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爾夫,不是唯一的路」 --- 留學經驗談╱黃思瑄
2010/03/29 22:49:40瀏覽1264|回應0|推薦0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台灣很多體育選手選擇讀體育班,體育班大多時間都在練習,容易忽略學業,因此,運動員常面臨「要讀書就沒球打,要打球就沒書讀」的窘境。

今年十八歲的黃思瑄,身為台灣高爾夫國家代表隊選手,打過國內外許許多多的比賽,並曾代表台灣在2006香港高爾夫業餘女子錦標賽贏得冠軍,高爾夫球,是她的最愛,也是她的最棒。然而打球雖重要,父母也很堅持「要練球就必須讀好書」,在她國小時將其轉入康橋雙語中小學就讀。但台灣的教育體制終究難兩全,因此她在國三時即赴加拿大繼續念書兼打球。

在加拿大,每天下午三點放學後,就是黃思瑄的練球時間,比賽多排在週末舉行,不會影響上課,即使上課時間遇比賽只要跟老師請個假,他們都會幫你加油,功課等回來再補就可以,有時候老師甚至會說不用寫直接給你滿分,但只要成績滑落嚴重就會通知家長,不讓你打球。放鬆而不放縱,是唯一原則。

黃思瑄回憶,在台灣,讀書寫功課到零晨是常有的事。到了加拿大,有次為了趕份報告,也是寫到零晨一點才寫完並寄出給老師,沒想到隔天老師表情凝重的對她說,不必寫功課寫到這麼晚。日後,並常問她晚上幾點睡覺。

黃思瑄說,其實台灣的老師很盡心,會不斷鼓勵學生,督導學生準時繳交功課,不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放棄,但「有時會變成像爸媽一樣的管教。」而這樣的管教,是很大的壓力(註)。她認為,台灣和國外的學生,在學習上最大的差別即是來自家長的壓力。在國外,放學時聽到父母問孩子的第一句話是"How are you?" ,而不是像在台灣常聽到的「你今天要去補什麼?」。

國內外教學方式也大不相同,台灣重練習,國外重觀念。黃思瑄舉例數學課,台灣的教法是要你不斷的練習做習題、背公式;但在國外,是教你公式怎麼來,根本不需要背公式,考試時老師都會發一張公式表給你,甚至還可以用計算機算答案。

在加拿大三年了,如何融入當地人,是黃思瑄覺得最難的課題。加拿大的高中像大學一樣跑堂上課,必須自己主動與別人聊天,才會跟大家熟悉;並要多參加社團多開口,自然而然英文才會好。「但交朋友必須謹慎,自主性要強」,她提醒想出國的學生,外面誘惑多,很容易迷失方向。

現階段黃思瑄最重要的目標是申請到好的大學,她會利用自己的強項高爾夫球當跳板去申請打大學校隊。但未來,卻不侷限於高爾夫,「如果可以,當然希望能像曾雅妮一樣闖出名堂;但如果沒辦法,我會讓球變成我『工作上的工具』,而不是『吃飯的工具』。」國外教育讓黃思瑄探索更多面向,她要讓自己的未來,絕不只有一條路走!

(註:黃思瑄本人澄清他的說法是「老師有時就好像爸媽一樣,有時又像無話不說得好姊妹好哥們...)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cbsworld&aid=389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