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蓮花浩民文章
2008/12/04 12:43:21瀏覽1515|回應0|推薦1

蓮花浩民文章

文/蓮花浩民 2008/11/29     03:54 

其實悟跟心平不平靜沒有關係。

您可以狂奔十分鐘﹐ 上氣不接下氣的躺下來﹐ 血氣沸騰﹐ 思想很亂﹐ 不能集中。。。等等等等。

但悟﹐就是悟﹐ 與內心平不平靜沒有關係。

改善自己是須要的﹐ 我是說所有人﹐ 包括我自己。

改﹐ 是不讓自己去行惡。

而行善﹐ 只能說隨緣﹐ 不能說是強迫自己去做。

其實心的自然﹐ 很容易令人誤會為心的放縱﹐ 自由的放任自己。
而其實自己知道是不是便可以了﹐ 不影響別人便可以了。

為什麼悟了還要改﹖ 改什麼﹖
是要轉化自己的識種﹐ 以方便將來度眾。

我可以這樣說﹕

我﹐是沒有煩惱了。我的生死已了。
我不是在自誇﹐ 我也不是在妄語。
但我還是要修﹔ 要改。

☆☆☆☆☆☆☆☆☆☆☆☆☆☆☆☆☆☆☆☆☆☆☆☆☆☆
2008/11/30     02:41

開悟是不是明心見性﹖ 這個如果一定要分﹐其實是不一樣的。

明心是如實明的真如心﹐
見性是如實的見到佛性﹐
而開悟﹐就是開悟。

三者有關﹐但不一樣。

當然在第一義上是一樣﹐但在未悟的時候是說不一樣。是這樣。

☆☆☆☆☆☆☆☆☆☆☆☆☆☆☆☆☆☆☆☆☆☆☆☆☆☆
2008/11/30     03:16

悟跟心平不平靜沒有關係。

悟跟心裡有沒有想念沒有關係。

大家不是聽過六祖說:

“惠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遇境心數起﹐菩提荏麼長。”

這已經說明了﹐
 
悟跟心平不平靜沒有關係。

悟跟心裡有沒有想念沒有關係。

我應該說﹐這對已悟的人沒有關係。但如果不去見到六祖﹐又怎能真正體會到真的沒有關係呢﹖

即便知道了沒有關係﹐大家還是窗還是窗,門還是門。

所以現階段﹐還是要“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深入去參禪﹐才成啊。

☆☆☆☆☆☆☆☆☆☆☆☆☆☆☆☆☆☆☆☆☆☆☆☆☆☆
2006/09/20     13:37     

咱們是以密教為主﹐若只參禪而覓開悟﹐那咱們全改修禪宗罷了。若只求修正自心及行為而覓開悟﹐那咱們全改修儒家罷了。

密教有密教修心的方法﹔禪律淨土唯識皆有其修心之方法﹔所謂登山有很多條路﹐這個大家均知道。但須知山路雖多﹔登山者卻只得一人﹔山頂同樣亦只得一個。

意思是說﹐修行有很多途徑﹐但均離不開修心一途。不是修正自心及行為﹐不是只懂死守戒律﹐而是要把這個心找出來﹐把這條山路找出來。不管禪律淨土唯識或密教﹐均離不開修心一途。

不要老是說這樣每天坐坐﹐山路便自顯啊。

☆☆☆☆☆☆☆☆☆☆☆☆☆☆☆☆☆☆☆☆☆☆☆☆☆☆
2006/09/20     13:47

說到石頭﹐天地間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
眾回答鑽石黃金﹐從大地而來。物質的﹐師佛可沒有說物質啊﹐這是後來加上去的。

其實天地間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不是鑽石黃金或石頭﹐大家均知道世間如幻﹐這些東西那裡是最珍貴﹖

至於佛陀把眾生交托給師尊﹐所以給師尊石頭﹖
如果在佛的眼中還有眾生相的話﹐已不是佛了。把眾生交托給師尊﹐如地藏經般直接說就可以了﹐不須要大家參石頭襌﹐所以此石是另有襌機的。

而這個最珍貴的就是「本來面目」﹐並不是完全的答案﹐師佛故意說一半的。

☆☆☆☆☆☆☆☆☆☆☆☆☆☆☆☆☆☆☆☆☆☆☆☆☆☆
2006/09/21     03:09

受五戒﹐即是立願。

願者,是修行指標﹔行者,實踐所立,趣向理想。

行與願,如鳥雙翼,車之兩輪,有願無行是虛願,有行無願沒目標,謂盲行,缺一不可。

很多人視立願為無物﹐深深覺得可悲可嘆他們錯失修行的大緣份。

☆☆☆☆☆☆☆☆☆☆☆☆☆☆☆☆☆☆☆☆☆☆☆☆☆☆
2006/09/22     07:32

師佛不會說的﹐不是不可說或無法說﹐而是開悟者不會說出來的。

如“用體悟的心去參師尊的禪問”一文中﹐連師母多番請教師佛﹐師佛也說"我不會告訢您的﹐不會說出來的。"而為何師佛不說出來?這個是有原因的。

在2月18日台灣台中的開示中﹐師佛就已明講了"這個不是答案。"只是現場者沒有留意而已﹐沒留意這個"重點已說﹐但不是全部"的解答。

大家可以這樣去考證。

若師佛所說的已是完全的答覆﹐那當時在場的人全部應已是開悟的人了﹐因為他們全都已知祕密了﹔

若師佛所說的已是完全的答覆﹐那看到那文章的人全部應已是開悟的人了﹐因為他們亦已知祕密了﹐

但是為何:

沒有功德受用?
於其他禪機中為何有不解之處?
為何不知心究竟在那裡?
為何不知如何證知"本來面目"?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
您知道後有什麼不同?有悟境嗎?還是只是知道而已?

如果以上都是沒有或不知道的話﹐那可以說﹐你根本沒有得到這個心法﹐只是"啊﹐原來如此﹗"之輩。這個時候﹐應該更用功了。

☆☆☆☆☆☆☆☆☆☆☆☆☆☆☆☆☆☆☆☆☆☆☆☆☆☆
2006/09/22     12:47

真佛行者至少要合乎哪些基本條件呢?

這個問題好﹐我也要把它加入本寺的討論問題之內。。。

個人覺得﹐行者基本上﹐要分內外。

外者﹐對外眾生﹐首先要孝養父母﹐要懂得禮貌﹐因為您代表你自己﹐也代表佛教。
要懂得三佈施﹐要以引渡眾生入佛門為本地行善事。要懂得幫忙佛寺﹐不要只懂自個兒修法﹐等等。

以上是為善人的基本﹐談不上真佛行者的基本條件。
真佛行者的分別是內在的。

在內﹐懂得敬師﹐懂得重法。懂得如法實修。懂得修行外法的口訣﹐進而實修。如法後﹐懂得修行內法的口訣﹐進而實修。這些都是基本的條件。

真佛行者要明白因果﹐明白諸法因緣生的道理。
真佛行者要明白無求及去執的道理。
要多看師佛的書。

真佛行者要明白渡過生死大海的方法﹐並且銘記不忘。
真佛行者要發菩提愿﹐守五戒﹐渡眾生﹐並且銘記不忘。

真佛行者修行要懂得尋覓佛性﹐以自淨其意為本。

真佛行者不能貪名利﹐名利來時﹐如法的可以要﹐但不能貪。
這些都是基本的條件。

還有最重要的﹐
真佛行者一定一定要跟隨師佛的腳步走﹐才不會出錯。

☆☆☆☆☆☆☆☆☆☆☆☆☆☆☆☆☆☆☆☆☆☆☆☆☆☆
2006/09/29     02:30

在神行悠悠﹐「什麼都不要了」一文中﹐

如意佛送師尊:袈娑,蒲團,及一支錫杖。

如我意者﹐

袈娑喻為修梵行
蒲團喻為明心見性
錫杖喻為渡眾生

總而說之﹐就是先學佛修行﹐明心見性﹐自主生死後﹐便開始度眾生。剩下的只是「度眾生」。

☆☆☆☆☆☆☆☆☆☆☆☆☆☆☆☆☆☆☆☆☆☆☆☆☆☆
2006/10/09     13:13

一般凡夫眾生都把五蘊身當成真實的我,執著於這個五蘊的我。但是當行者明心見性親證真如之後,從此他以真如為我,不再以五蘊身為我。

十八界乃六根﹑六塵﹑及六識。六根中的意根乃無色根﹔又稱第七識末那識。再加上原來之本識阿賴耶為第八個識。此八個識又稱為八個心識﹔故曰八識心王。眼識心能見,耳識心能聞,鼻舌身意及意根等心各俱其見聞覺知性,但均不是不生不滅之真實心。

很多修行人以為佛菩薩放光加持自身及自心,污染的妄心便會變成清靜的真實心﹔
其實不然。妄心是妄心,真實心是清靜的真實心,行者想將妄心轉為真實心是妄念,是不俱正見的想法。

如師佛於福佑雷藏寺開示時說﹕「事實上我們在修行,都是用我們意識心在修行,那用意識心,你說要把意識心變成好像是說如來心,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用我們意識心,去認取如來心,認取真實的心,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在認取上面。」

亦很多修行人以“定”為禪,認為心靜,不起念頭沒思想便是清靜,以為如此便是無念﹔其實不然。佛性是“本來無念”,而不是用見聞覺知心不起念頭便是無念。
如師佛“鶴王祖師”一文中,師佛指出﹕“我這真如佛性不視﹑不聽﹑不知。” 。這是真如本來不視﹑不聽﹑不知,是說明其体性也。所謂無念為正覺佛寶,不是不起念頭,沒思想便是清靜無念。

亦有修行人以為觀想本尊與自身合一,再入定至坐忘,直到毗盧性海中,自身與光海融為一體時,如此自身便是本尊﹑是佛。其實這不是究竟。

行者入定坐忘時得清靜,與光海融為一體時便自覺是佛。但出定後雖然不停地觀想自身便是本尊﹑是佛,但與坐忘入定時是不同的。出定久了定境便沒有了。如此入定時清靜,出定久了便妄想生起的心實非真實心﹔這明顯是生滅法,既是生滅法,亦有出入定,如何是不生不滅之真實心﹖

如師佛“原來即是如如”一文中,師佛教導我們打坐入定不要“錯用心”。有生滅法,有出入定者,即使證空,亦最高只能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因仍有生滅,故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一直躲身於定中,不愿意起念頭,認為有念頭便離無念,便失去清靜。亦因此不能出定﹔故曰頑空。須知真實心本自清靜﹔本自無念,行者靜時祂清靜﹔行者動時祂也清靜﹔行善行惡祂也清靜﹔熟睡﹑悶絕﹑正死﹑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祂也是處於清靜無念的。眾生要認取的正是祂,阿賴耶。

至於如何實踐真正的禪定﹖依筆者之淺見,真正的禪定是在認取真如佛性後,在如實觀照十八界如幻後,通達了佛性,並將佛性用於日常四威儀中﹔復觀自身所行之菩薩道,亦如夢中廣修六度,自心所現皆是夢境所行,無有一法真實可得,如是觀行者,是為實踐真正的禪定。

第八識阿賴耶乃是真實心。他的体性是空的,故曰空性。空性無內外﹔無生滅﹔無出入。如維摩詰尊者言﹕“心不住內亦不住外,是為宴坐﹔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也。”尊者所言的,正是自性,故真正的禪定乃是通達自性,如此便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皆禪定也。

雪緣〔william〕

☆☆☆☆☆☆☆☆☆☆☆☆☆☆☆☆☆☆☆☆☆☆☆☆☆☆
2006/10/09    16:29

八識阿賴耶本身須然是俱足空性﹐但因同時亦俱有污染的種子在內的緣故﹔故謂巢窟。因此並非是您心中最終的答案。

其實對於實修的弟子來說﹐只要是師尊說的﹐我們都一定相信﹐師佛也明白這一點﹐但為什麼師佛仍然不說﹖為什麼師佛說有人會不信﹖這是因為大家還沒有真實的“觸證”實相的緣故。

如師佛於福佑雷藏寺開示時說﹕「讓你知道明心是什麼見性是什麼,對大家沒有益處,因為你們沒有真實去得到這些東西,如果你在智慧裡面,真正的徹見了你自己的心,徹見了你自己的佛性,這個時候來求印證,你印證是對的,那個才是真實的。
所以講給你們聽啊,你們說,喔我知道了,但是還是沒有到地頭。」

故師佛於很多襌機中,仍然是希望佛弟子自己去參,方能觸證實相。師佛處處為弟子著想,無奈眾生不明白,只想知道答案,這是不如法的。師佛當然可以說出來,但若說了出來,反而會障礙到佛弟子破參的因緣,弟子豈不明白﹖

有如師佛於“一磈石頭”此一襌問之下,師佛被眾弟子請求解釋密意,慈悲的師佛被眾弟子請求之下,不得已的說了一半出來。其實重要的部份師佛是沒有泄露的,師佛是要佛弟子自己參,才能觸証,才有悟境。是故隨之而來的“無根樹”一問中,師佛便直言﹕ “是師尊問弟子,不要反過來問師尊。” ,希望眾弟子明白師尊的苦心。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密意是別人的,即使知道了也不會是您的。只有從自己的參悟,再由開悟者印證才是如法的。

雪緣

☆☆☆☆☆☆☆☆☆☆☆☆☆☆☆☆☆☆☆☆☆☆☆☆☆☆
2006/10/12    12:55

自性本是清淨的﹐不管您作何惡業﹐祂也是清淨的。

不清淨的不是咱們的自性﹐而是咱們的習性。

習性來自無明﹐而無明亦基本上分二種﹐一者為“一念無明”﹐二者為“無始無明”。

基本上可以這樣分別﹐

“一念無明”是您於一時間所起的妄念。
例如貪錢﹐貪吃。。等等。

但行者可以用修戒律的力量令自己不去貪﹐不去嗔﹐不去犯過。
之後行者懺悔﹐祈愿戒力俱足便行了。

“無始無明”是您從無始以來所積習的無明習性﹐根深蒂固﹐很難消除。

例如阿修羅好戰﹐及容易發嗔。

難道佛沒有跟他們開示嗎﹖非也。這是因為他們從無始以來所積的習性所至。

又例如有些人天生歡喜學佛法﹐這與生俱來的喜好也是積習的習性所驅使的。

無始無明非常非常難斷﹐不像一念無明﹐
單憑嚴守戒律的力量﹐已可令行者不犯貪嗔痴三毐而證果。

您只要斷貪嗔痴三毐﹐劫後立入無餘涅槃不再回來便成﹐根本不用談什麼空性﹑阿賴耶﹑及見道。更不用渡眾生﹐所以根本不必管無始無明斷或不斷。所以二乘法比大乘容易很多。

至於如何斷一念無明﹐及如何守戒律﹐師佛已明說了﹕

守不淫戒,指的是邪淫、多淫、亂淫。
守不偷盜戒,指的是貪供養、多取、偷、拐、搶、騙。
守不殺戒,指的是不該殺而殺。
守不妄語戒,指的是出口合不合天心。
守不飲酒戒,指的是迷亂心性的,不沾唇。
這五戒原是一切戒律的根源,要學佛得成就,須守五戒,否則,頓失人身。

一念無明不斷﹐絕對證不了果﹐即使證果﹐也是會退轉。又如何能修成佛。

師佛可悲可嘆的﹐是佛弟子不明白戒律的重要﹐眼只看到名利﹐荒廢了真佛密法的法義﹐是為錯失成佛的大緣份。

佛弟子應好好反思﹐方不負了師佛的恩德。

互勉之。

☆☆☆☆☆☆☆☆☆☆☆☆☆☆☆☆☆☆☆☆☆☆☆☆☆☆
2006/10/13    08:47

本性和自性是在說同一樣東西﹐並無多大的分別。但對文字很執著的人來說﹐怎麼想﹐隨他去罷。

但是習性跟本性和自性則很不同。
習性來自於污染的種子﹐種子寄存在本性之中﹐而變為人的習性。人亦因習性不斷而隨習性喜惡而走﹐這亦是輪迴的起因。

本性之中基本上有三種種子﹐分別是善種子﹑惡種子﹑及無記種子。

在師佛"潛意識的雙塔"一文中﹐師佛所說的雙塔便是善種子及惡種子雙塔。但師佛示現的﹐其實不只是這雙塔﹐其實是這雙塔的所在地﹐我們的自性之中﹐在第八識之中。

如師佛所說:﹐一切的種子在塔內"瀑流"。
第八識如同巢窖﹐是一切種子的存根。

自性﹑本性﹑及第八識本身是清淨的﹐並無持﹑犯。不須要修﹐也根本不能修。

修行其實是在修識種﹐懂得修識﹐方能轉識成智。
您不曾聽過"修你的自性"吧?

正確地說﹐是修出你原有的清淨自性。

☆☆☆☆☆☆☆☆☆☆☆☆☆☆☆☆☆☆☆☆☆☆☆☆☆☆
2006/10/14    11:38

十八界乃六根﹑六塵﹑及六識。六根中的意根乃無色根﹔又稱第七識末那識。再加上原來之本識阿賴耶為第八個識。此八個識又稱為八個心識﹔故曰八識心王。

眼識心能見,耳識心能聞,鼻舌身意及意根等心各俱其見聞覺知性,但均不是不生不滅之真實心。

故知前七個心皆是虛妄的﹐意識及潛意識心亦是虛妄的﹐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凡夫以他為心﹑或我而已。

故意識及潛意識心並非本性或自性﹐只是自性化現的其中一個心而已。

真實的心是如來心﹐謂真實心。
若能明白真實的心﹐便謂明心。

但明心並不是見性﹐更諻論即身成佛。

☆☆☆☆☆☆☆☆☆☆☆☆☆☆☆☆☆☆☆☆☆☆☆☆☆☆
2006/10/18    14:21

貪嗔痴是人性的表露﹐慾望、愚痴、執著是人性的表現﹐
但不是人性的本体。

這有如發光﹑發熱﹑光明是來自燈火﹐
但卻不是燈火本身﹔

同樣﹐清淨、智慧、任運是佛性的表現﹐
但並不是佛性的本体。

這是師尊所開示的“体相用”之分別。
不要弄錯﹐否則走的路可長了。。。
  
師尊說的是二者在表相上的分別。隨後師尊便直說兩者是一的道理。

人性是佛性﹐無異無別﹐這是說明他的本体無異無別﹐人性佛性的“用”是從同一個体而來。

有如師母在“用體悟的心去參師尊的禪問”一文中說﹐
“佛性來去自如啊!佛性常在啊!但接下來我就接不下去了。”這個其實是很現實的問題。

這是因為還沒有找到他的体啊﹗佛性清淨常在等話是從前賢處得知其“相及用”而已。

不是不對﹐只是還不算得證。因為沒有功德受用。

您要是知道佛性清淨常在那又怎麼樣﹖那又怎麼樣﹖

對您修法有改變嗎﹖沒有啊。

之前我曾請大家說說如何“實修”﹖
看來沒有人“實修”。

佛們“實修”者﹐須先察其用﹐審其相﹐再證其体。此為修行見道。
證其本体後﹐方是“實修”的正式開始。

之前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作資糧道及加行道而已﹐還不算修道。

☆☆☆☆☆☆☆☆☆☆☆☆☆☆☆☆☆☆☆☆☆☆☆☆☆☆
2006/10/24    12:58

 假如有一天,師尊突然抓你來問。
“現在問你,你姓甚麼?名甚麼?”你該怎麼答?

有兩種回答﹐

我與師您同性﹔我名叫 William。

我無性﹔故名實性。

☆☆☆☆☆☆☆☆☆☆☆☆☆☆☆☆☆☆☆☆☆☆☆☆☆☆
2007/03/07   12:21

發菩提心﹐所謂“發”﹐即是“生起”﹔“ 菩提”﹐即是成就佛果﹔而這裡的“心”﹐即是念﹑即是願。

發菩提心,即是“生起成就佛果的心願”。行者修行必須有願﹐以立其志﹐方能得證。

佛法有很多法門﹐有入世的﹐有出世的﹐都是佛法﹔都是菩提。

成就佛果的願是出世的佛法﹐但必須以入世的佛法才能弘揚。

很多人進入佛寺都是因為有求而來。您能用神通或智慧為眾生解脫了煩惱﹐那他們便當然再來了。雖然知道這不是究竟﹐但也是一種方便法。

這個其實能伸展出很多大問題﹐

例如您說發大願心﹐要幫忙師佛渡眾生﹐渡很多人來皈依師佛﹑皈依真佛宗。
那有如您帶我來皈依﹐您這便是“渡”了我嗎﹖

受戒出家作了和尚﹐便是被“渡”了嗎﹖

您們助唸超渡我去西方淨土﹐便是“渡”了我嗎﹖
西方淨土是永恆嗎﹖不是啊﹐只是久一點而已。

同門入來同修﹐一起修四加行﹐唸發菩提心文﹑發菩提心咒﹐便發菩提心了嗎﹖
不是啊﹐縱然您有覺受﹑或覺得頭頂發麻﹑認為法流加持。但也不是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不然您的功德受用在哪﹖沒有就是沒有。不要戲言沒有功德即是有功德。

您解脫了我入世的煩惱﹐為我問事﹑看風水﹐這便是“渡”了我嗎﹖我還有生死這個最大的問題啊。很多人連想也沒想過啊。
您有沒有這個能力自渡﹑或教導眾生渡過生死的大海﹖
沒有啊﹐您的菩提心在哪﹖如何幫忙師佛渡眾生﹖

很多皈依很久的人及弘法人員﹐均沒有認識這些﹐以至良莠不齊。
更什者﹐皈依很久的人會說“球員未熱身﹐觀眾臺上的觀眾都未坐定﹐菩提心是啥?! 自己讀金剛經去吧!”這跟沒有回答沒有兩樣﹐令人感嘆。 

所以您要發菩提心,或渡眾生﹐都必須先從皈依而起﹐如蓮棋師兄所說的發無常心﹐再由無常心發出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以後﹐你在修行當中你會體會到菩提心。

但問題是﹐很多寺堂的弘法人員並不知道什麼叫出離心﹐不知道甚麼叫菩提心。

經常把出家喻作出離心﹔叫人“渡”眾生喻作菩提心。更甚者叫自己讀金剛經去吧!

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渡”眾生﹐只懂叫人皈依﹐便保您合家平安了﹗﹗

卻又不知道皈依後應如何修﹐次弟如何進﹐菩提心如何發﹐如何了生死等大事﹐卻又不知道﹗ 

眾人聚在一起研究風水﹐研究靈療﹐研究靈動等等。
如師佛所說﹐很多分堂已不再是在作佛事。實在令人感嘆。

還都是正知正見不俱足的因緣啊。

☆☆☆☆☆☆☆☆☆☆☆☆☆☆☆☆☆☆☆☆☆☆☆☆☆☆
2007/03/09   03:32

很多修行人雖然沒有想過﹐但其實心底裡或多或少也會這樣認同﹕

“我好好一日一修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這不算是實修算什麼﹖”
“成就時自然成就﹐為什麼一定要發願﹖”

其實初基者這樣想是沒有錯的﹐他們剛起步﹐須要時間慢慢深入。

但隨著修行深入了﹐大家親身体會到修行的確是大事﹐不能兒戲時﹐自然希望成就果位﹔這個時候﹐理當發大菩提心﹐方能成就。

我們看著名淨土宗高僧﹐第十一代祖師省庵襌師的開示﹕

發菩提心為前導.真信願行為後勁。若能具此殊勝法.即生超凡而入聖。

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問題是﹐雖發願成就佛菩提﹐但卻不知道心如何生起﹔說話是講了﹐但又總是欠了些什麼似的﹐沒有功德受用。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有心想修行成就的人也有。接下來我們就討論這個問題。

☆☆☆☆☆☆☆☆☆☆☆☆☆☆☆☆☆☆☆☆☆☆☆☆☆☆
2007/03/14   01:52

菩提心差別相有很多﹐有心修行者很多均不懂如何行第一步。現在大家互相研討﹐共增見聞﹐以利實修。

發菩提心者,其相有八,是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行者修行,不懂得參究自心,只知外務﹐只懂外相起廟﹐不求明心﹐亦不知見性﹐修行但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善果報。如是發心的願,名之為「邪」。

如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大事,為菩提。如是發心的願,名之為「正」。

☆☆☆☆☆☆☆☆☆☆☆☆☆☆☆☆☆☆☆☆☆☆☆☆☆☆
2007/03/14   01:57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雖然知道佛道長遠,但不生退怯;雖知眾生難度,仍然不生厭倦。如是發心的願,名之為「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然有好的心念,但多為名利之所夾雜;行者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習性難改﹐便輕易放縱﹐如是發心的願,名之為「偽」。

☆☆☆☆☆☆☆☆☆☆☆☆☆☆☆☆☆☆☆☆☆☆☆☆☆☆
2007/03/14   02:57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有如小乘﹐不願成就大乘﹐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對於這個﹐有必要特別說明。

有很多行者初見實相﹐驚見實無眾生可渡﹐便疑惑為何還要度“眾生”﹖因為實無眾生可渡嘛。您已知道實相了﹐為何還要“執著”於幻呢﹖這不是很茅盾嗎﹖

如此﹐這種初生的孩子便由大願轉小願﹐自度了生死便算了。反正涅槃入滅後也一樣嘛。
其實這是有很大的過失的。

如我之前所問﹐

1。 若發菩提心便是發願渡眾生﹐那多寶如來一證佛果便馬上入滅不渡眾生豈不是違願﹖

2。 若發菩提心便是發願渡眾生﹐那本師佛陀成佛時為何想馬上入滅不渡眾生﹖不是即使困難也不能違願嗎﹖為什麼呢﹖

大家須知本師佛陀與多寶如來是得證佛果後﹐方想馬上入滅的。

並非如小乘般﹐未證初果便想入滅的。當中分別很大。

而且證佛果的佛﹐清楚明白什麼是“自性眾生”﹐這是初明心見性﹑初見實相的初生孩子不能相比的。

☆☆☆☆☆☆☆☆☆☆☆☆☆☆☆☆☆☆☆☆☆☆☆☆☆☆
2007/03/14   03:11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以及佛道﹔願度眾生願成佛道;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心外心內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這個虛空並不是宇宙﹐而是表達其体相如虛空。所以是“無一切相”。

若您渡能見的眾生,成心外的佛道。如此便是有所偏差了。

如是者﹐您修本尊法﹐召請本尊來﹐本尊合一﹐您便是本尊了。請問您是有所偏嗎﹖大家自己想想。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行者如何審察?即我所發心,於此八願相中,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行者發心時﹐應當去邪、偽、小、偏,取正、真、大、圓。

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
2007/03/25   01:40

不用離開眾生﹐也不用故意接近眾生﹐因實無眾生。

究竟有沒有眾生﹖

是有﹑也沒有眾生。
為什麼﹖

因為眾生因您的真如而幻化成有﹐您所看到的所謂眾生﹐其實只是您的真如幻化而成﹔所以稱為自性眾生。
自性彌陀也是如此。

如果眾生是您的真如而幻化﹐為何每個眾生亦有真如佛性﹖

其實這是因為這十八界是娑婆眾生的阿賴耶“共識”所化﹐所以娑婆的眾生所看到的是一般的﹐但娑婆外的法界便不同了。他們有他們各法界的“共識”。

娑婆的地獄也是共識所化﹐娑婆外的地獄也是這樣。

因為是共識所化﹐因為是自性眾生﹐所以是實無眾生。

成就菩提後﹐證取自性後﹐認證自性眾生後﹐是可以不必“渡眾生”的﹐有如多寶如來一樣﹐而不犯三昧戒。

所以﹐總的來說﹐菩提跟渡眾生只有間接關係﹐並沒有直接關係。即使不渡眾生﹐在實相來說﹐也跟證取菩提沒有關係。

有很多人不明白這點﹐堅持說菩提就是要渡眾生﹐但又不懂如何渡﹖這是因為不懂如何自渡﹐怎麼知道如何渡他﹖

如維摩詰尊者言,不能自渡﹐如何能渡他﹖愚人也。

☆☆☆☆☆☆☆☆☆☆☆☆☆☆☆☆☆☆☆☆☆☆☆☆☆☆
2005/10/18   02:35

阿彌陀佛﹐我是加拿大卡城白雲雷藏寺理事會代表﹐本寺正初步希望參與圖書館贈書及師尊文集推廣﹐希望現在起步還不算太遲。

請問我應找那一位師兄姐才對﹖

謝謝!

☆☆☆☆☆☆☆☆☆☆☆☆☆☆☆☆☆☆☆☆☆☆☆☆☆☆
附錄﹕

文/蓮花堯中 08/11/24     14:23

開悟的:眾生是佛。

没有開悟的:也是佛。

會不會退轉?是人就會。佛性不會。

風來波浪起,75頁,有個依據。

師佛寫:' 一個修行人,明心見性之後,修斷一念無明,修了無始無明,煩惱斷盡,一切種子習氣斷盡。

這即是佛。世尊。天人師。

所以,路還很長。還得達到一切種子習氣斷盡。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44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