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遇見文字森林大師
2012/03/12 18:45:12瀏覽341|回應0|推薦5

 

 


「以新鮮的眼光來看這個老舊的世界。」這是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多年的林世對『童心』下的定義。

林世仁算是個多產型的兒童文學作家,從我接觸這塊領域以來,便已聽過他的名號,也曾在書店翻閱過他的作品,但因為當時的工作需求不在7~12歲這個區塊,所以對這類相關的書籍並沒有多大的興趣與研究。真正對他的書有稍許的了解,應該是這一年以來的事,因為大麻煩在進小一前的那個暑假,我開始讓他接觸、閱讀所謂的「橋梁書」。

在那段期間,我借到林世仁的「換換書」。其實我早在網路上看過「它」的內容介紹,也比大麻煩早一步閱讀「它」。「咦!」這是我當初看完,心裡頭浮現的一個字。而我接下來的想法更是無法理解:「林世仁怎麼也會寫出這麼有趣、好笑的內容?」 

其實說穿了,「換換書」是一個玩文字遊戲的篇張故事,在《換換書》裡,名字會換來換去,爸爸叫天花板、媽媽叫地板、車子叫唉唷喂啊……所以小朋友的作文變成這樣:「昨天,天花板和地板開著唉唷喂啊帶我出去玩。」媽媽也會換來換去,一大早起床,突然發現媽媽變成啄木鳥,從此要按照鳥類的習性生活,有人的媽媽變成獅子,所以開始學習吼叫的本事,還有人的媽媽變成太空人,當然漂浮變成最重要的晨間課程。

這本書的內容對小學生來說,相當受用!(嗯,人家也搭乘時光機,變回小學生了)因為無厘頭的故事結構,是最能吸引這群對文字尚未開竅的小讀者的。但是我的疑問還是存在──這本書和林世仁之前的作品有一點小落差!

嘿!沒想到過沒多久,我居然可以見到「本尊 」?

前天,兒文課程來了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林世仁。瘦瘦高高的身材,加上氏獨特的「打嗝笑聲」,要不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很難!

他提到:「童話創作要『以兒童為師,但不以兒童為限』!」這句話的前半句,我想那是不變的定律;但後半句『不以兒童為限』對國內兒童教育的某些出版品來說似乎不太容易!為什麼呢?

記得以前剛在編輯幼兒教材時,被教導內容方向要以教育兒童,給兒童最正確的觀念為主,有時連看草圖都要斤斤計較「故事人物的筷子要用右手拿」、「畫面內容不宜出現會引起孩子模仿或誤導的事物」、「修飾文字時不可出現不雅語句或詞語」.......,連童話創作也是千篇一律的賦予教化意義,或礙於教材主題所限,不得不採「聚歛性」的思考來創作童話,就連翻譯書也會因中外教育方式不同,而被迫將原著的內容改寫成適合的文字,像「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三之三出版)這本中文繪本的結尾便與原著不同(中文繪本的結尾,孩子將被教導良好的生活禮儀;而原著的結尾是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復手段,這......這.......在臺灣,怎麼可以呢?我看會馬上被抨擊,或滯銷吧)

是啊!太多的顧慮與受限,寫起來綁手綁腳的,無法隨心所欲的「合情合理的胡說八道」,這會讓想像飛不起來,即便飛的起來,也飛得不夠輕快、漂亮......「大人的眼睛+孩子的心」的創作原理說簡單很簡單,說很難,的確也很難!我正努力揣摩中,也試著將它們寫出來,期許有一天,我可以運用自如,創作出許多滿意的作品(呵呵~目前我已擁有兩位捧場的小書迷啦)! 

對了!既然看到本尊,也該來解解我之前心中的疑惑了!「您一路走來的創作(寫作)型態似乎有階段性的不同,您早期的作品和最近的作品似乎有些不同, 可不可以分享一下您內心的想法?」我好不容易在大師面前擠出這些話,說完後,我心兒還一直迸迸跳個不停(速說我在跟人家害羞什麼勁啊?)

「的確是這樣......」大師開始緩緩道來他的創作心路歷程。 

林世仁早期較著重於他的心靈層面的創作型態,近期因童書市場需求,逐漸改變他的寫作方向。「......現在孩子的閱讀口味就是要好笑或爆笑,這樣的書才可能有人買......,這樣的書現在在市場上占絕大部分,可是,笑歸笑,笑完之後,你又能得到什麼呢......」林世仁頗無奈的述說著。不過,他又說在創作這類的童話後,才發現「它」有很多種可能,也能帶自己重拾小時的童心與趣味性,他感覺又回到小時候一樣。 

他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將他「當初經營的那一塊」與「現階段經營的這一塊」結合在一起,不過,這不是那麼的容易,他還在努力當中。

他的解釋與我當初猜想的不謀而合!「迫於現實無奈」雖然聽起來有點稀噓,但,是不得不的做法,儘管這樣做是創作者心中永遠的痛!

可是相對的,把「改變」當成是一項挑戰,把「寫作」當成是一種文字遊戲,從中磨練出另一種文字風格與味道,也是另一番收穫呢!

大師,加油!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dseditor1125&aid=620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