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12 13:24:47瀏覽2096|回應0|推薦6 | |
「蓋仙」的正寫是「紿仙(kai3-sien1)」 為學生講解《聊齋誌異•勞山道士》,文末有「紿之曰: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本句之「紿」,據浙江大學典藏康熙年《聊齋誌異》抄本,字作「紿」。然而,教科書卻將它改寫作「詒」。那麼,我就借題發揮一下。 「紿」字字義為何?欺騙是也。其用字之例有: 一、《穀梁傳·僖公元年》:「內不言獲,此其言獲,何也﹖惡公子之紿。」《註》:「紿,欺也。」 二、《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三、《資治通鑑·周紀·赧王三十二年》:「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 「紿」字的本義,《說文解字》解釋:「絲勞即紿。」也就是說,絲受力久了而破舊。顯然,「紿」字原本並沒有「欺騙」的意思。不過,《說文解字》在言部收錄了「詒」字,並且敘述:「詒者,相欺詒也。」噢,「紿」是通假為「詒」,才具有了「欺騙」的意思。 「紿」字的音讀,《韻會》:「蕩亥切,音『殆』。」其實,「紿」、「詒」都是形聲字,从「台」得聲,今音唸「ㄉㄞˋ」,一如「怠」、「殆」、「迨」、「駘」、「軩」。 有人認為「紿」已是死字,在現代漢語裡,沒什麼運用。錯了,郭沫若〈路畔的薔薇〉文章寫著:「這是可憐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紿?還是不幸的青年受了瘋狂的婦人的玩弄呢?」此外,保留中原古音的河洛語裡,就用「亂紿(luan3-kai3)」稱呼胡謅騙人;用「紿仙(kai3-sien1)」稱呼吹牛的騙子。——只不過俗人常將之誤書為「亂蓋」、「蓋仙」。 欸,字詞有人運用,它就不會死,文化才會豐富。字詞有人運用,它就不會死,文化才會豐富。從今以後,咱們多多運用「詐紿」、「欺紿」這些詞彙吧。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