年按照原樣重新製作。 山牆浮雕以「聖保羅的皈依」為主題的畫面;山牆頂上,立著持劍的聖保羅及其他人物雕像,皆為弗朗西斯·伯德(Francis Bird)所作。 每天下午5點之後,聖保羅大教堂會有禮拜、唱聖歌之類的活動,等活動告一段落就可免費參觀;因為先前已經有付費參觀並「攻頂」的經驗(參見格文瞻仰聖保羅座堂),所以這趟再來,純粹是想再度重溫這座名聞遐邇的大教堂富麗堂皇之美。聖保羅大教堂近來取消了「禁止拍照」的規定,不可使用閃光燈自拍棒等,就能在殿內拍攝。 唱詩班座席看向後殿和高祭壇,拱頂裝飾有威廉·布雷克·里士滿爵士(Sir William Blake Richmond)爵士的設計馬賽克,金碧輝煌。 於1862 年製造的管風琴被安裝在南耳堂門上方。 十字翼中心點上的中央穹頂,為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 (Sir Christopher Wren)的傑作穹頂直徑約為34公尺、高約為111公尺(即365英尺,寓意一年的365天),穹頂為內外三層結構獨立支撐,外層為反懸鏈線拱,內層為半圓拱,中間為磚和鑄鐵鏈製作的錐筒結構。。 圓頂的內部為由英國巴洛克畫家詹姆斯·桑希爾(James Thornhill)於1715~1719年繪製,呈現3D立體效果的畫面,內容用8個拱門分別描繪了聖保羅的8個生活場景。 拱頂下邊是個環形柱廊,每隔四根立柱有一個壁龕,每個壁龕里有尊聖人的雕像。立柱之間的大窗戶為穹頂下的空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立柱上方的三角區都有馬賽克的聖人畫像,於1864~1888年間繪製。拱門基石上方簷口,支撐著耳語廊(Whispering Gallery),購票可登上此處俯瞰教堂。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First World War Memorial),懸掛在中殿的牆面一對 20 英尺高帶有被毀城鎮模型的十字架,由格里.猶達(Gerry Judah)創作的白色雕塑,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週年。 高20 英尺的白色十字架上布滿了被戰爭摧毀的城鎮,這些建築以被衝突摧毀的現代城鎮為特色,靈感來自敘利亞的阿勒頗和霍姆斯以及伊拉克的巴格達等城市,作為聖保羅大教堂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活動的一部分,這座建築在歷史上一直象徵著希望和救贖的勝利的衝突(資料參考網路)。 威靈頓紀念碑(Wellington Monument),位於中殿北側的拱廊下的巨大紀念碑,為紀念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 (Arthur Wellesley) 所建,由英國雕塑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文斯(Alfred Stevens)設計,雕像為雕塑家約翰·特威德(John Tweed)創作。 巨大的帕夏爾蠟燭(Paschal candle)和洗禮池。 正面建築兩端建有一組對稱的鐘樓,西北角的鐘樓有一圈12 枚由拉夫堡約翰泰勒公司 (John Taylor & Co) 設計的教堂用鐘;西南塔樓安裝了時鐘,目前的機械裝置於 1893 年由史密斯德比集團(Smith of Derby Group)建造,當中還有一口17噸重的大銅鐘。 聖保羅大教堂參觀費用與訊息參見官網:https://reurl.cc.StPaul 。若有購買London Pass則可免費入內參觀。 聖勞倫斯猶太人紀念飲水噴泉(St Lawrence Jewry memorial drinking fountain),這座哥德復興式的華麗噴泉最初建於 1866 年 5 月,原位於倫敦市市政廳旁的聖勞倫斯猶太教堂外,建築師為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前方聖勞倫斯和抹大拉的瑪麗亞的雕像青銅雕塑是約瑟夫·達勒姆(Joseph Durham)之作;噴泉於 1972 年左右被拆除,2010 年在聖保羅大教堂附近卡特巷花園(Carter Lane Gardens)重新組裝建置。 帕特諾斯特廣場(Paternoster Square)上的帕特諾斯特廣場柱(Paternoster Square Column),用波特蘭石製成高23公尺的科林斯式柱子,頂部有一個覆蓋著金箔的燃燒的銅甕,在夜間由光纖照明照亮,由Whitfield Partners 公司設計,同時也是廣場下方一條便道的通風井。。 廣場北端有座由伊麗莎白·弗林克夫人 (Dame Elisabeth Frink)設計的青銅雕塑《帕特諾斯特 (Paternoster)》,也稱《Shepherd and Sheep》,立於 1975年。 聖殿酒吧門(Temple Bar Gate) ,兩層結構石門坊,由一個用於道路交通的寬中央拱門和兩側較窄的行人拱門組成。 這座石門坊原是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 (Sir Christopher Wren)設計,於 1669~1672 年間由城市石匠托馬斯·奈特 (Thomas Knight) 和石匠大師約書亞·馬歇爾 (Joshua Marshall)建造;作為帕特諾斯特廣場(Paternoster Square)重建項目的入口,於 2004 年重新開放。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