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1 17:13:01瀏覽814|回應5|推薦60 | |
文:謝孟宗 朋友邀約餐聚,選定一間蔬食火鍋餐廳。我事先沒探清底細,欣欣然赴會,才暗悔失策。誤闖菜圃,這下肉食者得充當起神農氏了。坐定後,面前一碗翠綠嫩紫,碗底襯著張印刷精美的說明,詳列菜蔬種類。然而,肉食者鄙,無心於碗裡虛實,反正是待嚐的百草。我只疼惜將受折騰的口舌。 所謂幸福,坐實了,就是肥嫩的肉片和鮮甜的肉汁。孔夫子以「三月不知肉味」來強調音樂動人之深。由這話逆推,對仲尼來說,食肉有味,至少是件值得掛懷的事,要不然怎麼會給引來作例子?其實,夫子對肉食的要求很多,比如「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看來,肉食者的道統裡,應當給他老人家留個位置。在今日,美國節目「頂尖大廚」(Top Chef)那些嘴刁評審也沒這麼苛。 我讀研究所,旁聽過中文系的思想史課程。授課的先生說,諸君注意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是「仁政」啊。我雖不敏,「食肉」與「仁政」的關聯,倒聽進去了。自此,提到孟子,總覺得親切,而且,常有處身桃花源的愉悅。 政黨攻守時見報端,我在桃花源亦受連累。課後在研究室與同事交換意見,一但話題涉及政事,氣憤處言詞高亢,大有損形象,也有礙健康。還是曾永義教授看得高遠,自任酒党魁首,還特別強調此「党」非彼「黨」,取意「尚人不尚黑」。或許,酒党之外,還該有個肉党,兩党齊心,酒肉齊備,不亦快哉。 國中時候,中文課教師諄諄告誡:「三蘇熟,吃羊肉;三蘇生,吃菜根。」這話利害,點中人類口腔期以來殘留的恐懼,自古流傳至今,想必鼓動不少讀書人,邊留口水邊加倍用功。相較之下,「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有違人情,激勵士子的效果,恐怕難及羊肉和菜根。 我始終沒讀熟三蘇文章,《古文觀止》收的幾篇也只記得梗概。難怪國中畢業十幾年來,吃羊肉的機會不多。還好,吃菜根的委屈也少。當然,這並不是說,日常全然避食菜蔬。《老學庵筆記》記載:「韓魏公家不食蔬,以脯醢當蔬盤,度亦始於近時耳。」韓魏公堪稱肉食者之最,我願意頂禮膜拜,却無福效法。肉食與菜蔬君臣佐使,相輔相成,於我就算得上宇內無事、天下太平了。 回頭說句公道話。友朋聚餐那間餐廳,對我輩肉食者,算是體貼。點餐時,可選擇若干肉品及火鍋鍋底以搭配菜蔬。各式沾醬更有增添風味之功。惟菜蔬為君,莖梗苦澀,縱有肉食為臣佐,我這臨時披掛登場的神農氏,初始實在吃不消,只能以百草有益胃腸自解。待遍嚐百草,後續送上的甜湯與自行取用的甜點,那可真給人苦盡甘來的暢快。天不絕我,我吃了好幾球冰淇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