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淺釋0017(宣化上人)
2011/10/09 14:54:55瀏覽140|回應0|推薦0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時」是時成就。所以不說明一個確實的日期,是為了避免歷史學家無意義的追根溯柢考證。這兒的一時,即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話,具足是「佛陀耶」。佛者,覺也。現在解釋三種覺:一、本覺——本有的佛性就是覺悟的,不需要經過修行而具足覺悟。二、始覺——剛開始覺悟。我們發心想要學佛法,研究經典教理,這叫始覺。三、究竟覺——開始覺悟後,一天比一天精進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成了佛,這就叫究竟覺。又有另外一種三覺的講法:一、自覺——自己覺悟真理。如二乘人(聲聞、緣覺)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故又叫小乘人。二、覺他——自己覺悟道理後,也要把真理發揚光大,教化眾生,令其他的人也都覺悟。而菩薩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小乘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只想做個自了漢。所以佛斥責小乘人是焦芽敗種,不能弘揚光大佛法。三、覺行圓滿——這是佛的圓滿。佛是三覺圓,萬德備。

這位佛是指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淨飯王的太子,俗名悉達多。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住即是在的意思。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國的京都,是頻婆娑羅王(佛的弟子)所住之城,該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圍繞,在東北方的山,就是靈山。耆闍崛山也就是靈鷲山,因為山形好像一隻鷲鳥,故稱之。「王舍城耆闍崛山」是處成就。

「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是眾成就。其他經典多數是說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華會上的人特別多,有萬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將要證果成阿羅漢的比丘,因而稱為大比丘。比丘是梵語,具足三義:一、乞士——比丘不立煙爨,每天到吃飯時,便托缽到城裡或鄉村乞食化齋。這樣不僅身安道存,且又福利施主。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過午不食,這都是行頭陀行。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時,三師七證就問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問:「汝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在羯磨問答中,你答說已發菩提心,這時就有地行夜叉傳話給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轉報給六欲天的天魔聽,說:「人間又有某某人出家,佛的眷屬又增加了一個,而我們魔的眷屬反少了一個。」魔王聽了報告之後,心生嫉妒和恐懼,所以又叫怖魔。三、破惡——破什麼惡呢?即是破煩惱惡、無明惡,與貪瞋癡三毒惡。

在每一部經前面都有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與眾成就。有這六種成就,佛才說法。如果六種有一種不成就,就不能說法。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bocha&aid=5696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