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蓮慈上師講金剛經13
2009/04/16 17:21:40瀏覽399|回應0|推薦0

佛陀說: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0年3月9日金剛經第十三講開示>

◎原文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講金剛經裡的第八品「依法出生分第八」。「依法出生」就是依佛陀教的法,出生清淨無染的佛。這個法就是般若法,也就是成佛的智慧法門,要依這個法才能成佛的意思。

信佛,最終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自己能夠成佛。如果你太客氣,不敢有這個念頭,那你的志願就太低了,當然你就不能成佛。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不想成佛,就不需要學佛。

要成佛當然要依佛所教的法來學,沒有依佛的教法來修持,那是很難成佛的。所以我們才說,人能夠逢佛降世,就是最殊勝的法緣,因為真有一個佛在世間,甚至在你眼前,直接教你佛法,用祂的語言,用祂的行為,用祂的加持,種種法門來薰陶你、引導你成佛,當然是最無上的福份。

我們來道場心裡就要明白,道場是傳道、解惑的場所,是傳法的地方。所以要視道場為一個神聖的場所,這裡有我們供奉的諸佛如來,有我們尊敬、崇高的諸大菩薩,有保護我們的金剛護法、諸天神眾這些如來跟菩薩的眷屬。來道場,基本上要有最大的恭敬心,帶著你最虔誠的信仰,帶著你最虛心學習的心態,來跟道場傳法的人、上師、法師、諸善知識學習,依他所修的法門去修,你的佛性才能生出來。

依照佛陀跟祖師的教導,第一,你來到道場,犯了偷竊罪,偷了道場裡任何一樣東西,就是所有竊盜罪裡最重的,將來淪落地獄。

第二,口上的業最重的也是在道場裡辱罵出家人、譭謗出家人、出佛身血,將來也是下十八層地獄。因為出家人是代表如來,福田最大,如果受到了侮辱,那麼你造的業就是最大。自古以來即使國王、皇帝,看到出家人也要下座相迎,這是因為傳法的人本身就是如來的代表,污染不得,口業不能造,造了一定要深深懺悔,要不然,馬上墮入黑暗之地,萬劫不復,將來沒辦法出頭。

第三,在意念上,也要保持善念,即使你身體沒有犯剛剛所說的罪業,口也沒有講出不好的話。但是你在意念上污染了出家人,有邪念、有邪見、有淫欲、有任何的意念上的不潔淨,這也是最大的罪業,將來會非常的愚蠢,會落入畜牲道、地獄道、餓鬼道,沒有辦法恢復人身。

佛陀講要依照佛法才能夠佛性出生,不依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來修行,佛性就會慢慢的越加的泯滅,不只成不了佛,將來連做人都沒有辦法。因為沒有依正法來做事,犯了身口意的重罪,佛性將會完全的泯滅,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在這章,依佛陀的教法,學佛的人最重要就是要折服自己的貪念、嗔念跟痴念,做大禮拜,就是折服你的傲慢。念佛、唸咒就是折服你口上的罪業,觀想修法,就是淨化你的心跟你的意念,能夠依這些法恭敬的來修。尊敬道場的住持、道場的法師、尊敬傳法的善知識,才能夠由惡轉為善,由黑變為白,你才能夠發光發亮成佛。

底下佛陀教須菩提,祂說:「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前面佛陀說,一切的法都不可以取、不可說,都要放開,以無為法為最殊勝。但是在第八品裡,佛陀把話又講回來了,祂說依法出生,祂又頌讚這個法了。

為什麼呢?這就是佛陀的教育,要讓你不執著。當佛陀在講超越法、空四相、法空、人空一切都空的時候,祂又要提醒你,不要進入了頑空當中。佛陀又要測驗祂的弟子了,祂說如果有人做了很大的布施,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珍八寶,通通拿來布施給眾生,這個人他所種下的福田,所做的福德是不是很多?

 「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在經典裡常常會用到的數字。據記載,須彌山是最高的高山,而須彌山的四周有七山八海互相地圍繞著,周圍還有鐵圍山在外圍,這樣的一個範圍就叫做一小世界。那麼集合這樣的一千個小世界就變成一個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變成一個中千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起來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佛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的三千倍,那真的是很難數,這個範圍是非常大。佛陀講,你的功德、布施做到這麼多,像三千大千世界,須菩提我問你,你認為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也很聰明的,佛陀現在反過來不問空了,佛陀要問有了,「福德、功德」是講有為的法。須菩提回答的也很妙,祂說:「甚多。世尊。」「何以故。」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種用物質去布施所產生的福德,不是無漏的福德。福德分兩種,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用有為的方法去做出來的布施就是有漏的福德,用無為的方法去做出來的布施,才叫做無漏的福德。

在這裡,佛陀講是用珍寶去布施,那麼就是有為的善行。是種世間的福,這個世間的福是可以數出來的。因為可以計算,所以如來就說他是福德多,因為數得出來,那數不出來你就不能講它多了嘛!因為言語講不出來、不能描寫,你就不能講它多或者是少。「三千大千世界」差不多就是宇宙的意思,所以他的福德將來是了不起的,是很多的。

如來就講,你認為這個福德多,那我問你,如果有人能夠信受修持這本經的教理,並且去信受修持裡頭的般若四句偈,甚至能夠替眾生演說金剛經裡這些絕妙的字句,須菩提我問你,這個人的福德是不是超過了前頭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布施給他人的福德還要超勝?

為什麼呢?須菩提呀!沒有別的原因,因為從有始以來,所有千千萬萬的佛,都是由於這部經而出生的,是依這部經成佛的。所有學佛的人,他所依據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也是從這部經出來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成佛之道,沒有其他更好的法門,所以我才說,有人信受修持金剛經,為他人解說金剛經,福德遠遠超過布施的大施主,就是這個原因。

接著佛陀講般若法:「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謂佛法就不是佛法,這下你又糊塗了,是不是?佛陀真正的意思,就在這最後一句。說來說去,有相的也好,無相的也好,有為法也好,無為法也好,有福德也好,沒有福德也好,福德少,福德多,福德更多,福德極極多,通通好啦!佛陀最後一句就告訴你了,但是佛法它不是佛法,這句的意思是要你不執著。你還是不能執著,今天我講福德好,你就講你一定要做很多福德,今天我講金剛經好,你就愛死了金剛經。但是佛陀講,這一切就一個秘訣--「通通不能執著」。

有為法固然不能執著,那這下你放得很乾淨,通通不要好了,你也是執著,叫你修法,那你天天從早修到晚,那你也太執著了。所以佛法很奇妙的,它要你絕對不落入兩邊,「有」跟「無」都不能執著,所以佛陀說:「所謂佛法就不是佛法」,雖然所有的法在這本經當中你可以拿到,但是你拿到了等於沒有拿到。雖然你拿都拿不完,但是你也不能說:「哇!我終於得到了稀世的大法寶。」即使你確實是這樣,你也不能這樣說,你這樣說就是執著。

所以,「說無可說,取無可取,得無可得,証無可証。」就是佛陀的意思。今天你很有錢,道場需要你捐錢,你大把大把的捐出來。我們要玻璃,就有信眾給我們這麼好的玻璃。看到沒?這片玻璃是人家捐的,所有的佛像也是人家捐的,這裡的一屋一瓦、一個座墊、一根柱子、一個銅像、一朵花、一個供品,全部來自於眾生,都是眾生捐的。那當然有錢的,掏的腰包就大,沒錢的人他也捐啊,他捐的就少嘛!人人捐給道場,護持佛法的弘揚,通通都有福德的。照佛陀講不是沒有,你們不要擔心,佛陀並不否認布施人的福德。

但是最後一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我們可以說,所謂布施者即非布施,你不能耿耿於懷,「我一九九九年捐給佛堂幾萬,我二千年要算帳,佛堂要還我利息。」那麼窮的人呢!一九九九年捐出了五塊錢,對他來說也是很大呀!那是他所有的財產,窮人的五塊錢等於富人的五十萬,福德一樣大的,不是用鈔票來比福德,是依照你的能力、經濟,你發的心來決定你的福德。但不管你布施了多少,照佛陀的教法,你不能著相,不要放在心上,常常拿起來算帳。

最近你們就會收到,佛堂所發給你們過去一年來所捐的金錢收據,我的已經收到了,我收到了一疊,我一看,咦!這是我的名字啊!哇!我都不知道我有捐這麼多錢給佛堂耶!一九九九年我居然這麼有錢,我捐出了將近三萬元的加幣給佛堂,但是我完全不記得。因為不同時間捐的,加在一起就這麼多了,但是我不記得我有捐錢給佛堂,從來不記得。

這就是告訴你,做善事布施要能夠捨,當錢離開你的口袋,你的心就要放下,給了人家,就是人家的了,你幹嘛還要掛著它?掛著它對你有害,因為你會煩惱啊!是不是?給了人家你還要記帳,多麻煩多煩惱啊!

佛陀講,你捐錢你就忘了它,屬於他人的不歸你煩惱,不要去想這個事。不要想一九九九年,我把我的家當捐了百分之九十九給佛堂,我要佛堂對我特別好,我要他們看到我彎腰曲背,對我特別另眼相待。你不要有這個心,這個就是著相,這個是執著,反而讓自己活得很不開心。如果人家一副天真無邪,不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做的福德,你就會很苦惱的,心態就不平衡。

所以說來說去,是不是以佛陀的教法來布施為最高,最沒有煩惱?不管你給了多少,已經做了善事,福德冥冥之中就生出來,不要再去計較,不要跟人家計算。世間法都是有漏法,不是你給了人家一定相對的回報給你。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常常做好事,也不見得每個人都對你特別好,有時候你做好事,人家還冤枉你呢!

但是你還是要布施,因為你在提升你的佛性。不能因為沒有人欣賞、沒有人感恩,你就變成一個惡魔,你這樣就是在破壞你的佛性,泯滅你自己的善根。別人沒有損失,損失最大的是你自己啊!所以你能夠記得這四句偈,「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謂布施者,即非布施。」你很快就成佛。

嗡嘛呢唄咪吽!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8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