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15 06:16:56瀏覽2341|回應6|推薦13 | |
《Bukut校長與原聲合唱團》 ----------布農族信心的重建故事 文◎江睿智﹝原載於「江睿智的部落格」 對鄉下或山裡孩子來說,數學像是個謎,既難懂又難學,一遇到數學不是強記就是放棄投降,數學,從來就是偏鄉地區孩子的弱項。但南投縣有一個老校長,長年致力於與學生進行數學對話,引導學生從市場賣菜、菜園種菜等日常生活的活動中,重新了解算數,敢於思考,當學生總是不會時,他也不生氣、不放棄。老校長說,「教學是一種藝術,當學生不會時,我會走下階梯,到他在的那一階,陪著他。」
這位老校長就是清水國小校長林宜澤,他探索、研究建構式教學已長達二十多年,最近十多年他更以身作則投入南投縣境內推廣建構數學教學,不厭其煩地與學生們進行「數學對話」,引導學生運用日常生活邏輯中來解決數學問題,將許多學生自學習障礙邊緣搶救回來,讓孩子拾回學習數學的信心與興趣。
什麼是數學?林宜澤舉了一個真實、簡單的情況。他的教學主任曾有一名學生,因為數學都考零分,考不上初中,最後只好到水里菜市場賣菜。有天這位老師在菜市場遇見這個學生,學生說,一斤十八元,老師就抓了一把菜,稱一下,學生很自然地算出是十三塊半元,學生近乎直覺式反應讓老師嚇了一跳,心想:「以前數學都不會,怎麼現在這麼厲害?」老師詢問學生如何算出來的,這賣菜的學生說,這兒有
「數學是要從生活出發,」林宜澤說,長年來我們受傳統式數學訓練的人,很自然就被制約要用代數去計算,但實際上不需要代數,任何人都能解題。林宜澤說,以前我們教的是「記憶式」的數學,要孩子背頌公式、然後強迫孩子跟著老師用同樣方法解題,這種教法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思考相違悖,事實上這種教法讓孩子感到很挫折,除了死記外,也讓孩子太依賴老師與家長解題,而忘了如何思考。
林宜澤與孩子進行數字對話時,也從不給標準答案,他把問題丟下去,讓孩子自己解題,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與表達能力。
「啟蒙很重要,孩子的思考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建立他的思考習慣、態度養成,一輩子都受用,」林宜澤馬上舉了幾個真實故事。他調到廣福國小擔任校長,學校老師跟他學習用「數學對話」教學。有一年,老師帶著他的兩個孩子及妻子一同聖誕節,他們家四個人總共買了五百元的聖誕燈,老師就問孩子們,四個人平分,一個人要出多少錢?老大是國小三年級說,這要運用除法,學校老師還沒教。老二是幼稚園大班,沒有受到傳統教法的制約,他提議每人先出一百元,他數著一百、二百、三百、四百,還差一百元,那麼每個人再出五十元,數著數著發現超過了,那麼他建議每人出二十元,數了一遍發現不夠,再要大家再多出十元…五元…結果,三年級老大無法解題,幼稚園大班卻解能解題,「這證明一件事:孩子都是被我們教笨的!」林宜澤說。
憑著長年的教學經驗,林宜澤認為,數學的學習是工具發展,不同階段採用不同學習工具。例如,從這兒到
林宜澤對數學教學的體悟,是歷經一番成長而悟出的方法。早年林宜澤教數字也是用傳統老套教法,二十多年前的他已是南投縣境內的「明星老師」,但那時他的大兒子要進入小學教育,為了教自己的孩子,他慢慢開始往低年級教,他決心要讀低年級的教材、摸索教法。教低年級的林宜澤,那時擔心孩子會對數學沒興趣、因而不再來學了,當孩子學不會時,林宜澤更是耐住性子,不敢發脾氣,他回首這段過程有感而發地說,「以前的教法,硬拉,硬把孩子拉上來;現在當孩子在階梯上時,當他不會時,我會走下去,走到他在的那個階梯上,陪著他。」林宜澤這話,訴說了一個老校長隱藏在心中,那分終身的職志。
他接著說,「教學是一種藝術,太多老師已經忘了當初是如何從不會到會的,如果了解到這點,老師願意降下去,就會知道怎麼教孩子。」
例如,林宜澤在他的小學一年級出過一道題目:今日種下稻子,一百二十天後稻子成熟了,請問幾月幾日是收割日?對於從未學習過加減乘除的小學生,根本無法解題,但林宜澤教孩子們把日曆本拿來,一天一天數,就是這麼簡單,他說,「多數幾次,下次再學其他方法,也會很快。」
有了這番體悟,之後林宜澤考上研究所,探索建構式教學方法,他了解到孩子們的思維是很天真的,只是教學過程中沒有去了解孩子們的想法。當他調往廣福國小任職時,開始在自己小學實驗他的「數學對話」教學,他先鎖定了那些「學習障礙」的學生,也就是那些上課已經無意義的學生,跟老師沒關係的「教室客人」。林宜澤親自帶這些學生到學校菜園,他要三個學生在一塊梯形土地上,平分三等分種菜,學生就要學習如何畫出三角形;然後灑下種子,施肥就用要尿素去稀釋、稱重等,這都要運用到數學,從這過程中,讓這些原本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願意思考。林宜澤笑說,「我們常說孩子有『學習障礙』,其實是大人有障礙!」
其中有一個孩子,來自智障家庭,缺乏信心,剛開始都不敢開口說話,林宜澤會指名要他先說,先建立他的信心、敢思考後,這個孩子的數學成績擠進班上前三名。這孩子讓林宜澤堅信,跟他對話這方法,對孩子的學習是有效的。
接下來,林宜澤選定學校高年級作為實驗班,這一班四年級升五年級時,八個學生有兩個考鴨蛋,六年級畢業時,這兩個孩子考了七十九分及八十五分,不再領鴨蛋了。林宜澤曾對這班出了一道「有點難」的考題:有個牧羊人打瞌睡,羊走丟了十二分之一,剩下的羊是走丟的七倍又多三十二隻,請問總共有多少隻羊?在這八名從未學過代數的學生中,竟有五個學生解出來,其中又有三個在一分鐘之內就得出答案。
實驗班有不錯成效,林宜澤在全校推廣,成了實驗學校,在這所學校,沒有學生放棄數學。
接著,這些年來他奔走在南投縣各國小推廣這套教學,今天他受Bukut校長之託來到原聲學校教原住民孩子數學。曾在原住民學校任教的林宜澤觀察,整個社會認為原住民在數學表現上明顯較差,主要是原住民社會或家庭數學活動太少,在先天文化上數數活動就比較少,他認為,原住民要學習數學更要從日常生活出發。
在往後的日子裡,可能看到林宜澤帶著原聲孩子到菜園種菜,到樹林裡去找獵物…
後記 自小,我就是對數學沒信心的孩子,因為數學不好,只能選擇念文組。我記得數學,幾乎都是公式,遇到每一個題目,就試著去套公式解題。我記憶中的數學老師,都是板著臉孔,甚少有笑容,甚至考試考不好,還得打手心作為懲罰;記憶中的數學課,枯燥、無趣,因為很難所以壓力很大,每次勉強及格而已。
離開高中超過二十年之後,我遇見林宜澤校長,我才發現,原來數學可以有不一樣的教法,或者,對孩子來說,可以有不同學習方法;我才了解,小時候不喜歡數學,原來不是我能力差,或者天分不夠,很可能是老師的問題,極可能是老師沒找到教我的方法,或者我沒有遇到適合我的方式;我也才發現,數學老師的臉孔,原來可以這麼有趣、可以這麼有耐心地與孩子們對話…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