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在春風裏
2010/12/01 12:24:22瀏覽1071|回應1|推薦106

學校前兩天為陳之藩先生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陳之藩先生的文字,除了選為中學課文的幾篇,我都未曾用心讀過。識淺一至於此,也就不好意思報名研討會,倒是利用假日把四年前買的《陳之藩文集》找出來讀。手邊這本是天下文化刊印的三冊文集中的第二冊,收錄《在春風裏》、《劍河倒影》、《一星如月》三部作品。《在春風裏》的〈謝天〉算是舊識:「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然而初識時,為了學校課業,得背題解、背註釋,還得多背佳句,方便時加引用,應對各式作文題目,交遊難免功利主義。如今重逢,少了算計,加上自己好歹增長了些歷練,亦發覺得故舊可親。更為可喜的,文字間閃爍的靈光,不見折舊,反見增值。
 
讀《在春風裏》,不能不有感於陳之藩先生與胡適的情誼。一樣是拜中學課文之賜,我和胡適也算得上老朋友。他那句俏皮話,「涼什麼,老子都不老子了」,我記得特別熟。後來略讀胡適的文論及留美日記,旁及他人撰寫的傳記與評論,才曉得我這老友,在傳承母親「待人接物的和氣」之外,還有更為龐雜迷人的面向,落實於學問,反映於政治,乃至個人情愛的取捨。就唐德剛先生的說法,胡適一介書生任駐美大使,政治手腕是不成的。可後之視昔,機緣湊泊,畢竟成就一番局面。至於學問和愛情,文起白話之興,情陷媒妁之弊,熱熱鬧鬧、紛紛擾擾。「無疑的他比我們都傑出,無論前者、或後者」。蔡登山先生書裡這麼說。

陳之藩先生在紀念胡適的文章裡,引用了若干胡適的信件。這些信,談治學、談理念,還流露體貼與度量:「之藩兄……其實你不應該這樣急於還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永遠有利息在人間的。」且留利息在人間,這是忘懷私利私益,希望每位受助者能轉而增進公眾的大利大益。半個多世紀後讀這封信,一方面尊敬其人無私,另一方面自愧見賢未能思齊。聊以自解的是,前賢難以追步,至少可從寬厚待人做起,學習凡事多替對方留些餘地。

胡適的度量,還可從一件事看出來。陳之藩先生文章寫道,和胡適常「談不來,卻不是不談」。談不來是見解相左,見解相左而仍談論不輟,這就需要直抒胸臆的勇氣和容納異見的大度。我很佩服陳之藩先生勇於挑戰胡適的看法。例如,他認為胡適太過著重考證,「扼殺」了內在的詩人質素。(不過,我也必須說,多虧胡適筆下雙飛的黃蝴蝶授粉,今日才得聞風中傳來現代詩芬芳的花信。)我更佩服胡適如此誠摯關切朋友、提攜朋友,相與論議切磋,哪怕彼此的觀點存在根本差異。

研討會之前,陳之藩先生把好多手稿書信都捐給學校。陳之藩先生與胡適往返的鴻雁,應會為觀者帶來和煦的春風吧。「沒有人不愛春風的。」但手稿書信固然珍貴,卻也逐漸與人們生活脫鉤。我的學生老早不寫信,只用電子郵件傳達片語隻字,有時連稱謂問候也省去。未來,或許紙本書為電子書所取代。那時的作家,沒了親手書寫的原稿信函,或許得捐些缺乏人味的數碼原始檔案。想到這裡,竟感到春風裡帶著料峭的寒意了。


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七日於府城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2010.11.25)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fka17&aid=4653840

 回應文章

翱翔天際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分享
2011/01/28 17:52

在民國54年應該是我高一時就浸淫在陳之藩的劍河倒影、在春風裡、旅美小簡....多少年來一直懷抱年少的夢.....

然而一路走來我只是〝貧〞民百姓隱藏在半下流社會的邊緣人........終其大半生還能看到有人寫到陳之藩彷彿帶我回到那個歲月的懷抱!

南鵲(kafka17) 於 2011-01-29 11:31 回覆:

文學不會折舊,於是能給一代又一代讀者慰藉。

歡迎文友常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