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14 08:38:05瀏覽359|回應0|推薦12 | |
其實從我開始接觸國民教育現場之後,漸漸有一個感觸,就是階級教育無形中正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也影響了我們的社會。 從國小開始,有錢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去,去享受很多的教學資源,接受不同的多元文化(寒暑假常常出國,每年兩三次是平均)和學習(學習各種才藝,鋼琴已經是基本技能)。而台灣的明星私立學校甚至能夠 " 篩選 " 優質學生,聰明的或是家境優渥的等等,所以這些孩子是在很多優秀的孩子中成長的。當他們身邊的同學都是很優秀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好的影響,當他們長大後,在父母的幫助下或是自身的成就下,大多人都會成為社會中的階級較高的一群,這種階級大多是建立在金錢上(月入數十萬),再或者是工作性質上(律師或是官員)。然後,當他們有了孩子,又用同一種模式培育下一代。 這樣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不好? 可是,在我過去的教學現場中,這一類的孩子往往容易缺乏同理心,因為他們無法體會別人的不足或是困難,這也難怪,因為他們家庭環境裡沒有所謂的不足。缺乏同理心的結果就是,他們會看不起比自己還要弱勢的同學,成績不好的、用的東西不高級的、沒有吃過高級餐廳的、父母開的車很便宜的、不會很多才藝的....等。 孩子會這樣看不起別人不是沒有原因,因為我甚至聽過家長要求說,希望他的孩子不要跟班上某位成績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 那家境比較不好的孩子呢?他們若是位處偏鄉,學習資源當然就更悲慘,每年換來換去的代課老師是他們學習的來源(有時還會沒有老師),偶而來了大學生的營隊他們就很開心,因為他們沒有很多專們為孩子辦的活動(演講、參觀、表演、大型比賽等),他們寒暑假可能沒有搭過飛機、放學後可能沒有學才藝、他們家長沒辦法選擇學校。於是,一個班級有各式各樣家庭背景的同學,整天說髒話的、會偷拿東西的、會欺負別人的、缺乏家教的、沒有禮貌的等等。這些都影響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些孩子會有樣學樣,於是從此墮落學壞。有的孩子,因為別人的問題而影響學習,導致失去很多學習機會和資源(若老師整天顧那些問題學生,哪有時間好好教學?) 他們長大之後呢?由於成績中下,在找工作上自然缺乏優勢(台灣社會至今依然有學歷崇拜),加上台灣以低薪聞名,很難有翻身機會。 那我們政府的弱勢照顧呢?沒錯,偏遠地區或是弱勢家庭的確在上大學時有加分或是保留名額,可是加分和保留名額又如何呢?原本從小就沒辦法接受好的教育,上了大學又要他去適應菁英教育,能撐過的通苦四年,不能撐過的自信心消失殆盡。到了這些明星學校又如何?在以前,他們可以不必在乎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現在與這些有錢人家的孩子當同學,每天看別人吃大餐、穿名牌、用高檔手機,自己能夠沒自信嗎?導致現在很多大學生寧可買不能吃的蘋果,也不先買可以吃的蘋果。 有時常常想,政府照顧弱勢孩子,不是光給錢就好了,經費也會有用完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長久而豐富的學習環境,而且是要從小學開始,大學都已經晚了點。 如果這個社會原本就有階級存在,為什麼不在教育上也運用階級教學呢?弱勢的擁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更多的學習機會,甚至提供更多不同的學習項目。 公平,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拿到十塊錢,應該是缺乏愈多幫助愈多,缺乏愈少幫助愈少。 否則階級不能打破,而且還從小開始。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