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未來世界在等待的人才
2010/04/30 10:13:53瀏覽1736|回應2|推薦3

文/  臺北縣崇德國小校長林文生

未來世界在等待的人才,其實也是各國教改所要培養的核心能力,包括整體性的理解能力、高層次思考能力、以及流利的外語能力。

什麼是整體性的理解能力,以對新加坡的理解為例,學生時代對於新加坡的理解,可能來自地理上的位置,歷史上的獨立建國,這些斷裂的片斷並不能形成一個整體性的圖像。對於新加坡比較整體性的瞭解,可能要實際與新加坡人交流,和新加坡人實際生活,對於新加坡的瞭解才會比較整體而深刻,例如瞭解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才會比較深刻體會電影「小孩不笨」所描述的情節。

培養整體性的理解能力,在學校教育端稱之為統整課程,也就是上一次教改要推動,但是尚未成功的課程。為什麼統整能力這麼重要,卻又難以推動?以雀兒喜.柯林頓念的溫泉城高中為例,該校有一個很有名的統整課程:1492年,這是哥侖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年代,也是鄭和艦隊下西洋的年代,當時中國為什麼沒有形成海上霸權?而西方歐洲卻開始海外殖民的戰爭?要瞭解這個年代前後的種種事件及其因果關係,學生要花一學期的時間蒐集資料,比對證據,最後提出綜合性的研究報告。

除了整體性的理解能力之外,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也是未來國際競爭的重要能力。以閱讀為例,在閱讀策略這一項,我們學生表現是比較弱的,因為從小我們沒有學習如何閱讀的策略,老師沒有學習閱讀策略的經驗,學生當然就很難學到有效的閱讀策略。所以我們學生很用功閱讀教科書,但是很少學生可以應用閱讀策略進行快速而有效地閱讀。香港為了補足這個缺,所以他們調訓了語文科的教師重新研修閱讀策略及閱讀心理學這兩個學分。果然在上一次OECD的國際閱讀能力評比,他們躍升到世界第三名。除了閱讀策略,推理、理解、應用、綜合、鑑賞等等都是高層次學習的能力,也是未來世界的競爭力。

國際競爭力的第三項是流利的外語能力,去年到瑞典參觀一所中學Vittraskolan School,接待我的是一位從上海移民到瑞典的華裔第二代,她是該校八年級的學生,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除了英文和瑞典語之外,她還主修法語,聯絡簿上記著密密麻麻的計劃,全部都和語言學習相關。在這所學校畢業之前,都要學會三種語言,英語和瑞典與是必修,另外要加選一種外國語。她們的考試並不多,但是語言學習的負擔並不輕,顯然瑞典的孩子已經為和未來世界接軌做最好的準備。

培養國際競爭力要從教育開始,教育的改變則要從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著手,培養整體高層次的學習能力,才能與世界接軌,與國際競爭。

文章轉錄自:聯合新聞網,下一代國際力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cbsworld&aid=3990362

 回應文章

大廚
「正」三角形
2010/05/22 23:58

整體性的理解能力與高層次思考能力或許無法在基礎教育階段養成,但國中小的教育應該開始為這樣的能力建立基礎。

如同樓下所說的「正」三角形,如果基礎教育不去注重整體性與高層次,而只讓孩子專精於「答題能力」,那這個三角形恐怕會偏斜吧!


SVRP4253
教育永遠是"正三角形"的累積成長架構
2010/05/09 08:42
[提醒]:從學齡開始,教育永遠是"正三角形"的累積成長架構,唯有基礎底部紮的越廣泛、越深厚,到時在那三角頂點時。此時思慮考量所涵蓋面,才會"面面俱到"。如文"整體性的理解能力、高層次思考能力",可不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時,如國小國中受教時應該要去納入的。唉!人類腦內運轉的配合時間點Timing,是有其科學論證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