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是「人」嗎?——從科幻電影關心你的身邊人
2018/08/26 23:20:58瀏覽1367|回應0|推薦5

「你,是人嗎?」
「不全然喔。」
「不然,你是『什麼』人?」
「@#!$%&。」

有一天,我們與人打招呼的方式,或許就不再是「嘿,吃飯沒?」因為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吃飯,有些人喝機油、有些人吃電、有些人吃有機物、有些人吃電也吃有機物、還有些人只要曬太陽。

或許,到時候我們的打招呼會變成這樣,「嗨,你是『人』嗎?」因為路上行走的人模人樣,並非個個都是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標準人類)。這些「類人類」與人類是如此相像,讓人根本完全分辨不出,「他們到底是人,還是『什麼人』」。或許此刻你會不以為然地說:怎麼可能!不如,讓我們看看下面這段影片:一位 AI 外行的動漫師,從小就有機器人夢想,長大之後,以三年時間與五萬美元,竟然做出一個 Scarlett Johansson ,將《雲端情人》(Her, 2013)裡無緣的愛帶入現實。因此,如果有更多的機器人專家同時專注於此,五年之後,會是什麼景象呢?


科幻電影裡的「幻」字,總讓我們以為故事裡的世界是種幻想,是編劇的想像與導演的夢想,距離真實世界十萬八千里。二十世紀時,我可能真是如此認為,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科技以指數之速,飛快發展,已經不是一日千里可以形容。許多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預測,大約在二十一世紀中期,就會抵達人類的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arity)(註一)。

一旦通過 2045 年的科技奇點(Raymond Kurzweil 的預測),AI 的整體發展超過人腦的容量、速度、與成長,外加皮肉的製作技術,已經進步到越過「恐怖谷現象(uncanny valley)」(註二),自此,隨便一個機器人或仿生人(replicant)走在你我身邊,根本難以察覺。這也是為何《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裡的泰瑞公司(Tyrell Corporation)必須透過「人性測試(The Voight-Kampff Test)」來辨別與鑑定人造人(Android)。

然而,並非只有機器人或仿生人長得人模人樣,複製人、基因改造人、賽博格(Cyborg)等等,都可能如同你我一般地在路上行走,並且令人難以察覺。想想,或許在二十二世紀,路上「形形色色」來往的行人,不見得都是人,而是「各式各樣『類人』的『非人類』」,這種景象好奇妙,也曾經出現在《銀翼殺手》與《攻殼機動隊》的街景。

於是,這篇文章就是要來介紹「人」。那些已經出現在科幻電影,也可能出現在未來,生活於我們周遭的「形形色色的類人類」。

由科幻故事的推測與想像看來,形形色色的類人類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1)純 A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 機器人(robot);

  (2)複製人(human cloning)與精緻基因人;

  (3)生化人(cyborg)和人造人(android, replicant)。

區分「類人類」的基礎,則有以下三項簡單原則:

  (a)形體:類人形或者非人型;

  (b)生物性的含量:有機體或無機體;

  (c)活動力:活動自如或者無法自行活動。

。。。。。。

【純 AI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

純 AI 人工智能(無形體)與機器人,都是無機體,前者不具形體也不具行動力,但機器人則具有形體,並且行動自如。




(A)純 AI 人工智能,是種不具人形的無機體,不是沒有行動能力,就是沒有太多行動能力。雖然外在行動不自由,AI 的內在卻是萬能無敵,它是種具有演繹、推理、解決問題、甚至學習模仿的能力的程式系統。雖然不見得能夠自由行動,科幻電影裡的 AI 卻非常「聰明」,經常扮演能夠控制全局、改變局勢、甚至操控人類生死的致命角色。

在當前的現實生活,AI 人工智能早已遍及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溫控冷氣、溫控冰箱、掃地機器人、智慧型手機、汽車導航、無人駕駛、還有測速照相等等,都是人工智能的一種。

這些單功能的人工智能,乍看好像並沒特別了不起,也沒特殊到有威脅性。但是,如果把各式各類的人工智能全部綜合起來,成為一個超級大程式,變成「整個城市都在我的程式裡」,如此,人工智能的能耐,就會巨大到讓人難以掌握與想像。樂觀者可能會預見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全面性便利,例如《霹靂遊俠》(Knight Rider, 1982-86)裡的霹靂車(K.I.T.T);但是,悲觀者所預見的世界,則是一場又一場的悲劇,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就是《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裡的 HAL9000,口口聲聲說幫忙,卻是冷血偷窺狂外加無情殺人魔。

《駭客任務》三部曲(Matrix 1999, Matrix Reloaded, 2003, Matrix Revolution, 2003)則是另一種悲劇代表,也是一系列「整個城市都在我的程式裡」的經典科幻。這是科技奇點之後的世界,AI 早已遠遠超過人類的能力與想像,形成一種新的電腦統治階層,不只栩栩如生地創造虛擬世界,還以此操控與吞噬人類。電腦母體能指數地急速進化,但是人類要能進化成為如同未來耶穌的尼歐(Neo),則是機會渺茫。顯然,面對全面性的人工智能,被吞噬的悲劇機率,應該是遠遠高於人類妄想的便利之喜。

繼續閱讀全文:

釀專題│你,是「人」嗎?——從科幻電影關心你的身邊人

https://sosreader.com/n/filmaholic/5a420906eceaedd6be918da7
https://sosreader.com/n/filmaholic/5a420906eceaedd6be918da7
https://sosreader.com/n/filmaholic/5a420906eceaedd6be918da7

。。。。。。

註一:雷蒙德·庫茨魏爾(Raymond Kurzweil)在2005年於《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書中,預期 2045 年會是人類的電腦奇點年,那是一個電腦將會以指數成長快速超越人腦,遠遠將人類拋在腦後的起始原點。如果將人腦設定為1,當電腦的聰明度仍在人腦之下,再如何努力學習,依舊無法超越人腦,就像是1 -(0.1的N次方),還是小於1。然而,人工智能成長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一旦電腦能夠深度地自我學習,並且超越 1(人腦),再經過指數型的成長,要凌駕人類便極為輕而易舉。例如1.1的N次方,在第八次方時,就超過 2,也就是比人類聰明兩倍,如此,肯定非常駭人。這就是庫茨魏爾所擔憂的奇點臨近:由電腦科技連帶生物科技點燃的奇點爆炸,將帶給今日人類一個更樂觀的未來,還是更危險的悲劇。通過奇點之後的世界,令人難以想像,是禍是福無人知曉。

註二:恐怖谷(uncanny valley)現象是種假說,指的是人對於「仿人形象」的感受。人會在「仿人」最接近真人模樣之前,卻尚未百分百逼真之時,感到有種詭異的恐怖不安。在電影裡,卡通人物,要不就畫得不夠像人,要不就畫得極為逼真,若是將近逼真,卻尚未逼真,反而會讓人有種毛骨悚然的反感。在那即將逼真卻尚未逼真之際的恐怖感受,就是「恐怖谷現象」。人類面對機器人亦同。因為目前製做仿人機器人的皮肉技術,尚未臻至完美,於是再美麗的機器人,也總是帶有幾分詭異的悚然感受,畢竟仿人機器人目前尚未度過恐怖谷。至於恐怖電影,要如何創造恐怖,也是玩弄恐怖谷現象,例如《安娜貝爾》(Annabelle)。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11448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