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定的功課(上)
2008/04/11 11:43:56瀏覽1049|回應0|推薦0

禪定的功課(上)

文/蓮花竺澐
   
凡所修行,先定心氣。心氣定則神凝,神凝則心安,心安則氣升,氣升則境空,境空則清淨,清淨則無物,無物則命全,命全則道生,道生則絕相,絕相則覺明,覺明則神通。

在理論上的開悟與體驗後,才是實修的開始,實修最重要最難的功課,正是禪定,禪定的功課,必須心氣合一,心能伏,氣能定,則神可專一,於數息細慢長 中,息息入於丹田(學習下丹田的練氣,有暖觸即可),再心守上丹田,恆心修持,心不 外馳於凡俗世事,功深則神凝(初基時 師尊特別強調凝神入天心的重要,在坐禪通 明法中, 師尊說他禪定第一次的覺受是天心凝固,進而頭部,進而上半身,進而全 身凝固。

另外在禪定的雲箋中說精神統一就是凝神,凝神入天心就會凝固,這個部分的 功課必須修到元神可以醒來後,再運用元神與本尊相應),持續精進則心安,心安而後 氣升,一股溫和的丹田之氣慢慢充盈全身(若能閉關、懂口訣百日可有基礎,此時必須本尊法已經相應,才能進入寶瓶氣及內火明點的功課),恆心長久的練氣後,直至丹田 結丹(溫溫熱熱的火龍珠如彈丸般大小的火球),慢慢開通全身經脈(必須如小火般慢慢的打開經脈,太急則氣盪,太緩則氣滯,太執著則氣結,火力的大小標準依個人體質的 不同而有所不同,必須自己體驗),漸漸的進入心氣合一之境,所有雜氣精練至智慧 氣,進入中脈,打開中脈,打開七重輪脈(若能閉關、懂口訣、得 師尊及歷代祖師的 加持最快也要三至五年),氣生至極則境空,心入空無之境,繼續精進,進而清淨,進 而無物,達於心經所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縕皆空,心可無物,則氣脈無礙, 黑業散盡,光明漸生(元神漸入純陽之境),進而命全,而道生,再加精進,進而絕相,而覺明,至此理、事皆得圓滿,而六大神通自然而然,不求自有!禪定心氣合一的功課,切忌一個急字,因為經脈尚未完全開通之前,氣無法 順利運行,所以切記一個急字,而心氣不能合一,就無法入定,而定有所謂的相續性, 二天打魚一天曬網,那定的相續性、化氣、練氣的功力,就會中斷歸零,所以恆心毅力 是最大的關鍵,禪定的過程,我自己也還在實証之中,還請小心一一驗證,這個過程會 慢慢得到 師尊及本尊、祖師、佛菩薩、護法空行的指導和開示,整個過程必須依次地 而行,閉關前必須得到護法空行的認可和護持,如果不能明確的得到認可和護持,就表 示次地未到,與無形界的溝通不足,必須加強上師相應法及本尊法的相應力,直到確實 知道已經得到 上師、本尊、祖師、空行護法的加持和護持,必須有實際上與干擾修行 的修羅界有交手的經驗,並體驗上師、本尊、祖師、空行護法護持你的方式,上師、本尊、祖師、空行護法會慢慢放任由小小的干擾來建立你應付的能力及膽量和信心,直到 自己有能力知道如何應付,知道自己在沒有能力應付的時候,可以很自然的奉請到上 師、本尊、祖師、空行護法的救援,當所有的考試你都及格後(考試大部分會在夢當中開始,然後慢慢在定中顯現,其中有威、迫、誘、騙,所有你的缺點和弱點都會考,此時需要的正是智慧),過關後才表示你能夠在閉關的過程中可以無礙,可以成功!

禪定的過程,古來聖賢開示甚多,明朝袁黃(袁了凡)對於禪定的細節述之甚詳,對同門的修行路,想必大有助益,因此將他的開示直接節錄如下:

一、辨志篇﹕凡是修習靜坐人,先要辨明志向,志向如果有偏差,就會墮入邪路上去。這就好比射箭的人必須先認明靶子一樣,如果靶子在東,而箭卻射向西方,那又怎麼能射得中呢?天台宗的教義中指明了十種現象是邪惡的修行方法,本篇中把它們歸結為四種。如果學習的人是為了求得好名聲,得到實際的物質利益這樣的目的,才下決心學習 靜坐,那麼他的志向就是屬於邪惡和偽善,這就種下了下地獄的惡緣。如果是因為自己 心智昏沈,稟性愚笨,想通過學習靜坐使自己聰明起來,以勝過別人,那麼他的志向就 屬於爭強好勝一類,這樣就種下了阿修羅的惡緣。如果是畏懼人世間的辛勞苦難的業 報,羨慕平安快樂,並企圖得到為善的好報應,這樣才去學習靜坐,這是屬於對事物有 羨慕和厭惡的心態,就種下了人趣和天趣的因緣。如果不是為了得到名聲和利益,不是 為了使自己變聰明,也不是為了自己得到善報,而是一心一意專門為了求得正道,因為 已經看透了即使經過了千生萬劫,千年萬載,生生死死的變化輪迴,都是一種虛幻,只有求得涅槃才能熄滅生死輪迴,而通過靜坐正是為了達到涅槃的境界。這樣仍然只是為 了自己,不顧他人,就會引發聲聞乘、緣覺乘的因緣。以上所列舉的那些學習修行者,雖然非善非惡,但是因為有所執著,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會造成結果上的偏差。 如果真正誠心誠意地去修行,那麼一個”仁”就可以概括,這就是把天地以及天 地間的一切事物都看作一個整體,而使光明的德性昭著于天下。佛祖的名字叫做釋迦牟尼,這是音譯,“釋迦”的意思是”能”,”牟尼”的意思是”仁”,佛祖名字的含意就是”能夠做到仁”。佛以下即是菩薩,”菩”的意思就是”覺”,”薩”的意思就是”有情眾生”,”菩薩”的含意就是覺悟有情的眾生,通過生死苦海,超出三界斷絕輪迴。佛說只有菩薩是中道,不偏不欹,不落兩邊。羅漢出三界之外,成就了不來之果,而佛斥為焦芽敗種,所以成就了羅漢之後必須再發菩提心,再証菩薩果。”楞嚴經”云:有一眾生不成佛,永不於此取涅槃。又云:將此身心都奉獻給眾生,是即名為報佛恩,其旨甚深。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菩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濟渡眾生這個大事業,那他 為什麼又自己一個人孤獨地在深山中修習靜坐,追求禪理呢?菩薩之所以為中道,因為度一切眾生,須德高行備,覺妙智神,一切的德行,非禪不深,一切覺智,非禪不發, 故暫捨眾生,覺坐求道。如人有病,將身服藥,暫息事業,疾愈則修業如常。菩薩亦然,身雖暫捨眾生,而心常憫憐,於閒靜處服禪定藥,得實智慧,除煩惱病,起六神通,廣度眾生。

二、豫行篇﹕凡坐禪,須先持戒,使身心清淨,罪業消除,不然決不能生諸禪定,若從幼不犯重罪,或犯已能戒,皆系上知利根,易於持戒。倘惡業深重,或屢戒屢犯,則謂破法器, 不能上進,此不聞醍醐妙法,難有成就。”法華經”開經偈云:”假令造罪過山岳,不須妙法兩三行。”何過不可滅?何戒不可持 ?”。學者有三法:一、深達罪源,二、大心持戒,三、不住於戒。何謂深達罪源?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何況有罪?種種業障,皆由 心作,反觀此心,從何處起?若在過去,過去已滅,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 不名為心。若在未來,未來未至,亦無有,亦不名為心。若在現在,現在剎那不住,無住相中,心不可得。如是觀之,不見諸相,不在方所,當知此心,畢竟空寂。既不見 心,不見非心,得尚無所觀,豈有能觀?無能無所,顛倒想斷。既然顛倒想斷,則無無 明,亦無三毒,罪又何生?又一切萬法,悉屬於心,心性本空,何況萬法?萬相?若無 萬法萬相,又心性本空,罪業何住?(必須悟得空性!)若不得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靜故。維摩詰居士謂優婆篱:”彼自無罪,勿增其過, 當下除滅,勿擾其心。又”普賢觀經”:說”觀心無心,法不任法,我心自空,罪銷無 主。”一切諸法,皆悉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持戒,于一念中,百戒俱完,萬罪俱滅。 何謂大心持戒?起大悲心,憐憫一切眾生,妄執有為,而起無明,造種種業。吾代一切眾生,懺無量無邊重罪。吾為一切眾生,求得涅槃而持戒。吾若清淨,則一切眾生清淨;吾若破戒,即一切眾生破戒。是故寧此生受刀屠萬段,終不以此身破眾生大 戒,如是持戒,最廣最大。何謂不住于戒?”華嚴經”言:”身是梵行耶?心是梵行耶?求身心不可得,則戒亦不可得。是故不見己身有持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菩薩持戒,于種種破戒緣中,而得自在。知此則戒、定、慧、與貪、嗔、癡,同為妙法矣。如此持戒,于念念中,即諸罪業,念念自滅,則身心清淨,則可修禪矣。修禪之法,行住坐臥,總當調心。但臥多則昏沈,立多則疲憊,行多則紛動,其心難調。坐無此過,所以多用耳。

然人不得常坐,或事業相羈,或眾緣相拌,遂致蹉跎,學者須隨時調息此心,勿令放逸,亦有三法:一、隨緣收心,二、借事煉心,三、 隨處養心。何謂隨緣收心?唐人詩云:”月到上方諸品淨,心持半偈萬緣空。”,通常人言心無一物,萬緣始空,今言”心持半偈萬緣空”,此理最可玩索。蓋常人之心,必有所繫,繫之一處,漸束漸純,心持半偈,萬妄俱息。故云繫心一處,無事不辦。究實論之即持咒、參話頭、觀想之類,皆是妄念,然借此一妄,以息群妄,大有便益。學者知 此,時時念佛、持咒、參禪宗公案,行住坐臥,綿綿密密,無絲毫間斷。由是而應接事 物,一切眾緣,種種差別提撕運用,總屬此心。時時刻刻提領心神,一心不二用,妄念 不萌,清淨度日,修行又有何間斷之有。何謂借事煉心?常人之心,私意盤結,慾情深厚,業習沈重,須隨事磨練, 難忍處須忍,難捨處須捨,難行處須行,難受處須受。如昨不能忍,今忍一分,明日又 進一分,久久煉習,自然心胸開闊,此乃現前真功夫。古語云:靜處養氣,鬧處煉神。 金不得火煉,則雜質不盡;心不得事煉,則慾情不除,因此遇事當應借事煉心,勿當面 錯過。何謂隨處養心?坐禪者,調和氣息,收斂元氣,必須心定、心細、心閒。

若心不能定,不能久坐,須于動中習觀,應中習止(止觀雙運),立則莊重,手足端嚴,切勿搖動,行則徐徐舉步,步動心應。言則安和簡默,勿使燥妄,一切運用,皆務必端祥閒 泰,勿使有疾言遽色。雖不坐而時時細密,時時安定矣。如此收心,則定力易成。此乃 禪定前必要的收心,煉心,養心。三、修證篇 凡靜坐禪定,不拘雙盤、單盤(能雙盤較佳,有助於內火明點),縱任其體,散 延四肢。布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解衣寬帶,若有不安,微動取便,務使 調適。初時從動入靜,身中氣或未平,舉舌四五過,口微微吐氣,鼻息微微納之,多者三四五遍,少者一遍,但取氣平為度。

舌抵上顎,唇齒相著,次漸平視,徐徐閉目, 勿令眼臉大急,常使眼中朧朧然(閉上眼皮,只閉七分,視線矇矓)。次則調息,不粗不喘,令和細,綿綿若存,”天台禪門口訣”,止叫調息觀臍,息之出入,皆根于臍(氣須 入於丹田)。一心諦觀,若有外念,攝之令還,綿綿密密,努力精進。(凡所修行,先定 心氣。心氣定則神凝,神凝則心安,心安則氣升,氣入丹田的功夫,所須時間人人不同,在經驗及技巧上必須個人自己體會,然必須做到丹田一股暖暖的氣流生起,才算有基礎,每日一修做不到,必須二修、三修或四修。) 自此而后,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皆須識破,庶可進修。初時有二種住心之相。人心泊境,妄念遷流,如火熠熠,未嘗漸止,繼續修習,心漸虛凝,不復緣念,名利冤親等事,此名粗住心也。外事雖不緣念,而此心微細流注,剎那不停,愈凝愈細,內外雙泯,此名細住心也。此后有二種定法。當此細住心時,必有持心法起。此法發時,身心自然正直,如物持身,于覺心自然明淨,與定相應。定法持身,任運不動,從淺入深,或經一坐無 分散意,此名欲界定也。后復身心泯泯虛豁,忽然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見己身及床坐 等物。猶若虛空,此名未到地定也。將入禪而未入禪,故名未到地定。從此能生初禪 矣。于未到地定中,證十六觸成就,是為初禪發相。

何謂使十六觸?一動、二 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有冷觸者 請特別留意分辨是否陰靈相擾)、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八觸雖 相似,而細辨則不同,合為十六觸。十六觸由四大而發。地中四者,沈重堅澀;水中四 者涼凍軟滑;火中四者暖熱猗癢;風中四者動掉輕浮。學者于未到地定中,入定漸深, 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因壞,守護增長,此時動觸一發,忽見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 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言十種善法,與動俱發:一定、二空、三明、四喜悅、五樂、六善生、七知 見明,八無累解脫時,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意指具有自主性,不粗獷浮躁,慈悲喜捨)。

如是十者,聖妙功德,與動俱生,莊嚴動法,如是一日或十日,或一年,長短 不定。此是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起,有遍發十六觸者,有發三四觸者,有發七八觸者,皆有善法功德,如前動觸中說,此是色界清淨之身。在欲界身中,心氣之粗細相逐,故有諸觸。證初禪時,有五境: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定心也。初心覺悟為覺,後細心分別為觀,慶悅之心為喜,恬澹之心為樂,寂然不散為定心。十六觸中,皆有此 五境。第六又有默然心,由五境所發。這各種情境都是初禪應有的現象。”覺”如大夢初醒,如貧得寶藏。末世諸賢,以覺悟為最高目標。然欲入二禪, 則有覺有悟,皆為心病。學者于初禪第六默然心中,厭離覺觀初禪為下品,應知二法動 亂,逼迫定心,從覺觀生喜樂定等,故為粗,此乃覺觀法,障二禪內境。而學者既知初 禪之過,障於二禪,今應遠離,常依三法:一、不受不著故得離,二、苛責可以離,三、觀察分析故可離。由此三法,可以離初禪覺觀之過。覺觀能滅,五境及默然心悉謝,則初禪已離。初禪已離,而二禪未生,于其中間,亦有定法,可得名禪。但不牢固,因無善境扶助之法,諸師都說為轉寂心,實為轉初禪默然心也。

住此定中,須依六行觀:厭離初禪有三法,一、是初禪具有身心的苦痛,二、是初禪的粗重而不易解脫,三、是不離 初禪則不能真正證得究竟,欣然進境於二禪亦有三法,一、是二禪更為超勝,二、是二 禪更能遠離煩惱,三、是二禪之境更妙於初禪。概括的講,就是斥責初禪,贊歎二禪之 意。所謂修行的三年溫養,九年面壁,未嘗不是靜坐,而不發大智慧,大神通,不發深禪定者,以其處處戀棧也。得一境界,即自以為奇特,愛戀不捨,安能上進。故必 須節節說破,事事指明,方不耽誤沉迷,方肯厭下欣上,離苦求勝,去粗即妙,捨障而 得出。到得此境,方知法有正傳,師恩難報。陳白沙(靜坐)詩云:劉郎莫記歸時路,只許劉郎一度來。陳白沙在江門靜坐二十餘年,惜無名師指點,靜坐中見端倪發露,即愛戀之,隨即并此端倪亦失,竭力追尋,不復可見,故其詩意感嘆。因此學者靜中有得,須先知此六行觀,若在初禪,不用此觀,則多生憂悔。憂悔心生永不發二禪,或并初禪亦失。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切當自慎。 學者心不憂悔,一心加功,精進不止,其心澹泊澄靜,無有分散,名未到地定,即是二禪前方便定也。

經云:不失其退,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如人從暗中出離,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內淨,十種功德俱發,一如初禪發相,但以從內而發,故與初禪不相同。二禪有四境:一、內淨,二、喜,三、樂,四、定心。何名內靜?遠而言之,與外塵相反,故說內淨,近而言之,與內垢相反,故說內 淨。初禪中得諸樂時,其觸是身識相應,故名外淨。二禪是心識相應,故名內淨,初禪 是覺觀所動,故名內垢,二禪心無覺觀之垢,故名內淨。即離覺觀,依內淨心而發之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此乃內淨定相也。何謂喜?深心自慶,於內心生喜定等十種 功德法喜,故無限喜悅。何謂樂?樂者受喜中之樂,恬淡悅怡,綿綿美快也。初禪之喜樂,由覺觀而生,與身識相應,二禪喜樂,從內心所生,與意識相應,所以名同實異。 而定心為何?受樂而心忘,即不沉迷內淨定的喜樂,也不受外念所干擾,一心不動,此為二禪之定心也。於此四境之后,亦有默然心,但比初禪更加功深,謂之聖默然定也。

而欲進三禪,又當苛責二禪之過,此二禪雖從內淨而發,但大喜涌動,定不牢固,當即捨棄。而如上用三法遣之,一、不受,二、苛責,三、觀察分析。即然不受喜,喜及默然心自滅。而三禪未生前,一意精進,其心湛藍,不加功力,其心自澄,此乃三禪未到地定。於后其心泯然入定,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具發。當樂發時,亦有十種功德,且如前說,但涌動之喜的感覺有所不同,此時綿綿之樂,從內心所發,心樂妙美,不可言喻。樂定初生,並未遍及全身,中間多有三過,一、樂定不深,其心易沉迷,少有智慧觀照,二,樂定微少,心智涌動,故不安穩,三、樂定之心,與慧力相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其心迷醉。故經言:此樂惟聖人能捨,一般都難以捨棄。欲入三禪前,有此三過,則樂定不得增長,不能遍滿全身。學者須善加調適, 亦有三法治之:一、心若沉迷,當用意精進,策勵而起。二、若心涌發,當念三昧以定 法攝之。三、心若依然迷醉,當念三禪、四禪、菩薩果、佛果,層層聖樂,比之前者更 為勝妙,不可沉迷,而不求進境。若能如此,樂定必然增長,遍滿全身,百骸萬竅,悉 皆欣悅。所以佛說三禪之樂,遍身而受也。按初禪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內樂不滿;二禪之樂,雖從內發,然從喜而發,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樂依喜生,喜尚不遍,況且是樂?三禪之樂,樂從內發,以樂為主,遍身內外,充滿恬愉。

亦有五境:一、捨,二、念,三、智,四、樂,五定心。捨,是指捨棄前面的喜心,並且克服了心沉迷、心涌動、心醉難捨的三種過 失。念,是指即已獲得三禪的樂定,並且通過對治三種過失的三種方法的守護,而得到了靜定,使樂定持續增長。智,是指自己的智慧,正確巧妙的去對治各種過失,而遠離 前境。樂,是指全身遍受。定心,是指身心享受禪樂的心,漸漸趨於平靜,而進入安然寂靜,穩定不動的境界。

進一步要入於四禪,又當苛責三禪之過,三禪之初,一心精進,勤苦尋求,分 外辛勞,若能得到,又須加意守護,若有錯失,又要悔恨煩惱,因此佛經說:三禪中喜 樂剎那變化不停,又此三禪之禪樂,復令心念不完全清淨。學者即見三禪尚有苦患,應 一心厭離,進求四禪之不動定。這時亦當修六行觀,及如前之三法遣除。而三禪謝滅, 四禪未到時,精進不止,得入未到地定,心無散動,即四禪方便定。而后其心豁然開朗,定心安穩,出入息斷(進入胎息也,此時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完全用毛細孔呼吸,於內而言身內所有連接毛細孔的微細脈,已經漸漸完全打開),定發之時,與捨(心無執 著)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一如三禪,但無喜樂動轉,這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 靜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學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亦有四境:一、不苦不樂,二、捨,三、念清淨,四、定心。此禪 初發,與捨、受俱發。捨受之心,不與苦樂相應,故言不苦不樂。即得不苦不樂,此定 中捨勝樂,不生厭悔,故云捨。禪定分明,智慧照了,故云念清淨。定心寂靜,雖面對 萬緣,心無動念,此為四禪定心。此后亦有四禪默然心,如前所說。

又此四禪,心常清淨,亦名不動定,亦名不動智慧定。于此禪中,學一切事,皆得成就。學神通則得,學變化則得,故經說:佛以四禪為根本也。此后又有四定:一、空處定,二、識處定,三、無有處定,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學者至四禪時,有 人視為微妙,得少為足,駐而不進者;有覺心識生滅,虛誑不實者,便欲求涅槃。然未斷色繫縛,若此時捨命時,即生無想天中,此為大錯,故求空處定。 應深思色界之咎,若有色身,則內有饑渴疾病,大小便溺,臭穢不淨等苦,外 受寒熱刀杖,刑罰毀謗等苦。從前世因緣和合,報得此生,即是種種眾苦之本,不可寶 愛,復思一切色法,繫縛於心,不得自在,即是心之牢獄,令心受惱,由是求滅色界之 法。尚須滅三種色:一、滅可見有對色(即是滅除眼睛可看得見的,又會被物質所遮蔽 的色境),二、滅不可見有對色(即是滅除眼睛不可看見,又會被物質遮障的耳根音 境),三、滅不可見無對色(即滅除眼睛不可看見的,並不會被物質遮障的無表色)。

經言:過一切色相者,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過一切色相者,破可見有對色也。滅有對相者,破不可見有對色也。不念種種相者,破不可見無對色也。學者於四禪中,一心諦視己身,一切毛道(接連毛細孔的微細脈)及九孔,身內空處,皆悉虛疏(身如琉璃,光明無礙)。 猶如羅殼,內外相通,作是觀時,漸漸黑業散盡,不見己身及五根。內身即盡,外塵亦空。如是觀之眼見色之本源,故名過色。耳聲、鼻嗅、舌味、身觸、意法, 故名有對相。于兩種餘色,及無數色,種種不分別,故名不念種種色。一切色法即滅,一心緣空,念空不捨,即色定便謝,而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禪。這時慎勿憂悔,勤加精 進,一心念空,以渡色關,于后豁然與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更增長于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無分散意。即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鳥之出籠,飛騰自在。此為得空處定。從此而進,再捨空緣識。學者當知虛空是外法入定,定從外來,不夠安穩。 識是內法,緣內入定,則比較安穩。應再觀空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痛,無常苦空,無我 和合,而有欺誑不實之病。因此一心繫緣在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

常念 于識,欲得與識相應。一意精進,不須旬月,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自此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餘事,惟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 闊,無量無邊,亦于定中,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及未來應起之識,亦無量無 邊,悉現定中( 宿命通)。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穩清淨,心識明利。此為得識處定。從此而進,又思前緣空入定,是為外定,今緣識入定,是為內定。而依內依 外,皆非寂靜。以心緣識入定者,此定已依三世心生,不為真實。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才能安穩。於是又觀緣識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痛,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虛 誑不實。即捨識,而繫心無所有處,內靜息求,不認同一切心識之法。

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為法塵,無有分別,如是靜息其心,惟念無所有法。其間識定即謝,無所有定未發,于其中間亦有證相。學者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依,不見諸法,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處定也。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餘法?從此而進,又復上求,苛責無所有定,如痴如醉,無明覆蔽,尚未覺悟,無可愛處。觀緣於識處,如瘡如痛。觀無所有處定,如醉如痴。皆是心病,非真寂靜。亦如前法離而棄之,更求非有想非無想定。 前識處定是有想,無所處定是無想,今雙離之,進而觀於非有非無。何為非有 ?謂心非有。何以故?過去、現在、未來,求之都不可得,無有形相,亦無處所,當知非有。云何非無?無者是何物乎?為心是無乎?為離心是無乎?若心是無,則無覺無 緣,不名為心;若心非無,更無別無。何也?無不自無,破有說無,無則無無,故言非 有非無。如是觀時,不見有無,一心緣中,不念其餘蘊事。于后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 無相,泯然絕寂,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此定微妙,然未過三界,證之者, 咸認為中道定相涅槃,常樂我淨。愛迷是法,更不修息上法,如蟲行於樹稍 ,更不復進 ,謂樹外無更高 ,實可憐也。殊不知此定雖無粗煩惱,而亦有十種 細煩惱 ,凡夫不知,誤謂真實。世間外道 ,入此定中,不見有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謂是真神不滅。

若有明師傳授,方知是四陰和合而有,自性虛誑不實,從此不受不著,即破無明,入滅受想定,獲阿羅漢果,是謂九次第定也。大抵初禪離欲界入色界,二、三、四禪皆色界,進入四定,四定為空處定、識處定、 無所有處定及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就離了色界入無色界,到達滅受想定,則出三界證阿羅漢果。至於阿羅漢果之上的四聖界,能夠講的只有師尊,只有從師尊的書,去找尋答案,容日後再詳談。禪定的過程,心與氣同時並進,心氣合一,方有進境,而師尊曾言,練氣太快不好,也曾言,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太辛苦,所以必須求得師尊、本尊、祖師的加持,而練氣的快慢,必須靠自己的體驗去調整,這一切都必須在恆心毅力下去學習磨練 ,在熟能生巧後,才能有成就。

修行的功課,禪定的部份,口訣竅門相當的多,有的提早說了也不一定能體會,古聖先賢所留下的資料又多隱語不加解釋,就算理解能力再強也難以百分之百的正確,師尊用最白話的解釋,卻也讓我們一參再參,而難得其中的奧旨,從對修行的懷疑,研究,到接受,花了我近五年的時間,皈依後對修行的功課,一解再解,只因從來都沒有 這方面的常識,一切由零開始,居然花了我整整十五年的時間,初發心好幾次就差一點 煙沒在滾滾紅塵之中。

回想來時路,其實師尊在書上說得也夠明白的,只是我們就像從來都不曾吃過、看過天山雪蓮、瑤池仙桃一般,永遠只能想像其中的滋味,總是無法完全體會,本 來我是應該完全應證之後,再把經驗公開,但是修行成就的經驗,已經有 師尊寫了這麼多的書,未來必定要以師尊的書為直接的傳承教材,而我們則必須把如何從師尊的 書理面,萃取出正確的修行方法的經驗找出來。 這個經驗,我整整花了二十年,我希望透過我個人的經驗,讓同門及未來的眾 生,可以縮短這個歷程,早一點進入實修功課,早一點成就,早一點有能力為弘法的大業盡一分心力。其中或許還會有誤差,還請有跟隨過師尊的上師、法師、同門多加指正,個人及能因此而獲益的同門必定心懷感激。

 前二篇文章,我引述了前賢的經驗,正是要幫助大家先有一個禪定的概念, 而師尊早期的書,一本坐禪通明法,一本禪定的雲箋,把修行的內法,說得十分完整,可是因為坐禪通明法早在七十二年就已經出版,再加上師尊公開傳法的時間約在七十八年,此時師尊已經在傳二灌的內火明點法,以致於後來的同門都忽略了這本書的 重要性,而一般在可以找到的古代修行書籍中,又都只談到下丹田練氣的方法,很少有談到還神的方法,所以近代以來修行的觀念,總是局限在練氣的範圍中打轉,而完全只 是在練身體促進健康而已,完全跟靈魂脫離了關係,而宗教又為了修性不修命的觀念所 束縛,變成只修智慧,而不知報身與法身依然是一種生命體,而永遠的隨落在陰靈的輪迴的境界之中,再加上當年跟在師尊身旁的同門在因緣未熟的情形下只重視,風水地理靈算符術,甚少對內修的功課有所探討,以致於對還神的功課用功修持的並不多,修持有成的更少,陰錯陽差的是修練的過程大家都以為是練精、化氣、還神,還神是在最後的過程,因此總是在練精、化氣上用盡功夫,而沒有同時做還神的功課,等於是把修練出來的能量全部白白浪費掉,枉費了不知多少時光和力氣,終歸一事無成。

師尊在坐禪通明法中一再的強調,凝神入天心的重要,這個功課的重要性是:先凝神入天心,直到天心自性、真我的那個元神(最深意識)可以與自己肉體分離後,再修入我我入的本尊法,才能相應,凝神入天心的方法 師尊在坐禪通明法中言口訣是:存想日月中的天心。而根據當年在有機會得到 師尊親自指導的上師言:以他相應的經驗,凝神入天心最必須用功的重點在於,凝神入天心的過程必須強迫自己一意的守住天心直到天心凝固神光自動,才算有基礎,而強迫這兩個字非常的重要,這過程必須讓 自己在一緣禪定用強迫兩個字來完成功課,所謂的一緣禪定師尊在書上說的非常明白,請大家自行參考,一定要在一緣禪定的基礎打穩了以後,才有辦法,進一步的去觀日月中的天心進而神光自動,此時自己的本來面目真我、自性、元神,可以跟我們的肉體分開時(師尊在坐禪通明法中記載過,有一次師尊的元神出現在師尊面前與師尊對話,亦可稱其為明體),再進一步修習本尊法的入我我入(鑄鏡法),直到本尊在夢中現,進而在定中現,更進一步在行者面前出現,最後跟本尊完全合一才是真正本尊法相應。

也只有這一段功課的過程,完完整整的相應,才能夠親自得到本尊直接的教導, 也只有跟本尊能夠完全相應,內火明點才能得到加持和成就,本尊法之前,下丹田的功 課也應該要進行,但是以還神的凝神入天心為主,也只有下丹田、中丹田(心輪蓮花開放及吽字放光)及上丹田的凝神入天心,同時進行才能得到效果(同時進行不是同時觀想 三個丹田,而是三個丹田的功課都要會,而把主要的功課放在凝神入天心,師尊在坐禪通明法中說初基時重點放在凝神),而二灌以上的法,應該是以練出智慧氣,進入中脈,打通七重輪脈,打通全身細微脈,以全身的純陽之氣,迴入天心,與天心的元神融 合,成就純陽之神。以上是我個人單方面 ,所了解的一個流程,細節請以師尊書上所述為標準,而我個人的心得,請小心印証,以免有誤。

  師尊在二十五歲得到瑤池金母的啟蒙開始,歷經三山九候先生、清真道長及十 六世大寶法王、薩迦證空上師、吐登達吉上師的教導,明白一切修行方法之後,到了美 國才機緣成熟的進入閉關的過程,師尊在禪定的雲箋中說:閉關仍然先從四皈依、大禮 拜、大供養、發菩提心……最後才是毗盧七支坐,一切成熟之後,才專注於禪定坐忘。

禪定坐忘經歷了一緣禪定、咒音禪定、寶瓶氣禪定、止觀禪定、金剛數息禪定、不專注物體之禪定,最後師尊選擇了金剛數息禪定,並配合不專注物體之禪定,二者互 相應用茲生出大神通,成熟一切密法,圓滿七願力,清淨善業,如法任運,得大成就。 師尊談到,習定二十年,所以從初禪開始,很快的進入二禪三禪四禪直達「滅盡定」,證羅漢果,再發菩提心,入「自性定」,證菩薩果。閉關之初痛下決心(產生考 驗自己的決心),由一切細節開始,開始時坐的時間較短,再漸漸的擴大到時間長,強 迫自己如苦行僧似的,於是成果漸漸形成。 師尊在這段敘述的過程,很直接的告訴我們,每一個細節都必須要確確實實的相應,另外師尊在啟靈學七十九頁中提到古往今來的修道士,往往不知道築基要三年,略有迅息則開始採藥,其基礎之不穩固可知矣,所以成功者少,失敗者多。

以上從師尊文章中所節錄的幾段文字,告訴了我們,修行一事,每一個過程都要明白,更要相 應,而且基礎沒有打穩,就越級修法,則終究是要失敗的。那到底修行究竟要如何入門呢?功課要如何安排呢?在心靈的修行方面師尊談了很多,此處不再重複,時間上要有心理準備,每日一修是基本的,進級後二修、三修、四修精進的修法都是必要的,從四加行、上師相應法、本尊法、寶瓶氣、內火明點到金剛法,每一個過程,都必須要在禪定中取證的,因此禪定的功課不能及格的話,那根本是無法入門的,所以在四加行及上師相應法中除了持咒、供養、調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還清累劫業障的功課要做之外,禪定的功夫要特別的用心去體驗和磨 練。 至於禪定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呢?讓我們看看師尊書上有那些答案。

啟靈學五十四頁, 師尊說:我曾因思索如來的觀念,走入一深山之中,山中有一洞,我走入黑黜黜的洞中,在洞外取一些落葉當坐墊,十二月的天,天很陰冷,風呼呼的吹著,在這群山之間,彷彿就我一個人了,在山洞口,遠眺四方,看不到地平線,雲層太低,祇見大地蒼茫,處處輕煙,回歸洞內,坐功一回,渾身開始產生熱能(這是丹田的氣),抗拒洞裏的寒陰之氣,原本陰暗的山洞,卻慢慢的光明起來,這時候,彷彿自己喝了微醺的酒,有點迷醉和輕飄飄的感覺(丹田氣上升的現象),再靜坐一回,把這種迷醉的現象掃除光。此時,從自己的玄關之處,併出一點星星之火(凝神入天心,神光自動的功夫),火星照出一朵極光彩的紅蓮花,我雙目注視紅色蓮花,一直的入此蓮花的世界之中,這是一種冥想思維的力量,不可思議的如來身祕密將顯現出來。蓮花 的正中有一光輪,光輪旋轉不止,那光輪的光就如同閃電的光那麼亮,那麼白,那光輪的圓,毫無缺憾,光輪上顯現了字,一個字一個字的出現,又一個字一個字的消失,正是「如來光輪,降盡千魔。」

我看了這八字,領悟到無限的真空訣語:「光明的無限, 是如來的心境,神化的無盡,是千魔的皈依之處也,如來顯性,則魔必退藏,如來入密,則魔必出現,而一切的道全在如來和魔的變化身之中也。」。(這八個字,不是解釋禪定,但是非常重要,所以請大家注意體會,自性、元神、明體就是如來,如來現出光明,可以降盡千魔,不能現出光明就無法降魔)。

另外,我們再來看一看師尊的另一段文章(禪定的雲箋三十一頁):「習定二十年,第一次覺受是什麼?」有人如此問我。「坦白說,我自己雖知是『上根器』但也有一段時日,很長很長長到好幾年(請同門留意師尊在凝神的過程用功了好幾年)根本一點感覺也沒有。」我接著說:「幸好我無形靈師及清真道長教導,勤勞的坐下去一定有收穫,所以不停的努力。」我說:禪定的第一次覺受就是「凝固」。

(三十二頁)我坐到 突然覺得「天心」部位「凝固」起來。整個頭部「凝固」起來,接著上半身「凝固」起來,再來是下半身「凝固」起來。我自己覺得自己就是乙尊「水泥人」。

(三十三頁)這種覺受的程序是:先是石頭,再來是水泥人,再來是一座大山。

(三十四頁)在那一段修煉的日子裏,每回一禪定,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山,我的信心如同山那麼堅固了,我的精神能統一,精神統一全靠數息法,我到了凝固的境界時,覺得禪定真是神異莫測,也有妖魔想來搬動我,但我只輕輕一坐,他們根本搬不動,因為我最初是石頭,再來是水泥人,最後是一座山,山不可移,妖魔氣餧。我覺得今之世人,信心不堅定,禪定也無毅力,這是大部分人的現象,這些人為何會放棄修行的原因,可能是根本得不到法味,因為只要他略得法味,就不可能離開「佛」,離開「真佛宗」。我認為:精神統一就是 「凝神」。

凝神入天心就會「凝固」。我禪定中的第一次覺受就是「凝固」。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這種漸漸「凝固」的現象是真實的,我盧勝彥蓮生活佛絕不說假話,請 你們相信我的真實語,「禪定」不會什麼都沒有,這種「凝固」的法味,最後是「一得 永得」,我一到此境界,法喜充滿,信心大定。(師尊在這個凝神入天心的凝固的法味中,得到法喜充滿,信心大定,請同門特別記得,尤其是信心大定對修行非常重要)。

師尊在「上師的證悟」(188頁)中談到師尊入定的過程:我在唸完咒時,隨即入定,蓮華生大士,即時與我合一。我先守住六根,六塵完全消滅,用坐禪通明法,收 真氣為一明點,將明點聚於天心部位,是為真如一心,此是「出世間」之妙法門。觀一 切皆空,一切皆假,久而久之妄念全部化成為無形。此時我用直覺頓入,宇宙至上意識 漸漸接近,一剎那之間,便融合為一,而證得中道實相。(這段話師尊明白的開示了入 定時必須用坐禪通明法,收真氣為一明點,將明點聚於天心部位,是為真如一心,所以禪定時必須具備,凝神入天心的功力)。

另外在「坐禪通明法」69頁師尊說:我這「坐禪通明」,是一部特大的法,能 教您得第三眼的,譬如說,凡夫是一個世俗行走的兩腳動物,表面上是活的,而元神卻 是死的,如今,我要用這法,把您的元神弄活了,使這元神和活菩薩互相交通。我用坐 禪法,以大菩提心為因,由我傳法給天下眾生,用我的三密,同佛的三密感應道交。我 的法如雷擊,把元神由死叫活,立刻叫人得感應得證,馬上真理畢現,日久功深,何止 是「第三眼」,六大神通全得,元神自主,即生成佛確確實實不虛假,如此才算真。 (元神弄活了,才能使這元神和活菩薩互相交通,這點請大家特別留意)。

(19頁)要「真 性現前」,一要悟道,二要實修。要知道「真性」是一種起於元會之上的如如本性,今 天直指這「真如本性」,就在「天心」,「真性」就是人的本來面目,當靈魂投胎的時 候,真性留在天心部位。識神則居到下心去,就是血肉的心,由肺在上以覆翼之。識神又稱塵心,是因識作用的,所以一切由識的變化,妄想、妄念、七情、六慾、執著、邊見,聞驚則心慌,聞譭則生悶氣,見親人死亡則生悲哀,見美色在前則目眩神馳,這些就是「識神作用」。筆者常常如此說,這是個比喻,人身中的「真性」與「識神」,就像兩個神,真性是佛是善神,識神是魔是惡鬼(真性是佛是善神,識神是魔是惡鬼,這 個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都必須仔細分辨,自己是在真性天心元神中修行,還是在識神中修行,必須時時檢定自己),這兩個神彼此互相鬥法,識神越強,則欺負天心的真性(沒有修行的眾生,及天心元神尚未醒來的人,都是用識神在生活在修行),縱慾逞兇,無所不為,此等人「真性」昏昧,真性的光不凝聚,死後必入冥府地獄,這是無可懷疑的。而修道人,習「禪」習「定」,真性現前,守住「天心」,以真性之光來克服「識神」,這真性在坐禪中出現,制住「識神」,真光迸現,可以有通靈靈通(真 光迸現,可以有通靈靈通,請特別留意體會,反之則不能),光聚自主,成佛成仙,這種「坐禪通明」是千古不傳的祕密。

(21頁)我今天特別指出:天心就是意土,意土就是淨土,淨土就是佛國,真性在其中。真性就是神光,就是先天一氣,就是密法,通明在其中。道家的丹道之法,原來是用「神光為用」,「以淨土為依皈」,以「精水」為基。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77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