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佛人的十八項過失
2008/06/26 13:41:06瀏覽415|回應0|推薦0

學佛人的十八項過失

文/緣空

今天的山景特別美,整座山一會兒被那薄如蟬翼的山嵐所包圍,一會兒它飄走,過一會兒又飄過來了,這裡就像是人間仙境一般。在這麼美好的環境下研讀祖師爺的書籍,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呀!

接下來我們繼續談岡波巴祖師所著《成就勝道寶鬘集》的「學佛人的十八項過失」,這裡所談的「學佛人」,原文是Chos. pa,廣義可指任何學佛人或趨入佛法之人(居士),但此處就文氣來看,原文似乎是指出家的學佛人,或是弘法者,但我們不必拘泥於這些。

一、為了成就世間法而息隱住山,乃學佛人之過失。

修行人,尤其是一位密教行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入山清修閉關、剋期取證是很重要的課題。但是若為了成就世間法而去閉關,就完全是顛倒之見。什麼是世間法呢?也就是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為人做法事,修靈通,以及為求名聞利養而修的種種法術,這些都屬於世間法。如果一位學佛的修行人忘失利益眾生成佛的菩提心,而為了成就世間法進入山林閉關潛修,那麼跟武俠小說中的武林人物為了練就無敵的武功而閉關又有什麼不同!這一個關鍵性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人入山閉關而修成了一些小靈小驗的法力,出關下山之後便為人問事治病,贏得眾生的名聞利養,這種例子很多。若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問事治病亦未嘗不可,但是他若忘失菩提心,也就是不明白為何學佛,那也是枉然。學佛就是要成佛,要開發自己的能量,令法身遍滿一切虛空,自己成佛才能真正度眾,即能利益虛空量如母等之眾生,應化身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度眾,其間是毫無妨礙的。

二、身為領眾而只作自利之事,乃學佛人之過失。

在西藏曾有這樣的故事:某位法師到喪家去為亡者行超度儀式,依禮節而言,喪家當然也會準備一些東西供養法師。後來有一位密行者也來到喪家,他卻觀察到這位法師只不過是一位紅塵法師,表面上雖然在行超度的儀式,而心底卻一直掛念著繫在喪家門前的一匹駿馬,這完全是顛倒自私的行為。因為密行者外表看起來很邋遢,並沒有人去注意,也沒有人主動去供養這位真正具有大力的行者。後來,這位行者便主動向喪家要了一碗小米粥,作為超度的供養,並以其大力幫亡者超度。最後,亡者被超度升了天,紅塵法師也高高興興地牽回駿馬,只剩下密行者──真正清楚明白的人為這個紅塵法師搖頭嘆氣而已!

在這項條例中所謂的「領眾」是指上師、法師等弘法利生的行者。真正的上師已證得「二無我空智」,知一切眾生法性平等,上師就是要承擔眾生的共業,犧牲奉獻,所以根本無所謂「自利」的問題。祖師爺所談的這一點特別值得弘法人員深思。

三、佛學雖博而不怯罪行,乃學佛人之過失。

修行人深入經藏、經續,學識淵博是很好的事,但若對因果罪行不懼怕,智慧雖廣卻仍有業行,這是很可怕的事。要知道四大正觀之一是「因果不壞」,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修行的精神並身體力行,如果只將佛學拿來研讀而不懂得身心實踐,那麼佛學只能是一門哲學而已。因此,既然身為佛弟子就應該深入經藏,並身體力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是。

四、口訣雖豐富但身心卻流於凡俗,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種過錯與上一條例所言是相關的,但現今這種亂象很多,雖然懂得很多法門口訣,身心卻全然不思調伏,與一般未學佛之眾生毫無兩樣,這個問題在當今五光十色的世界裡是最嚴重的,因為物質的世界愈是發展,愈會迷惑行者的心,所以行者應徹底看清物質世界的真面目,並遵循 師尊所言教之口訣法要,努力調伏自心,在內證上多下功夫,才是學佛人提昇身心靈的正確方法。

五、持戒雖然謹嚴,心中貪念卻極大,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個就是指光會做表面的事,不懂得修行清淨的意義。最可怕的是借根本上師、三寶的名相、法的名相來行個人私慾和利益的事。假若一個行者沒有發菩提心,那麼他所做的一切佛事,其實都是魔事。這裡所談的「貪念」並不只包含金錢利益而已,還包含了聲名。因此,行者應該時時刻刻自我反省思考,自己在身、口、意三門上是否符合清淨行?是否秉持佛陀的教誨來利益教化眾生?

六、覺受和證悟雖好,卻不能調伏自己的身心,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一條內容所犯的人也特別多。我們皈依學佛,必然會有法喜、感應和覺受,這是佛菩薩慈悲,鼓勵行者更加精進,除此之外,即使行者對經典所言亦有所證悟,但若不能自我反觀、調伏身心,那表示行者自己亦無法保任。以同門而言,大家在初發心時經常都會有感應,卻因無法調伏自心而無法持久,這是很可惜的事。

七、已入法門,但於入世之愛憎不能斷捨,乃學佛人之過失。

世間八苦之二是「愛別離」、「怨憎會」,相愛的人要分離,憎恨的人卻要時常見面,兩者都是苦。放眼望去,但看世間,再怎麼恩愛的夫妻,也難免會生口角,鬧意見,起衝突。「愛」與「恨」並不限於男女夫妻之情而已,更廣泛一點還包含了對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情等等....愛有很多種,恨亦有很多種,其實愛和恨都是共業的糾纏。唉!細看斜日隙中塵,始覺人間何處不紛紛呀!

人世間的愛恨其實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所以有智慧的行者,應該要快刀斬亂麻,拔出佛法的智慧劍將愛憎斷捨,否則身入法門卻還受愛憎所牽絆,那麼道業肯定是無法增長的。行者──深思呀深思!

八、身雖出世行於佛道而勤事稼穡,困於農務,乃學佛人之過失。

祖師爺給予這點明訓,是要行者懂得珍惜光陰,莫要為了糊口而耽誤了道業。在西藏,法師的衣食都是由居士所供養,基本上夠吃就好了,法師並不從事耕作。但若不夠吃呢?在西藏曾有開解之例,因為環境上的限制,食物不足時,為了維持道場的生活,法師也從事一點經濟事業,來幫助佛寺建設和法務推動,及教育僧才所需之開銷,平常是無法完全依賴居士來維持生活的。

九、雖解義理而不修持,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一點與前面的第三、四點之內容有部份的雷同。雖然經過聞、思,但卻無實修,沒有確實調伏自心的話,有時反而只會增長所知障而已,那是很可惜的事。

十、雖已立誓修持而不能貫徹始終,乃學佛人之過失。

在討論第十點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初發心的重要。每個眾生皈依傳承、三寶的動機都不同,一般人都屬於不定種性,大多是因為遭遇了人生的苦而皈依,為了離苦得樂當然也是無可厚非,但是,畢竟眾生的心都是善變的,當他達到了目的,解決了困難,那麼當初他皈依的心就容易退失,初發心就會冷卻。假若他有一點感應,目的也尚未達到,那麼他仍會努力;假若達到了目的,但是初發心卻不夠堅固,那麼無明習氣就會產生,業障就會現前,佛菩薩的加持力就無法承受,自己會變成覆倒器,讓法流失落在外。所以初發心很重要,還要有懺悔心、慚愧心、感恩心、慈悲心等等..來堅固自己的修行道路。

初發心不夠堅固的人,達到他當前的目的之後,隨之就退了道心,這樣問題的例子很多。所以,初發心能堅固,能保證的話,就能成佛。尤其是發菩提心的行者,更要注意隨時觀照自己,調伏自心,莫使放逸,心中常以悲心莫捨眾生、愛護眾生。

我們知道皈依立誓修持就是要發大菩提心,堅固三昧耶戒,那麼怎麼會無法貫徹始終呢?我們知道菩提心能轉世間一切違緣,它猶如摩尼寶珠一般無價,如矛能破煩惱賊,如斧能斷無明惑根,又有二十二種功德利益,如地、金、火、月....等等。所以不可丟掉忘失!若忘失了,就等於把你的佛性出賣了一樣!今天有機會把你的菩提心撞醒了,又怎能丟掉呢?所以,你要透過聞、思、修三慧,及戒、定、慧三學進入廣般若深般若,才能堅固這顆菩提心。

那麼,你假若問我:「你既然是個發菩提心的行者,請問怎麼利益眾生呢?」其實我不見得要走到人群中,才叫做「有利益眾生」,事實上我有利益眾生,但也沒有利益眾生,這也就是中觀空性的智慧,這種無相空性的理趣很難去解說,就是以「無住心」來利樂有情,思惟概念上不在於度不度的問題,以真實勝義菩提平等心來觀行,一切時、一切處都已經在利益虛空量如母之眾生了。再說大菩提行者其法身周遍虛空,無所不至,有情亦能受度,就像密勒日巴祖師、四大傳承祖師一樣,無時無刻無不慈悲的法雨流布在每一位有情眾生身上。根據統計,地球上的人口有六十億,還不斷增加中。哇!這麼多人,想起來真不知怎麼救度呢!

行者每天修法都要唸「菩提心文」,不捨眾生就是大菩提心行者的風範,連一座法都不能忘失的哦!菩提心的德相太多了,它會引發行者現量境界,例如懺悔心、慚愧心、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平等心,時時為利益有情而著想,從不為自己著想,並承擔共業,願眾生離苦得樂。若不能堅固菩提心,那麼就會被世間的利益所迷惑,「忘失了菩提心,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是魔業。」此乃佛陀所開示。

祖師爺開示大圓滿法,眾生自心本淨,本具足如來藏(成佛之因),萬德莊嚴亦是修證,告訴我們:「我就是佛,不假外求。」本來你就是佛,為何你不要呢?當然,大圓滿法對一般人是無法講授的,因為不是正法器或未修證到量,所以不能講,否則恐怕會墮入斷見或惡取空邊。如果同門對大圓滿法有興趣研究,可研讀蓮師祖師及龍欽巴祖師的大圓滿寶藏論集。

再說,發菩提心與世俗的生活肯定是不會衝突的,因為有很多行者怕會障礙到生活或工作而無法修持,甚至猶豫無法達成,因此入了顛倒見而不自知。因為修行是由俗諦引發證成為勝義諦,以達勝俗二諦圓融無礙,世俗的生活自然也能趨向圓滿,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把握速發願菩提心,進而行菩提,以密教而言必圓滿堅固傳承三根本三昧耶菩提誓願的相應,否則很難與三根本相契合,所以要喚醒你的廣大菩提心,實踐你的修行生活,貫徹始終,並達到成佛利生圓滿。

十一、職務雖在法中,而法行卻不能成長,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一點與戒律有關。「職務雖在法中」當然主要是指弘法者而言,除此之外每位自我期許要度眾生的行者也要注意,平時生活就要法隨法行,身、口、意三門要按照佛陀之正理去實行,假如偏離了正軌,隨時導正並當下懺悔,若沒有時時反觀自己的言行,修證就無法增長,這也就是沒有嚴格守戒來規範自己。戒律是用來調伏我們身、口、意的,所以,不知守戒則法行自然無法增長,更莫談要利益眾生。

十二、食物雖然自然而來,心還是放不下要去東謀西找,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一項重點表示行者在生活中不缺乏吃的及一些資具用品,但自己的心卻不能安定如法實修,還要往外追求更多的資糧錢財,表示行者心中的貪念一直在開花結果,殊不知人皆有定業,就在呱呱落地那刻,人生中的一飲一啄皆已有了定數,行者要滿足現有之福報,多珍惜時間來加行及研讀經論,加強正見,不可再貪求,亦不可墮入俗話所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拼命的掙錢,這表示行者未調伏貪念,就行者而言此不滿足之心是不可以的。

有人希望自己能夠先賺得八位數或更多的錢財再去修行,但問題是人生無常,也許錢還未賺到,無常早已到來。另有一種行者是完全不管修行資糧的問題,也無所謂修行後續福田增長問題,但事實上這樣也不行,一位行者若不能具足佈施、供養三寶、廣增福田、淨除罪障的資糧道(五道之一),那麼他在修行上仍難避免障礙的產生,所以平時要量力去行善、布施和供養,至於資糧法財夠用生活即可,所謂無欲則安。

有人對我說:「你錢賺到了,難怪你能全心全意修行。」但事實上我在金錢方面並不優渥,去除一家五口生活所需外、買山坡地、建設簡單屋宇....等等,甚至連自己的閉關房都須靠自己扛水泥、提沙子、搬磚塊,在海拔六百公尺的山林陡峭石壁邊親自一磚一磚的往上砌,想當初真是一股傻勁。因開墾山林,以致身體筋骨受傷,為了專一取證修行也是值得的,所以銀兩上早已所剩無幾,可說快兩袖清風了。

曾經為了買個接頭小水管,還到抽屜裡翻湊零錢,唉....想起這些往事啊,真是心酸酸!我想今天能夠不為愁三餐不繼而煩惱,而且能以菩提心持續修行,這都是因為我對 師尊傳承三根本的堅固信心使然,也時時抱感恩心,一切的一切都是來自傳承加持。當年我也曾想:縱使生活有慮,我會去找個工作養家糊口,但絕對不可中斷修行,最重要是對 師尊傳承的堅定信心,讓我往後修行無後顧之憂,並得到加持有少許安定資糧。數年來根據我的觀察,很多人想專一修行,卻都因為資糧的問題而打了退堂鼓,在修行上有時得過且過,有時為了三餐使命打拼,到最後光陰浪費了,年歲增長了,所得又無幾,想要精進勇猛修行卻時不我予。說實在的,修行趁年少,莫等白頭再來修,悔之晚矣,當然生活資糧是需要,但粗茶淡飯溫飽即可,常言道知足常樂、安貧樂道,凡事心中無畏無求,何其自在啊!若為了做世間事業而賺取更多金錢來滿足修行所需,而使生命光陰流失,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究竟要有多少資糧才不會產生修行上的困擾呢?這實在很難講,總之平淡夠用就好,平時修法要多懺悔、多祈請,自己也要多行布施,廣植福田,將來福德因緣聚合,必能如願圓滿修行,以解法財資糧不足之窘況,以至障礙修行解脫生死大事。

十三、由善業(定慧)所獲之威力,用來醫疾延命,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一點尤其針對密行者而言,因為密行者本身會有許多證量的境界與加持力,但問題是若在空性見上無法提昇,還是會墮入世間法的問題中。你若有初基的量,也能夠為來求的人消災、延壽,這不能算是不好的事,但若經常做這類的事,有時也會產生高傲我慢的心,甚至落入五邪命而不自知,這是很危險的。除非行者的證量極高,能由空性來轉化業力。但是,仔細一看四大傳承的根本上師,他們雖有大力,但畢竟眾生的共業實在太大了,佛力有時仍抵不過業力,因佛不破因果,眾生業力亦不可思議。所以,行者應當以正知見的聞思來引導眾生實修令入佛智證得聖果,而不是光以佛法為眾生做無謂承擔業力,只做醫病延命就算了,這一個觀念非常重要,很多行者都容易犯這項錯誤。這項重點是告知行者,若將剛生起所得現量境界就用來加持或醫治他人病症,這將導致延誤剋期取證的時光,畢竟生死無常、人身難得剎那即逝,等到證得實相空性再來利樂有情亦不晚,供同門參研。

十四、為了財務而教人口訣,乃學佛人之過失。

密宗和道家的法都有所謂的「口訣」,弘法者而言,若為了貪取眾生的財務而教人口訣,這是要下地獄的,因為這已背離了正道。行者應以同體悲無緣慈來救度有情,怎可因此為了錢財而入五邪命中,真所謂背覺合塵,把自己慧命染污了,同時亦會斷有情慧命。

曾有人想學某傳承的密宗,但一聽光是灌頂就要幾十萬,這個人就打退堂鼓了。其實,這件事可以分別就兩方面來思考:人生中最難捨的就是金錢,灌一個頂要那麼多錢,這對求法者而言是有正面(重法)的考驗意義,再則將此灌頂之供養金轉用護持傳承上師三寶,及建設道場,或培育弘法僧才,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但若弘法者為了私利而教人口訣,那就大錯特錯了。何況身為弘法者,當他要傳法時也要看清對方是否是正法器,否則亦將因業力的勾攝相互而淪墮,這一點不可不慎啊!

十五、以機心來自讚毀他,乃學佛人之過失。

「機心」就是「心機」的意思,犯此過的人即會墮入了五邪命中。你們看那些特別標榜自我的行者,當他知道某個人修得比我好時,或名聲比我大時,或隨身擁護群眾比我多時,就以心機來毀謗他,像這種行者比沒修行的人還糟,更容易墮入魔道。

針對這點我們也要自我反省,行者捫心自問是否有發懺悔心來調伏?是否堅固自己的菩提大悲心願?是否有依照 師尊傳承的戒律及道次第去修證見性?是否堅固傳承三昧耶戒?一位行者要常以慈悲平等心來關愛有情,祝福眾生,讚美大家努力修持,對待有情心中要恭敬虔和卑微,眾生皆我父我母,要如此看待才是,他人所做之功德要隨喜讚嘆,怎麼可以用反面角度來自讚毀他呢?這就墮入了嫉妒魔障和顛倒見,常行五邪命而不自知。

十六、能傳授口訣給別人,自己的身心卻不能與法相應,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點所談的就是「以盲導盲」的缺失。一位弘法者應該在法上實修直到身、心與傳承三根本相應才可傳法給眾生。倘若尚未與傳承三根本相應,但確是傳承根本上師所授記之弘法行者,雖然在理上而言,弘法者同樣可以傳法,但若是經過一位真正有相當證量的弘法者傳法,那麼得法者實修的因緣和覺受絕對是不同的。這一項重點是指弘法行者假如沒有趣入理、事圓融,教、證雙全之智慧,必會誤導有情眾生,以後行者的修持也會偏離了正道,而且還會入了五邪見,所以要努力去實際聞思正理,體證現量,由空悲心利樂有情,達到涅槃彼岸。

十七、自己不能獨自安住,又不知隨順處眾之道,乃學佛人之過失。

自己不能獨自安住,得過且過,表示在聞思上沒有下手,信心不夠堅固,佛陀正理不明,亦不知為何修行,懵懵懂懂。所以行者要確實深入明白修行的目的乃在於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發大菩提,廣度眾生,同成正覺,在修證方面破二執(人我執、法我執),斷二障(煩惱障、所知障),證二空(我空與法空),得二轉依果(大菩提大涅槃),最後證得真如實相。

至於不能隨順處眾,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就是行者的無明習氣我慢心重,不知調伏自己,也就是我執心在作祟。所以行者應當善加調伏才是。

十八、於樂不能容受,於苦不能忍耐,乃學佛人之過失。

這也是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樂,一個是苦。

對於法喜的樂不能容受,表示行者自己的懺悔心不夠,聞思正知不夠充實,加行不具足,善法亦無增長,因此法喜的覺受就很難產生,有時有,有時則無,即使法流下降,身心也不能領受。

即使是出世法的修道上也有苦,因此想要修行的人更是不能怕吃苦,反而毅力要更堅強。修行上的苦有很多種,不外乎身、心二類,如何調適可以多研讀祖師修道的論典和自傳。至於好逸惡勞型的行者更要自我反省調整,若放逸懈怠,一旦有逆境來,就很難承受苦的磨練,甚至世間業風一吹就倒了。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我們看看密勒日巴上師吃的苦有多少啊!因為他之前曾做黑法,殺了很多人,後來馬爾巴上師為了消他的業障,運用種種智慧和方便法不斷地折磨他,以消除他的業障,最後他才能夠有所成就,這真是不容易啊!所以,能夠真心懺悔罪業,能夠吃得了苦,並且勤修「忍辱波羅蜜」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其增上功德會無量無邊。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99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