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05 13:55:57瀏覽1138|回應0|推薦0 | |
人生境界:真、善、美。
何為真?畢氏定理、地球繞太陽運轉、DNA為生命遺傳媒介、演化論-----,這些論述被目為真理,因其放諸四海皆準,不受個人主觀意向影響,獨立於評價者之外。
為何要求真?因為好奇心讓我發問!清風明月,繁花似錦,生命繽紛,我處身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日出日落,春去秋來,蜉蝣朝生暮死,時間是什麼?這世界從何而來?最終結局為何?我出生,我成長,我求偶育子,我死亡。我從何而來?死後是什麼狀況?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當如何求真?世界與我的本質是客觀的真假議題,真假議題必須用科學方法探討。探討科學的真理時,所有的主張都必須公開(經由書籍或專業期刊)接受眾人審視,以消除個人主觀價值偏見造成的影響,讓經得起考驗的主張留存,錯誤看法則被淘汰。這是趨近真理的較佳方法,也是三百年來人類文明累積科學知識的途徑。故科學研究在態度上要堅持真理,更重要的是時時謙虛面對相反意見。
三百年科學的進展,讓科學知識體系已由點成面。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已融合綿密成網,科學領域未知待填補的空白區域已越來越少,能讓迷信、偽科學、與宗教等非理性信念容身之地也越來越狹小。但科學與科技的飛躍進展,如電腦、核能、基改產品、避孕及人工生殖等,固然大大造福人類,但也為世界帶來億萬年來未曾見的快速驚人改變。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臭氣層破壞讓紫外線長驅直入,生命物種面臨空前大滅絕危機、核武擴散增加核冬天效應(核戰後地球嚴寒) 的風險、廣伐森林使全球沙漠化惡化、人口暴增耗竭地球資源----等,都為地球的永續發展投下陰影,使人憂心。你為何憂心?因為你仍有善念。何為善?「人溺己溺,人飢己飢」、「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眾生未渡,誓不成佛」,這些心態引領我們為善事,以趨向我們自認更美好的自己。
何為美?或言純屬主觀,無法定義。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扎特「費加洛婚禮」的人間仙樂、莎士比亞劇作的震撼人心、無光害夜空下的滿天星斗、嬰兒無邪的笑靨------,這些都能讓我們為之感動激賞,是美的實例。
為何人們既求真,又追求美與善的心靈境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思及:在無垠無盡的時空中,自己只是此時此地獨一無二的曾經,人生不過數十寒暑,結局終歸湮滅,我在這短暫時空交會的存在之時,歡笑、悲傷、好奇以發問:我究竟是什麼?這外在大千世界與我有何關係?何以美善事物讓我會心,醜惡事物令我皺眉?我的存在有意義嗎?如果有,意義何在?我當如何度過此生?有來生嗎?若有,我今生該如何處世?
大哉問!亙古以來多少智者試著回答此疑惑與感嘆,也孕育了宗教與科學。
中國盤古開天、古希臘宙斯為宇宙之王、印度教梵天大神創造宇宙、基督宗教耶和華七日造天地----各古老民族神話都有其獨特世界觀看法。但隨著科學進展,物理世界與生命本質的神秘幕紗,已逐漸被揭開。源自玄想空想的神話或宗教世界觀論述,因為背離事實,已全然沒落。除了少數死硬的宗教基本教義派信徒,已不再有人上崑崙山尋西王母、上奧林匹亞山朝拜宙斯、或相信神七日造萬物了。現在看待宗教的主流態度,則認為它是探討人類倫理與善惡議題的金鑰,引領眾人趨善避惡律己正人的明燈,能解答對人生終極意義的困惑。
以前認為倫理善惡議題與真假議題分屬不同領域,不相歸屬。「人性本善,本惡,亦善亦惡,無善無惡?」「人自有良知,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自然為善。」「人有原罪,必藉神子耶穌犠牲乃得救贖。」「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倫理教誨,需要的不是理性分析,而是主觀的個人選擇,其探討與評估不適用科學方法。故哲學家休謨(Hume)強調屬於實然面的真假論述(如科學知識)不能引導出應然面的價值觀或倫理法則(如宗教)。科學與宗教一直涇渭分明,只要宗教勿再介入真假議題,不識時務強調其無根據的世界觀,科學也無從置喙。
但即使宗教已退守倫理道德的地盤,仍面臨演化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挑戰。演化心理學探討人心善惡的科學基礎,已有相當進展。在某個清談場合,我提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實在是愚民政策下無根據的一廂情願,卻有人應聲指正『長久來看,為善者易得善報,行惡者較多得惡報,故賞善罰惡之說才如此深入人心,趨善避惡也成為正確的為人處世策略。』其言得到滿座稱許。信然!若無報應,即可為惡?但為惡者,常不需待來世報應,今世即下場悲慘如人間地獄。反而是知足始能長樂,幸福者常為不追求短暫歡愉的為善者。這正是演化生物學對人類文明何以看重道德揚善抑惡的精要解釋。也是科學方法可以處理倫理議題的重要例證。
美感是否也屬於絕對主觀?其實整體論之,人同此心,多數美的標準是共通的。演化心理學認為有利於人類演化的美醜標準才會留存。故眾男士擇偶皆傾向選擇膚色健康豐乳肥臀細腰的年輕美女,以其有利生出健康子女故。這是美感也可以經由科學研究的實例。
本書作者以其神經學的研究,指出人類在判斷真假與善惡時,使用同樣的大腦機制。故人們在選擇是否接受「父母應當愛護子女」與「兩質點間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二論述時,雖然前者屬於主觀的價值觀,後者則為客觀物理世界的絕對真理,分屬「應然面」與「實然面」,但大腦先天並未設計用來區分二者的差異,此差異實為人類文明演進後才區分。因此人們在思辨這兩類問題時,經常混淆而不自知。本書作者在其另一項研究,讓基督徒與無宗教信仰者判斷宗教信念與非宗教實驗性結論之陳述的真假,同時記錄其腦部f-MRI 的變化,結果發現判斷真假時活化的腦區,即掌管情緒判斷、處理不確定性、評估報酬、及自我認知的腦區。演化上人腦對於應接受何種信念,只在乎是否情緒上覺得舒服,能帶來良好結果,原本不那麼在乎其真假,這可說明何以願望式思考如此普遍。故講究絕對求真的科學研究者,必須經由後天邏輯訓練辨別主觀價值與絕對真理,這對於科學方法的應用尤其重要。科學知識體系並非任何人主觀建立,而是在科學研究體系中,群策群力相互監督下千錘百鍊而得的完整知識體系。對科學的信念,證據即在於科學知識的實證性廣泛運用。
本書作者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1967年生於洛杉磯,1986年就讀史丹佛大學,未幾即輟學前往印度拜師修行,學習瞑想11年之久,1997年才返回美國,2000年在史丹佛大學哲學系畢業。2004年9-11恐怖攻擊事件震撼全球,促使他動筆寫下本書。他這本處女作問世後即一鳴驚人,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33星期之久,次年並獲得美國筆會/瑪莎•阿爾布蘭德獎 (the PEN/Martha Albrand Award) 非小說類獎。本書在美國激發正反意見的激烈反應。針對眾多責難,他在2006寫下「給基督教國家的一封信(Letter to a Christian Nation)」一書以為回應。他在加州大學的研究是利用f-MRI研究人們在相信、不相信、與不確定等狀態下的大腦神經學基礎,讓他在2009年取得認知神經科學博士。他將相關內容呈現於他在2010出版的「道德領域:科學如何決定人類價值(The Moral Landscape: How Science Can Determine Human Values)」,主張科學有能力回答道德疑問,並能促進人類福祉。道德議題應以科學方法探討,而非將其視為宗教的禁孿。他期許科學能解開道德的迷霧,讓利用超自然力量闡釋道德的說法偃旗息鼓。他在2011出版的「謊言(Lying)」、2012出版的「自由意志(Free Will)」書中,試圖引入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以撥開長久困惑倫理學的謊言兩難、及哲學界的自由意志迷思。他綜合十多年在印度的修行經驗及之後的神經科學訓練,在2014出版了「覺醒:無需宗教追求靈性之指南(Waking Up: A Guide to Spirituality Without Religion)」,強調靈性追求可經由學習瞑想,無需藉助宗教。2015年,伊斯蘭國(ISIS)肆虐,促使他的新作「關於伊斯蘭及容忍之未來的對話(Islam and the Future of Tolerance: A Dialogue)」問世,書中指出武力不能消除伊斯蘭恐怖主義,努力修正伊斯蘭教的排他性教義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哈里斯一貫批評宗教,被目為科學懷疑論者及無神論者。他主張政教分離,很不滿美國政府持續受到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挾持。雖然哈里斯的母親是猶太人,但他主張以色列必須揚棄一民族一宗教一國家的作法,包容其他種族與宗教,務實地在中東生存下去。他強烈譴責宗教迫害,但也主張個人的任何堅信,皆應以智識上的誠實面對,故所有信念皆需正面面對客觀證據的挑戰,所有的宗教都不能藉口「宗教容忍」或「宗教自由」而單獨豁免。所以他強調人們固應享有宗教自由,也需容忍他人批評自己的宗教。他的主張如此旗幟鮮明,在基督宗教信仰者比例高達75%的美國,激發強烈的反對聲浪,但也有不少支持聲音。不論你是否喜歡他的論點,但你無法忽視它。
本書作者在九二一恐怖攻擊的震撼下,深深體會到盲目相信不只是個人選擇,不當信念可以驅使狂熱分子毀滅人類,其後的基地、聖戰士、伊斯蘭國、及最近的巴黎恐怖攻擊,都反應了此點。宗教狂熱引發暴亂甚至戰爭,自古不斷,現在也未必更嚴重。但是現在武器的威力絕非古時可比,以往刀矛槍械的殺傷力相對有限,現今自動槍支、炸藥、核武、毒氣、生化武器,加上強大的網路傳播,有心人要進行造成巨大破壞的恐怖攻擊並無困難。中東炸彈客、9-11、日本奧姆教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攻擊等,皆可印證。藉由武器管制反恐,至今成效不彰,故作者主張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宗教本身需自知並未獨占真理,必須教誨信徒心態上要包容其它宗教與不信宗教者。
作者在書中盛讚東方哲學及東方宗教,其實有些過度與美化。雖然暝想源自東方,東方宗教信徒未必是為了更深的靈性經驗或更高的人生境界而信仰。本書與其說是期許終結宗教信仰,不如說是期許終結非理性信念,因為宗教只是無根據即輕信的一個明顯實例,其它非理性信念比比皆是。國內的庶民文化中,頗多來世今生討價還價功利取向的信念,例如算命、星座運勢、求樂透明牌、看風水選好日子等,這類迷信的影響即遠大於宗教。甚至如十八王公、三太子、養小鬼等邪神,有時比正神更受歡迎呢!中研院台灣民情調查的數據:1985年國人相信傳統宗教及佛道教者占83%、基督宗教5%、無宗教者12%;到了2012年,數字成為60%、5%、35%。但此處在調查中回答無宗教的人,並不等同於無神論者,也不等同習於理性思考者。這些自稱無宗教信仰者,其中很多人會接受很多非理性說法,從事很多非理性行為,值得我們反思。
本書反對所有非理性的輕信,故國族主義、性別主義、地域主義、反核運動------等所有基於信念的論述,都應坦然接受理性檢驗。什麼是不坦然的表現?最明顯的即是討論不經由科學方法的理性思辯,而是喊口號或戴帽子。故國內『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吃台灣米,就要愛台灣』、『我是人,我反核』、『電磁波有害人體,基地台退出住宅區』、『要綠電,不要核電』----等口號皆屬此。當年清廷飽受列強欺凌,不自反省,卻相信義和團能刀槍不入、狗血經血可防洋槍洋砲,悍然與全世界宣戰,造成庚子慘劇,背景即是領導階層無知識又相信非理性魔奇信念。理盲濫情,難道是我國宿命?令人嘆息。
曾有朋友問我:你相信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嗎?我回答:『人死如灯滅,當我不再被人提及或被人思念,如餘煙散盡,我即完全消失。』他的反應是:『那麼親人將永遠不能再相會,生命一場有何意義?我不相信。』確實,有些信念帶給人們的不是喜樂,在參不透的人們,拒絕相信這些殘忍但真實的信念,擁抱虛幻但撫慰人心的信念,是很自然的選擇。此即願望式思考的動力所在。本書作者相信,藉由教育能夠讓下一代免受宗教殘害,並舉古希臘宗教已消失為例,這點實在過於樂觀。只要願望式思考模式長存,宗教將被其它宗教取代,全面消失似乎不太可能。但這仍是我們的努力目標。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