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3 00:36:30瀏覽238|回應0|推薦1 | |
耆婆證到初果之後,就帶鳩摩羅什到廟裡去玩。鳩摩羅什當時是個七歲小孩子,一到廟上,看見人家拜佛他也拜佛,人家燒香他也燒香。又看見佛前有個大鼎,最輕也有一百多磅重,但他一點也不費力氣就把這座大鼎頂在頭上。頂在頭上時,就這麼想:「我只是七歲小孩子,我怎麼可以頂得住這麼重的鼎呢?」他心裡剛生出思量分別心,就覺得那鼎重若千斤,再也頂不住了,隨著鼎跌到地上。由此,鳩摩羅什就了悟到世間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他未生出思量分別心前,鼎重而不覺重,但生出分別心以後,不重的也重起來了。他了悟「一切唯心造」後,就跟著其母出家。後拜槃陀菩達多為師,學習小乘教法,每次讀誦一千首偈,每一首偈有三十六字,所以每天就學三萬六千字(這數目是楞嚴咒的三十幾倍)。以他才七歲的幼齡而每天學三萬六千字,這種的聰明智慧不是普通人可比得上的。因為他學得如此快速,一下子就把佛所說的小乘經典全都學完,不但這樣,他又學習世間所有的藝術知識,醫(醫藥)、卜(算卦)、星(以八字推算命運)、相(看容貌定吉凶)。學完了小乘法和世間學問以後,鳩摩羅什法師就到印度學習大乘法。因為他母親是國王的妹妹,出家後的供養很多又太好,可是他不願意如此享受,於是發願要學習佛法,而到佛出生地(印度)遊歷。鳩摩羅什法師學小乘法時,覺得小乘經典很微妙。以後學習大乘法門時,才知道大乘法是妙中之妙,不可思議。鳩摩羅什法師既聰慧又勤修,因此所學的經典和學問,又多又迅速。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學習佛法的經過。 當他把大乘經教學圓滿之後,就回到龜玆國弘法,教化眾生。因為他聰穎非凡,所以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個穎異的法師。當時,在某國有位論師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辯論勝過他的。有一天,他就去敲擊國家的王鼓,對著蜂擁而來的大眾說:「若有任何國家的居民或論師,能在言語上擊敗我,我就把我的頭割下來謝謝他。」這時鳩摩羅什法師正好經過這國家,聽到論師這麼講,就問他兩個道理,可是這論師卻張口結舌,答不出話來。他本來說要斬首示謝,可是在這時又捨不得斬頭,於是就拜鳩摩羅什法師為師父,學習佛法。 不久鳩摩羅什法師回到他舅父的國家(龜玆國)去,他的舅父非常恭敬他,以金子造個師子座請鳩摩羅什法師登壇說法講經。可是鳩摩羅什法師在這時有另外目的,即是他預備去度他的小乘師父(槃陀菩達多)。因為有很多人信仰他的小乘師父,如果把他的師父度明白了,也就可以度很多人來學習大乘佛教。所以當他的舅父為他造一個黃金師子座時,他就有這樣的計劃要出國度他的師父。可是他又顧慮到,他的舅父定會對他起不好的印象,定會這樣想:「你這個外甥真一點情感都沒有,我這麼善待恭敬你,還為你造個黃金座,而竟然留不住你?」不過,適逢其時,槃陀菩達多來到了龜玆國,所以鳩摩羅什法師和國王都到郊外去迎接他。 國王問槃陀菩達多說:「您為什麼從這麼遠,來我的國家呢?」槃陀菩達多說:「第一,我聽說國王很相信佛法,恭敬三寶,所以我來見見你。第二,我又聽說鳩摩羅什法師現在的法緣盛大,所以我來看看他。」由此,國王就請槃陀菩達多到國內,和鳩摩羅什法師同住。鳩摩羅什法師看他的師父已經來了,就為他師父講「德女所問經」(德女所問的大乘佛教道理)。講完了,他師父就說:「你對於大乘佛法覺得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呢?你捨小乘而學大乘,大乘的教義就是講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你學它有什麼用處呢?空,本來就是空的,你何必又去學呢?」鳩摩羅什法師說:「『空』裡邊還有『有』,真空裡邊才有妙有,妙有裡邊也就是真空。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徹底的佛法,不像小乘有太多的名相,那麼拘謹約束,死板呆滯而得不到解脫。」 他師父答道:「我現在有個譬喻來反駁你所說的道理。譬如有個狂人請了一位織匠工為他織絲綢,織完一匹細到極點的絲綢給狂人看,但狂人還是說粗,說匠工的手工不夠巧妙。這時匠工就騙狂人說:『你說這匹粗,不過我現在又有另一匹細綿是在虛空裡。』匠工以手指著虛空叫狂人看,狂人看來看去說:『沒有啊!虛空裡沒有絲綿嘛!』這匠工就答道:『虛空裡的絲綿是最細緻的,以我織絲綢的人尚且不能看見,你不會織絲綢的人當然是更看不見啦!這是最細的了。』狂人一聽,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就賞給織工一筆大酬金。以後其他很多織匠工,也是如此這般的來騙狂人說:『我的絲綢在空中是最精緻細膩的,無人可比得上。』狂人一聽,又給了他們很多錢。你所講的大乘法,就是空,空裡頭才有妙用,而看不見,和這個譬喻是一樣的。」 鳩摩羅什法師說不是的,於是又為他師父講了很多大乘妙語,且又來往辯論了一個多月,才把他的小乘師父說服。槃陀菩達多這時明白了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之後,就對鳩摩羅什法師說:「我現在要拜你做師父了。」鳩摩羅什法師說:「這不可以的,以前我是拜你為師,你現在怎麼可以拜我做師父呢?」槃陀菩達多就說:「我是你的小乘師父,你是我的大乘師父。各有其師,各有其乘,這沒有關係的。」他這樣一講,鳩摩羅什法師就收他的師父做徒弟。由槃陀菩達多反拜徒弟為師的這段故事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古來的人沒有我相,而是以道為師,只要你的道德比我高,我就拜你為師,而沒有人我相的觀念。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