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10/12 23:45:31瀏覽1387|回應0|推薦25 | |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或譯:威斯敏斯特教堂,正式名稱為「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教堂最初於 1060 年代在懺悔者愛德華國王的贊助下建成;現今之教堂於 1245 年根據亨利三世的命令開始建造。修道院於1559年被解散,伊莉莎白一世將教堂定為皇家教堂,是直接對君主負責的英國聖公會教堂。自1066年哈洛德二世在此加冕以來,西敏寺就一直是英國舉行君主加冕儀式的教堂;眾多的皇家婚禮、葬禮、國家慶典和紀念活動也曾在此舉行。因與英國王室的深源關係,有其重要的歷史和象徵意義,連同作為議會大廈的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聖瑪格麗特教堂(Saint Margaret’s Church)一併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搭乘倫敦地鐵至「Westminster Station」,出站步行約5分鐘即可抵達西敏寺。 西敏寺西立面雙塔。西前雙塔於 1722 ~1745 年間由尼古拉斯·霍克斯莫爾(Nicholas Hawksmoor)和約翰·詹姆斯 (John James)所設計建造,建材為波特蘭石,融合了哥德式和巴洛克風格。 恢弘氣派的西敏寺向來是倫敦地區極具人氣的旅遊景點,當時排隊排了將近100多分鐘才買到票入場 西立面門口上方有10座20世紀各教派基督教殉道者的雕像,由修道院的工匠於1998 年製作安置。 10尊20 世紀基督教殉道者塑像特寫(圖引維基百科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當中第5尊為美國黑人領袖小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西敏公學(Westminster School) 院長庭院的門樓入口,門前的這座為西敏柱(Westminster Column)。 西敏柱正式名稱為「西敏學者戰爭紀念碑(Westminster Scholars War Memorial)」,也稱為克里米亞和印度兵變紀念碑,為紀念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和1857~1858年的印度兵變中犧牲的西敏公學學生。紀念碑立於 1861 年,由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George Gilbert Scott)設計,採用維多利亞時期的哥德式風格,柱頂的雕像由克萊頓貝爾(Clayton and Bell)雕刻,描繪了聖喬治屠龍的情景。 西敏寺參觀入口位在北門,從西立面雙塔方向走來,遠遠就見到已經是繞了好幾圈大排長龍的隊伍。 人潮後方建築即為一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聖瑪格麗特教堂(Saint Margaret’s Church),原由本篤會修士於12世紀建立,以便居住在修道院。1486~1523 年間國王亨利七世曾下令重建,至今大部分仍保存完整。左側的西北塔按照約翰.詹姆斯 (John James)的設計,於1734~1738 年間進行了重建。 北門,哥德式風格,上面有玫瑰窗、尖拱與飛扶壁(Flying Buttress)結構。19 世紀,建築師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George Gilbert Scott)進一步的重建和修復了北耳堂的外牆,並改變了玫瑰窗和門廊。 人群匯聚於北門前排隊等候入場。 北門的鼓室名為「所羅門門廊(Solomons Porch)」,參考自耶路撒冷的傳奇聖殿。當中立著聖母瑪莉亞抱著被加冕耶穌的雕像,旁邊被天使和十二門徒圍繞,代表著這個西敏寺和世界被祝福。 北門鼓室上歌德式精緻細膩的雕刻。 西敏寺平面圖(圖引維基百科)。西敏寺目前已經開放拍照(除了禮拜期間禁止拍照),禁止錄影、禁止使用閃光燈、腳架和自拍棒。本文圖多敬請耐心神遊。 中殿,是石匠大師亨利·耶韋勒(Henry Yevele),嚴格遵循早期哥德式建築風格所設計。 現在的教堂中殿歷經近 150 年的建造,最終於 1517 年竣工。外部的飛扶壁承受了牆壁的推力,這使得屋頂能夠升高到 31 公尺的高度。 中殿和唱詩班的前一塊聖壇屏(Quire Screen)為愛德華·布洛爾(Edward Blore)設計,左面是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紀念碑、右方為軍事將軍詹姆斯·斯坦霍普(James Stanhope)紀念碑。 詹姆斯·斯坦霍普(James Stanhope)紀念碑建於 1733 年,由 William Kent 和 JM Rysbrack 建造,紀念第一代斯坦霍普伯爵。 牛頓紀念碑,由雕塑家邁克爾·里斯布拉克(Michael Rysbrack)根據建築師威廉·肯特(William Kent)的設計,於 1730 年 8 月竣工,次年揭幕。牛頓右手的四本書是《光學》、《年代學》、《原理》和《神學》,一旁的小天使拖著方程式,下方也有一群研究科學儀器的小天使,上方的天球標示著1681年的彗星運軌道(參考自Westminster Abbey官網)。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之墓,位於唱詩班聖壇屏前,靠近他的紀念碑。牛頓於西敏寺舉行國葬,成為史上第一個獲得國葬的自然科學家(圖引Westminster Abbey官網)。 聖壇屏(Quire Screen)前方有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紀念石。 中殿上有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作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之墓。 墓石為凱斯內斯板岩,由約翰·梅因 (John Maine) 設計和製造,字母切割師是吉莉安·福布斯 (Gillian Forbes)。描繪了一系列環道,圍繞出一個較暗的中央橢圓。霍金方程式的符號表達了他的想法,即宇宙中的黑洞並非完全黑色,而是發出光芒,這就是所謂的霍金輻射(資料引自Westminster Abbey官網)。 北玫瑰窗,由詹姆斯·桑希爾 (James Thornhill)設計,由約書亞·普賴斯 (Joshua Price) 於 1722 年製作,描繪了基督、使徒(不包括加略人猶大)和四位福音傳教士;中間是聖經。 南玫瑰花窗,上面的玻璃於 1902 年由 Burlison & Grylls 填充了新玻璃,取代了一些 19 世紀的深色玻璃。 中殿和耳堂有16盞由手工吹製的沃特福德玻璃製成的水晶吊燈,由 AB Read 和 Stephen Dykes Bower 設計,並由吉尼斯家族於 1965 年捐贈,以紀念修道院成立 900 週年。 中殿脊肋拱頂,高31公尺,是英國最高的教堂拱頂之一。 唱詩班座位由愛德華·布洛爾(Edward Blore)於 1848 年設計;鋪著Cosmatesque黑白大理石地板,歷史可追溯至 1677 年。 聖堂,有金碧輝煌的主祭壇和屏風,由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George Gilbert Scott)於1867~1873 年設計製作;其上有4尊由雕塑家HH Armistead製作的摩西、聖彼得、聖保羅和大衛王的雕像;當中為《最後的晚餐》的馬賽克畫作,由設計師 JR Clayton 和馬賽克製造商Antonio Salviati設計製作(引自維基百科)。 主祭壇前的「科斯馬蒂(Cosmati)人行道」,得名於12~13世紀羅馬最著名的馬賽克拼貼工匠家族Cosmati 家族。這是一塊 700 年歷史的瓷磚地板,由亨利三世委託建造於1268年完工,面積為 24 英尺又 10 英寸見方;地面由近 90,000 塊彩色玻璃和石頭切割成各種形狀(主要為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組成的幾何圖案(地板正面全圖可參見官網:https://reurl.cc.ComaPa)。 面向主祭壇有張被玻璃隔著的加冕椅(Coronation Chair),也稱為聖愛德華椅或愛德華國王椅,是一張古老的木椅,最初並不是作為加冕椅,第一次明確使用它的是1399 年亨利四世的加冕典禮。之後英國君主在加冕時佩戴王冠並坐在上面。 2012 年修復後的加冕椅真貌(圖引維基百科Photo by Firebrace),椅高 2.05公尺,橡木製作,下面的4隻鍍金獅於 1727 年加設。加冕椅下設置可放在 1296 年受愛德華一世國王委託存放從蘇格蘭人手中繳獲的蘇格蘭加冕石「司康石(Stone of Scone)」(被稱為「命運之石」,已於1996年歸還蘇格蘭,2023 年查理三世加冕典禮上再度歸位)。 聖母禮拜堂之祭壇,由義大利藝術家彼得羅·托里賈諾 (Pietro Torrigiano)製作,上有維瓦里尼創作的聖母瑪利亞。 亨利七世聖母禮拜堂(Henry VII Lady Chapel),位在西敏寺的東翼,於 1503 年動工,最後完工於1516年;亨利七世聖母堂是垂直哥德式建築的典範(14世紀至17世紀英國晚期哥德式建築的流行風格,是該國獨有發展的建築風格)。 自1725年以來,禮拜堂一直是巴斯騎士團的母堂,天花板懸掛著巴斯騎士團成員的紋章旗幟。 中世紀壯觀的扇形拱形屋頂及其雕刻的吊墜。扇形拱頂是哥德式拱頂的一種變化型,在英國發展到極致。這種拱頂的所有肋柱都以同樣的間距向天花板旋轉排開,形成像扇子一樣的紋路,這些扇狀排開的肋條在屋頂相交,拼湊出更為豐富的幾何圖樣。 紅木製的騎士座位,是為所有在世的巴斯最尊貴勳章騎士所保留的指定席,上有代表騎士的閃亮紋章圖案。 最東端是英國皇家空軍禮拜堂(RAF Chapel),1947年揭幕。銀色十字架、燭台和欄桿由 J. Seymour Lindsay 設計;彩色玻璃窗由休伊斯頓 (Hugh Easton)設計,描繪了參加1940 年「不列顛之戰」的戰鬥機中隊的徽章,獻給在「不列顛之戰」中的陣亡者。 詩人角(Poets’ Corner),位於西敏寺的南耳堂,一百多位詩人和作家長眠於此或設有紀念碑。 第一位埋葬於此的詩人是《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傑弗瑞·喬叟(Geoffrey Chaucer)↑圖,約於 1400 年左右。 這面牆正中的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紀念碑。紀念碑由威廉·肯特 (William Kent)設計,彼得·希馬克斯(Peter Scheemakers)製作,莎士比亞的左手食指指向底座上懸掛的捲軸,上面文字是《暴風雨》中普洛斯彼羅台詞。 ↑圖為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紀念碑,真人大小的雕塑,手中拿著名樂曲《彌賽亞》樂譜,為雕刻家路易斯·弗朗索瓦·魯比利亞克(Louis Francois Roubiliac) 創作;下圖為詩人角地板韓德爾之墓。 Edward Lear、D.H.Lawrence、C.S. Lewis 、Charles Dickens及勃朗特姊妹(Bronte sisters)……都長眠於詩人角。 修道院迴廊,每道迴廊長約 100 英尺,主要可以追溯到 13 至 15 世紀,被西敏寺的僧侶用來冥想和鍛鍊。 迴廊的窗戶上部是玻璃,下部是開放的,但也使用百葉窗來抵禦惡劣天氣。冬天的乾草和稻草,夏天的燈心草覆蓋著石頭地板和長凳(參考自Westminster Abbey官網)。 迴廊裡也埋葬著諾曼教堂的幾位修道院院長以及教堂的一些神職人員和官員。 南迴廊牆上的航海家紀念碑(Navigators’ Memorial),為紀念英格蘭四百年在航海技術和航海方面的卓越地位。弗朗西斯·奇切斯特爵士(Sir Francis Chichester)、詹姆斯·庫克船長 (Captain James Cook)和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 )紀念碑,這三人都曾在不同的時代進行過海上環球航行(參考自Westminster Abbey官網)。 橢圓形紀念碑內的彩色大理石馬賽克展示了一張世界地圖,上面有三艘船。三種不同顏色的線條描繪了航海家所走的路線,由艾立克·弗雷澤(Eric Fraser)設計,1979 年揭幕。 綠油油的修道院綠地(The Gloister Garth),四周被區分東西南北的修道院長廊圍繞,中世紀和18世紀建築成對比。 中庭綠地有一座紀念噴泉,紀念英國園林設計師蘭斯洛特‧布朗 (Lancelot Brown)。他有「萬能布朗(Capability Brown)」之名,以替英格蘭鄉村別墅設計的園林出名,對於英格蘭風景園林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迴廊燈具,1816年以煤氣燈取代了油燈;現代則已是電氣化。 迴廊的地下室保留了中世紀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 前廳的十字拱肋天花板。 章節屋(Chapter House)入口的尖拱雙門,上面有一個大鼓室。 Chapter House這間禮拜堂約建於 1246 年,在 1255 年左右完成,是亨利三世重建修道院的一部分;這裡是僧侶們與方丈聚集在一起「舉行章節」的聚會場所:祈禱、宣讀聖本篤的規則、討論當天的事務以及方丈何時決定懲罰。這裡也是 1257 年國王大議會的所在地,成了英國議會的起源;後來,下議院在 14 世紀在這裡舉行了幾年會議,之後才使用修道院餐廳舉行會議(參考自Westminster Abbey官網)。 外部的前廳與內部八角形的禮堂相連,內部尖拱門有天使報喜的雕像(聖母瑪利亞和大天使加百列)矗立在門口上方,形式非常繁複細膩。 章節屋內部長 18 公尺,是同類修道院中最大的修道院之一。雄偉的中央柱子,呈扇形延伸至拱形天花板;彩色玻璃經由喬治·吉爾伯特 ·斯科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搶救和修復。1866 年至1872 年間,他重建了石拱頂和屋頂,並重新安裝了窗戶並重新安裝了玻璃。 八角形傘狀拱頂天花板和支撐天花板的八軸墩,結構相當優美,令人讚嘆! 禮拜堂的牆壁上保存著 14 世紀和 15 世紀的壁畫,內容描繪了啟示錄、最後的審判等。 門口地磚。 石椅邊的鋪面。 禮拜堂的地板保留著 13 世紀中葉的原始瓷磚地板,是英格蘭最美麗細緻的中世紀瓷磚路面之一。 老舊的矮木門「Britain’s Oldest Door」,木門由 1032 年至 1064 年間砍伐的木材製成,據稱是英格蘭最古老的門之一。被認為是 11 世紀懺悔者愛德華修道院的一扇分支門,並在 13 世紀被重新用作Pyx Chamber房間的門。 Pyx Chamber,譯為「金字塔室」,位於東迴廊旁地下室的低矮拱形房間,大約建於1070 年。該房間名為「Pyx」,是因為1281 年建立的木箱裡面存放著銀幣和金幣,需透過Pyx審判的這項司法儀式,旨在確保皇家造幣廠新鑄造的 硬幣符合其所需的尺寸和成色規格。 在12 世紀被圍牆圍起來,在13 世紀被改造成金庫,可能被用作聖器收藏室;房間內仍保留著中世紀的瓷磚地板。右牆邊中世紀的弧形大箱子用來存放法衣,其他箱子裡裝著重要的條約和外交政策文件(現已移至博物館)。 有十字架的石桌,不是祭壇,是用來進行測試金、銀幣。 瞻仰西敏寺結束出來後,再行經北門。 眺望當時正在整修的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與大笨鐘(左方被鷹架包好包滿的「塔」,完全看不出來是Big Ben)。 Big Ben自2017年8月21日中午12:00開工整修,耗資8千萬英鎊,已於2022年11月13日上午11時重見天日,敲鐘並恢復運作。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