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之一:本生故事的菩薩行
2009/11/14 10:11:23瀏覽802|回應0|推薦0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期間,陸續傳出釋迦牟尼佛的「本生」事蹟。這是由於佛涅槃後,佛弟子懷念釋尊,想表達景仰之心,轉而對佛陀的遺物、遺跡、舍利塔等事相上作種種的供養;因恭敬崇仰故,接著把佛的本生紀事也拱出來了。所謂“本生”是指釋尊從前生到這一生的修行歷程。依佛教的說法,任何人都曾累世轉生,釋尊自然不例外。

       佛弟子在追敘佛的過去生中,所經歷的無量無數生死中,認為佛的修行必然不同於一般人。 傳說,有時做天神、國王、婆羅門、醫生、婦女、或商人,有時投生為大象、猿王、鹿王、猴子、或金翅鳥等。釋尊每一生都有救助眾生的善行,以及為了求法而精進捨命的德行。弟子們把釋尊累劫修行的事蹟結集成通俗的教化體裁,稱為《本生譚》。

        由於《本生譚》敘述佛陀「自利利他」的行為,是以求無上菩提為終極理想的,因此被稱為「菩薩」。

「菩薩」的定義是什麼?是一心追求佛道,克服利己的慾望,並協助他人照亮內心,以解脫生死。所以菩薩是走向群眾,幫助受苦受難的人尋求佛道。

        在本生故事裡,「菩薩」遇到災難或難解的困境時,都會發願。至誠的心念每次都使願望不可思議地實現。菩薩不僅將身外財物,如國土、珍寶、妻子、子女布施給人,連自己的身體,手、腳,生命,也可全部施於人,甚至還布施給禽獸們解飢。

        例如釋尊「捨身飼虎」的悲行,正是菩薩行的典範。當太子菩薩看見母虎飢餓心慌,欲食虎子保命時;太子心生不忍,心想:「我勵志追求菩提大道,就是為了救濟眾生的痛苦,希望他們能身心平安。我這個臭皮囊將來難免一死,色身一樣會敗壞的,不如現在布施給母虎,以達到我慈悲眾生的願望。」於是,菩薩毅然縱身投入虎口……。

      《本生譚》的故事生動活潑,菩薩犧牲自我的精神,無疑是啟發了大乘佛教不畏苦難,度化眾生的理想。到了大乘佛教初期,釋尊的本生故事則轉化出菩薩的本願思想。

(梵於2009/1/2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o606&aid=349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