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項自己受益之事
2008/09/29 11:13:12瀏覽391|回應0|推薦0

十項自己受益之事

緣空撰  蓮花錦容整理 2001年6月 

古人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說得真正好啊!現在雖然夏日炎炎,蟬聲連連,但偶爾也吹來一陣陣的涼風,真是莫大的快意,尤其是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岡波巴祖師教導我們的「十項自己受益之事」,既然是有益於己的事,大家當然要「好康到相報」,以免辜負祖師爺的一片苦心囉!

一、斷捨貪瞋癡的世法,專志修持佛道,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一般人為什麼煩惱不斷?就是因為以自心「貪瞋癡疑慢」五毒而墮入了世間八法卻毫不自知。「貪瞋癡疑慢」也叫做「五鈍使」,因為它的本性遲鈍,難於斷除,所以稱為「五鈍使」,與「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合稱為「根本十煩惱」(十惑)。可見得人類種種的煩惱都是緣於貪愛執著而來,說簡單一點,也就是自尋煩惱,人生活在自尋煩惱之中而全然不知。現在簡單說明一下貪瞋癡疑慢的內容,以利大家認識並對治。

貪是指貪求世間種種愛樂,貪也是「愛」的異名,其內容有貪求、貪財、貪吃、貪色、貪愛、貪睡、貪舒適....等等,眾生因貪而生執著,結果是作繭自縛,令自己愈發無法自在,在生活的對待中也會引發瞋、癡、疑、慢其它四毒,所以行者不可不慎。我們說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是對治貪的很好方法,另外,行者若能明白「緣起性空」,諸法無自性,一切事情終是幻化,必回歸於空,那麼在其過程就不致於太執著,人世間的愛恨情仇都只不過像一陣風。記得 師尊在第一百四十六冊書籍中曾寫一則「妻妾之間」的因果故事,男女主角因一時的貪欲而鑄下了無法挽回的遺撼,可見得貪愛欲望實在是束縛人類的大蟒蛇,行者不可不慎。

瞋是對於有情產生賊害之心,瞋心一起,輕則惡聲詬罵,重則損害他人性命,甚至於引發戰爭,喋血千里,所以是修行人千萬要避免的事。祖師爺又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瞋怒的心是最可怕的,《百業經》中曾有一則干布國王的故事,說他曾帶領宮女到森林遊玩,當時有五百位羅漢在森林中禪定,宮女看見羅漢們相好莊嚴,便請求開示佛法,後來干布國王聽到男子的聲音,一時瞋怒心起,便命令侍衛將五百羅漢射殺,並剁成肉醬,後來干布死後墮到地獄長時間受極大苦(異熟果),甚至於轉世為人時,也數世受了相同的果報(等流果)。由這些故事,我們更應該自我惕勵,畏懼因果不虛不壞,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包容心,對他人多愛語、多讚美,以此來化除我們瞋怒的習性。

癡是指無明、無知,也就是對入世出世間真實之理不能明瞭。無始劫以來的眾生輪迴不已,都因這個「無明」使然,所以不可以小看無明的力量,它是眾生輪迴之根本。那麼我們應如何對治呢?就是要趨入佛法聞思正理,確立正知見,明白四大正觀(一)生死無常(二)人身難得(三)因果不壞(四)輪迴過患,以根本上師為依歸(敬師),依據釋迦牟尼佛及歷代傳承祖師爺所傳下來的道次第法門,和 師尊所傳授的真佛密法(重法)來修持(實修),才是徹底對治無明、明心見性之法。

疑是指對真理懷疑不定,例如對根本上師所傳下來的法有所懷疑,對於佛陀所言三法印及四聖諦等真理懷疑不定,這都是疑。你如果對 師尊所傳的法不具有堅固的信心,那麼再怎麼修持也無法真正契入印心,更枉論相應了。

慢是指驕傲貢高,有些佛弟子自以為是,目中無人,覺得比他人高貴,或是比他人修行境界高。這種現象最容易發生在那種人身上?例舉一、二。第一種是高學歷及特殊專長的人,第二種是有靈通能力,能顯示有過人之處的人。高學歷的人他的眼睛經常長在頭頂上,認為自己總是比別人聰明,高人一等,無論是世俗的學識或社會地位,總是比人高貴,殊不知在修行的領域裡所談的是如何「自我調伏」的能力,結果自恃學歷高貴,反而障蔽了趨入佛道的因緣,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另外,有人認為自己已有「佛慢」,錯把我慢當佛慢,殊不知只是眾生的傲慢心在作祟,尤其是某些有靈通的行者不自覺更容易犯此過錯,這一點應多注意,行者勿墮此過患才是。簡單地說,真正的「佛慢」是視眾生如父如母如本尊,以菩提大悲心、平等心對待所有的有情眾生,這才是「佛慢」的真諦。

當我們瞭解了何謂五毒(五鈍使),就應努力加以對治:貪,以布施、供養三寶及清心寡欲對治;瞋,以慈悲心對治;癡,以修法禪定趨入佛法對治;疑,以誠信淨信對治;慢,以謙卑心、平等心對治。

二、捨棄家庭和親友,一心依止良師,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這一點乍看之下似乎無情,修行人本要慈悲為懷,怎麼可捨棄家庭和親友呢?事實上,祖師爺的看法百分之百正確,因為家庭和親友就是因緣糾纏共業之所,你如果不能下決心斷離,一心依止善知識,道業是很難增長的。這裡所謂斷離不是要行者完全拋棄親人,而是說行者的心要堅固菩提心三昧耶,對傳承上師三寶要淨信,不因共業或客塵所染而退失菩提,進而斷了慧命。在西藏祖師們是遠離家鄉親人,至他方修行,其目的都是要斷離共業糾纏,才能安住樂道,剋期取證,然後再回來渡化親友。以現實的例子來說,很多家庭都是先生想修行,太太在一旁潑冷水,或是太太想修行,先生潑冷水的也有。你明明想清淨修行,但是睜眼一看,上有父母,下有妻子,還有親朋好友,只要一人說一句話,你就退了道心,還是回到紅塵中去打滾了,修行路上得過且過。共業是無形的,是很可怕的,假若不拿出智慧劍斬除世間業力的牽絆,那麼修行的路是很難走下去的,除非你對根本上師的信心堅固不退,並且能夠主導家人與你同修,否則就得善巧的遠離這些共業的糾纏,自己才能提昇受益。關於這一點,四大傳承祖師都有特別的叮嚀行者,供同門參考思惟。

三、拋棄世法塵囂,在聞思修上努力,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世法塵囂是指妻財子碌名利富貴,是世人所追求的,充滿了煩惱障,這裡所講的與上一條近相似,我們要修行,首先必須具有不被世俗名利富貴所左右的能力,否則容易隨波逐流,行者要如實了悟世間的一切皆是幻象,無有自性,剎那即逝,諸法幻生幻滅,不要被現象所迷惑。再者想一想我們這五蘊身亦不能常久住世,隨時都有幻滅的可能,應該多珍惜時光來聞思修,才不會白白的浪費暇滿人身寶,畢竟想擁有人身是非常難得的呀!然後依止根本上師、佛陀、祖師爺的聖教言,並親近善知識,與能夠互相切磋的道伴共同聞、思,再依此努力自我調伏,修正三門身口意,這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

四、捨棄城市和親友,在深山寂靜處獨住,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這一點也含攝了以上二、三兩點。這裡也說明了一位行者必須遠離塵囂及共業之所,到山林中去獨處清淨修行,使道業增長、智慧增長。我個人隱居山中已經十幾年了,與世無爭,並遵循 師尊、佛陀、祖師的教授,專心聞、思、修,不敢放逸,以懺悔心、菩提心來行持,基本上在山林中無人事紛擾,亦無雜事處理,也比較能清心寡欲,寬坦而住。當晴空萬里,我時常仰望虛空,那種感覺真好,所見都是大自然,有日、月、星辰、翠綠的山林,偶爾下點小雨洗淨塵埃,還有很美的層層雲海,有時還有彩虹出現二道相疊,看似半圓形拱門,看看山泉水所聚滿的蓮花池,真是心曠神怡,有時還置身在雲霧中宛如仙境,在這美好環境四面環山的森林中修行,確實很快的能將心融入,引生大樂,開顯俱生法身之光明,能視一切外境及輪涅諸法皆是離戲平等,在平時四威儀中一樣怡然自得,法喜充滿。以上所言是本人住山的一些覺受,與同門分享,如果想要更瞭解住山修行,可以去研讀祖師《密勒日巴傳》。

至於剛皈依的同門並不適合一個人在深山中獨住,我們看歷代祖師爺的修證過程,他們算是大根器的行者,都還需要先依止根本上師,以及與金剛兄弟共同學習顯、密佛法,經過數年聞思正理之後再閉關精進取證,所以並非一皈依之後,即刻入山獨住,這樣反而容易入魔障,這一點要特別的注意,否則修行不成反而障礙菩提。同門中如要住山瑜伽清修閉關,可以請教傳承上師、善知識,可以避免一切障緣的發生。在此祝福大家都能悟無常、堅固出離,閉關取證,現證法性,發大菩提,利生圓滿,成佛圓滿。

五、斬斷聲色五欲,心離貪念,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當中的色、食、睡尤其是人類生理基本的欲求,《西遊記》裡有一位行者叫豬八戒,他所代表的特性就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也是動物性的象徵,所以在唐三藏取經的過程裡,他經常為了滿足個人色、食、睡的欲望,為取經帶來了不少的障礙。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遠離貪念呢?在第一點我們曾經簡單談過,現在我再加強一下,首先我們要明白「諸法性空」的道理,一切的運作都只是過程而已,既然是過程,它必然會幻化消失,無論任何人事物境,既然有其緣起,必有其緣滅的時候,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行者就不必太過於執著其過程。在吃的方面,能夠吃飽不挨餓就好,不必求山珍海味,在睡的方面要適當。在色方面,當然法師是不可以的,在家居士也要節制,才能健康長壽。

至於財與名,就行者而言,無論是在家或出家都必須根本斷離,為什麼呢?如果一位行者不能斷離財、名之欲念,那麼他即使表面在行佛事,也很容易墮入五邪命,其因果是非同小可的。

六、於粗食陋居,心能知足,於善妙享用,心無貪求,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這與第五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意,一位行者能夠安於粗食陋居,就表示他不重物質的欲望,定能知足常樂,即使有妙食在前,也能夠處之泰然,安住樂道,一個能夠安住樂道的行者,其內心必無貪求,無欲為安,其道業必能勇猛精進增長。

七、不依靠別人,只依靠本尊,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這裡所說的「本尊」是指 師尊傳承三根本而言,這一個理念對密行者是很重要的,因為身為金剛乘的弟子,首重與傳承根本上師、本尊及護法之間的三昧耶戒。根本上師是加持根本,總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本尊是成就根本,護法則是事業根本,如果密教弟子與三根本破了三昧耶,那麼他是無法成就的。這一點大家要牢記在心。

八、無視現世之短暫歡樂,一心追求究竟之菩提安樂,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有的人也許因為前世修行的關係,今生能夠延續他的慧命,很早就懂得修行,具足出離心,不會執迷於現世的短暫歡樂,因為他知道那些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過眼雲煙一般毫不實際,無法永恆不變。只有超離三界,趨入大涅槃大菩提,才是真正的永恆。但是在此我們還要更進一步的認知,聲聞、羅漢、緣覺雖然已經能夠自主超三界,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究竟,唯有如菩薩一般的大乘行者,以其菩提心的覺醒,再倒駕慈航,廣度眾生,利益眾生,才能成就圓滿的佛果。

當然,一般人要看清楚世間相,必須常思惟「四大正觀」(生死無常、人身難得、因果不壞、輪迴過患)和「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明白世間的一切諸法,都是如夢幻不真實的(諸法性空),如此,對於諸法的現象就不會太過於執著。然而,明白諸法性空的道理並非認為凡事都是空的,那又何必太認真?其實這樣容易墮於頑空,是為邪見。以勝諦而言諸法無自性空,以俗諦而言畢竟有其功能作用,因此不墮於常邊亦不墮於斷邊,行使中道,所以凡事應常懷抱隨緣,隨遇而安的心境,無得無失,內心不執著過去與未來,因過去已滅,未來還沒到,更進一步提昇;亦不執著於現在,因剎那即逝,多思惟三輪體空,那麼當下豈不是能得自在了!

在此,有句偈語,與大家分享,請大家多思惟,必能受益:「諸法無自性,緣起性空,不墮常邊;諸法因緣生,假名有,不墮斷邊;離顛倒戲論,不墮空有兩邊。觀諸法實相,畢竟空義,離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與同門共勉。

九、捨棄對物質的貪求,一心修持空性,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岡波巴祖師爺在這「十項自己受益之事」,一直強調「去貪」兩字,其實你能夠「去貪」,相對的也就能夠「去執」,而「去執」正是我們行者修證的重點。你能夠明白如實證悟「諸法緣起無自性中道空」的道理,進一步就能「離執即體」,然後「法爾任運」。最近有撰述以修行實踐正理及果德為主題的「緣起中道空」文章貼於「真佛資訊.宗教討論」,將來也會刊於真佛報上,希望能帶給有興趣研究中觀學的同門有一些幫助,在此祝福大家現證「諸法實相」,獲致「涅槃解脫」。

十、在福慧雙運之大道上努力,這是自己會受益的事。

行者在菩提道上要能夠平坦順利圓滿,必須五道具足。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福」應該如何具足呢?那麼你必須多做布施,供養根本上師及三寶、善知識,護持道場建設,除此之外,還要多行善,濟助貧困,造橋舖路....等等。布施是六度波羅蜜之首,要你多布施是為了幫助你去除貪執的欲望,一方面也可以累積自己修行的資糧,廣增福田。

那麼如何提昇自己的「智慧」呢?簡單地說就要常思惟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如法入觀修行,證得實相空性,再談弘法利生的事業,否則自己沒有實相空性的智慧,就說要度眾生,結果是眾生在度眾生,到最後還是戲論一場罷了。密勒日巴上師曾說:「在沒有證得實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談利生的事業!己無修證,就要利生,等於瞎子引盲人,最後終究要墜入自私的深淵中去。」密勒日巴上師是 師尊非常推崇、讚嘆的祖師爺,《密勒日巴上師傳》更是一本很好的書,可以鼓勵我們精進修行,希望大家都要買來看。我們今天上課就到此為止,祝福大家早日成佛圓滿。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25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