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4 14:20:51瀏覽1243|回應2|推薦2 | |
前言: 馬英九還是謝長廷當選?也許都不重要了,地方派系徹底化的立法院,將如同是古希臘、羅馬的「元老院」,台灣將成為「元老院制」。 還要選什麼?2008年3月22日的總統大選,不管是馬英九還是謝長廷當選,如果他們沒有事先想好一整套的計畫,建構一個強而有力,有腦袋,又有社會高度支持的行政團隊的話。 否則,對不起,誰當總統都一樣,因為,面對極可能「標哥」化的立法院,統治台灣的將不會是總統,而是「地方派系」大團圓的新立法院,這些「世襲罔替」的「新地方豪強」,將會讓國家被立法院牽著鼻子走。 屆時,台灣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都不重要了,地方派系徹底化的立法院,將如同是古希臘、羅馬的「元老院」,台灣將成為「元老院制」。 危言聳聽?未必,近20年的台灣政經發展過程,正是「中央政府地方化」的步步沉淪。 養虎為患》》 對於地方派系的發展,大多數學者多以威權侍從主義途徑來解釋與探討。這是當1949年後,國民黨作為一個外來政權,為建立強勢統治,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關係是一種「上對下」的威權侍從關係,也可說是一種「雇主與代理人」(principal-agent)的共生關係,地方派系(代理人)協助國民黨(雇主)贏得選舉、統治社會,國民黨則給予地方派系酬庸(區域性壟斷經濟)。 原本,國民黨是以提名策略建構「雙派系主義」(Bifactionalism),每個縣內都扶植兩個以上對壘之派系,國民黨從中分配、調節,以避免地方派系坐大,以致動搖國民黨的統治基礎,但隨著國民黨統治威權滑落,地方派系還是坐大了,超越政黨能控制的範圍。 甚至,地方派系有反而大於政黨的趨勢。這是因為中央政治鬥爭不休,提供地方派系壯大的土壤。 1990年,國民黨因主流與非主流鬥爭而分裂,林洋港結合蔣緯國形成「非主流」,讓「主流派」的李登輝一時陷入孤立無援,雖然在國民黨中央所謂舊蔣家體系的「八大老」出面協調,仍不得要領。 反而在內鬥熾烈之際,由台中縣「紅派」大老,前省議會議長蔡鴻文出面勸退林洋港,化解了李登輝的危機,這是地方派系首度在國民黨中央高層派系的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此,地方派系在台灣政治版圖的地位出現結構性變化。 此時國民黨邁入政體轉型期,因為民主化的浪潮,使得長期執政的國民黨無法再維持原有的威權統治,解除戒嚴與反對黨的合法化,國會的全面改選,台灣的人治時代結束,選舉制度取代了強人政治,成為台灣最具權威性與正當性的政治權力分配機制,任何權力的重組,都必需在選舉的賽局中進行。 引狼入室》》 面對此一局面,國民黨不僅不再打壓地方派系,限縮地方派系,反而更加速與地方派系結盟。 從1990年,蔣經國強人走後不久的立法委員、省議員選舉與縣市長選舉為例,關中原本欲透過黨內初選機制,徹底消滅地方派系,但引起黨內極大的反彈,在國民黨中常會裡,林洋港、吳伯雄、高育仁、張建邦、謝深山、許水德與倪文亞等七位中常委發言反對,其中吳伯雄、高育仁都是分屬桃園與台南地方派系出身的大老。 黨內衝突的結果,國民黨在省議員選舉提名派系出身的比例下降,但在立法委員與縣市長名單中則上升,不過,面對民主化浪潮,與民眾反對分贓政治的趨勢中。國民黨提名的二十席縣市長大獲挫敗,僅拿下十三席,關中因此下台。 國民黨反而更擔憂失去政權,不但不加速處理地方派系,反而更想借其助力保住政權。宋楚瑜接任秘書長之後,頻頻走訪地方基層大老,以一種更加相互依存的密切連結,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的結盟關係。 宋氏兵法》》 宋楚瑜加緊與地方派系結盟,立刻創造國大選舉派系提名者97.47%當選的佳績,1992年立委提名中,宋楚瑜主導提名了58名派系人士,佔了國民黨總提名數的59.18%,這是首次國民黨提名逾半數出身派系的候選人,等於是把地方派系的勢力,正式引入中央國家機器中。 直到1994年初,國民黨為了紓解社會對「黑金政治」的批評,指示當時的法務部長馬英九進行四十年來首度大規模的查察賄選行動,波及16縣市,遭起訴判刑的議員高達257人,卻引起了地方派系的重大反彈。 茁壯發展》》 根據鑽研地方派系的學者陳明通發現,馬英九所查察波及的多為縣級派系,省主席宋楚瑜為了避免縣市級派系在省長選舉時反彈,造成不利的結果,乃採取避開縣市級派系,直接與鄉鎮市級地方派系結盟的策略。省長候選人身份的宋楚瑜,以省主席身分跑遍全台三○九個鄉鎮市,召見鄉鎮市級的派系人物,以承諾地方建設基金、小型工程補助款的方式,創造了「行政體系創造經濟租金給基層派系」的模式,完成新的結盟,在此階段,據當時媒體統計指出,宋楚瑜承諾給地方的建設經費總數,竟達八千億元之數。 在這個地方派系獲取充分政經養料的過程中,陳明通統整了地方派系有了主要三大變化: 1、 地方派系合縱連橫,通行無阻; 2、 地方派系在國會形成加盟國會次級團體的現象; 3、 地方派系財經基礎轉化,全國性政商集團出現。 這是地方派系跨出縣、鄉鎮市的領域,正式在政治上跨入中央的起點,當時,全國經濟正走向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地方經濟領域趁勢朝向活動區域擴大,以及更資本密密集發展,以金融證券業、土地建築業為主要發展方向: 例如,1990年4月財政部核准16家新銀行,據陳明通當時研究統計有六家具有派系背景: 分別是,聯邦銀行(台北三重幫)、泛亞銀行(台中縣黑派)、萬泰銀行(雲林縣林派)、萬泰、華信銀行(台中市張派)、大眾銀行(高雄市在地派)、中興銀行(高雄市王派)。 此外,陳明通也統計出當時68個縣級派系中,投資證券公司的派系有36家,投入派系佔52.9%;經營建設公司,進行工程營造、土地房屋買賣仲介的派系有47個。顯示出地方派系隨著政治上威權鬆動,以及經濟上的自由化,正迅速調整以資本主義邏輯替代威權統治的邏輯,繼續維持他們對經濟租金的汲取,保持既有政治優勢。 大哥出列》》 影響更深遠的是,地方派系還引入黑道勢力,黑道力量進而轉化了派系體質。黑道勢力原本是以買票的「保駕護航系統」被引入派系的配角角色,久而久之也學會這種選舉動員模式,開始主動參與選舉,根據當年《新新聞》統計第二屆立委的參選人,就有21人曾涉入黑道慣有之罪刑,此為黑道介入中央之濫觴。之後如屏東縣議長鄭太吉以議長派取代原本之張派,是黑道勢力足以轉化原有地方派系之典型例證。 這樣的新興力量,也影響了當時民進黨的發展策略。因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期間,民進黨人在非都市地區,主要面對的是國民黨所提名的地方派系人物,民進黨的發展因此相對狹小,如在有「民主沙漠」之稱的嘉義縣,嘉義縣民進黨部成立於1987年12月12日,當時只有黨員200名。 招降納叛》》 民進黨在此發展的策略因此是採用了「招降納叛」策略,這是根據前民進黨黨主席許信良,在1995年所提的構想: 「我們自己的組織、加上中間游離票,形成的勢力足以威脅國民黨,卻不足以戰勝國民黨。下一步的走向只有兩種選擇……保守地鞏固既有票數,以作為第二大黨自滿;或者進取的主動瓦解國民黨的組織。我當然選擇後者。正是這樣的進取策略考量下,所以會有所謂的『招降納叛』的策略。黨中央主動出擊,替各地縣市長候選人深入國民黨陣營,鬆動對方派系結構,把派系的固定局面攪亂後,我們的候選人才有希望真正去接觸、去爭取原來在派系籠罩,包圍的大批選民。」 透過幾次縣長選舉,嘉義縣的林派因此和民進黨進行結盟,最顯著的結果就是從和何嘉榮結盟,民進黨和林派結盟關係,發展到最後由陳明文於2001年12月贏得縣長寶座,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政府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享有了政治經濟資源的掌控權,造成在原本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勢力的侍從關係中,國民黨的雇主(patton)角色已經喪失了,恩庇侍從關係的角色扮演,民進黨成了需要關注的新角色。 民進黨和林派合作的基本邏輯就是透過資源的提供,幫助林派領袖陳明文與張花冠在縣長與立委選舉中獲勝,勝選之後即獲得公職人員的職位,握有職位即握有資源進行再分配,可以「勝選=職位=資源」的邏輯,解釋民進黨黨中央與林派侍從關係建立的基礎。如民進黨黨中央就給予林派大樁腳黃文鋒擔任省諮議員,又曾經嘗試給予曾振農接手國營事業美台電訊董事長一職,都是在人事上仿效國民黨的恩庇侍從機制,而在建設經費上,公共建設經費也將是一大經濟利益。 從此,就派系與外部社經環境的關係而言,在鄉村與邊陲地區,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派系,均有與黑、金三位一體化的現象。特別就民進黨而言,亦有漸由原來理念型派系轉為接納黑、金力量與人士,成為庸俗化派系的現象,漸漸鑲入成為正常地方派系生態的一環;其中原因除了人頭黨員的效應,部分則可能是金錢政治的壓力、派系擴張、招降納叛等新依附主義,政經結盟效應所致。 終於,地方派系成長壯大了,加上即將要進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不合理設計,兩大政黨提名又向派系投降的無能,地方派系雖被壓制了一甲子,台灣中央政府終將面對地方派系全面進駐的空前難題了! 《本文原發表於2007/12/11中時電子報「政治午餐」》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