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淺釋0018(宣化上人)
2011/10/09 15:11:57瀏覽149|回應0|推薦0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皆是阿羅漢」,這是歎德,讚歎阿羅漢的功德。阿羅漢是梵語,也是和比丘一樣有三種意思。比丘就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即是比丘的果。一、應供——在因地時,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時,阿羅漢是應供,即是人間的人與天上的人應當供養的。也叫「供應」,即是去供養其他的比丘。在佛住世時,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變成一個道人轉供養一切的比丘,故叫「供應」。二、殺賊——殺無明賊、煩惱賊、眼耳鼻舌身意六賊。阿羅漢把這些賊全部消滅殺盡了。不但殺「賊」,也殺「不賊」。為何「不賊」也殺?因為那些小乘人認為不是賊的,但在佛菩薩看來也都是賊,故也要殺「不賊」。三、無生——證到四果阿羅漢,就悟了無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裡,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這種境界是說不出、講不來的,但只可忍受於心,所以叫無生法忍。

阿羅漢有四個階級: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

初果阿羅漢又叫須陀洹果,是羅漢的初步。證得初果的羅漢,生死還未了,故叫見道位。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即是色、聲、香、味、觸、法。色塵:證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塵,他有一種定力,無論再好的美色當前,他也不動心。聲塵:一般人喜好聽悅耳的音樂歌曲。但是證得初果的人,無論善惡好壞是非聲音,他都不動搖,不為聲塵所轉,而能轉聲塵。香塵:人喜歡聞香味,但嗅著臭味則起厭惡心,有個歡喜與厭惡,即是有愛憎心,起愛憎心就被香塵所轉。味塵: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則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歡吃,這又是被味塵所轉。觸塵:平凡人貪著觸覺,乃至貪戀不捨男女之間的情愛,貪著觸摸華麗細滑的金銀寶飾物質。這都是沒有看破,不能轉觸塵。法塵:執著於種種的法,這即是法塵。初果阿羅漢全不被以上六塵所轉,他達到這種境界。

若有人說他自己證果或得道開悟,要試驗他是否真實的,就給他做一樣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樣最難吃的。看他選擇那一樣?但不可讓他知道你在試驗他,他若是知道了,就專門吃難吃的東西,也是被香味塵所轉。這即是矯揉造作,帶副假面具來騙人。因為不被味塵所轉,是一點分別選擇也沒有的,好的壞的一起吃,這才可以證明修行人有一點功夫。所以證到初果的聖人是必須有證據的,不是誰都可以說自己已證果開悟。

二果阿羅漢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語,譯為「一來」,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則還要一生天上,二來人間,故二果是一來果。初果則還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羅漢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語,譯為「不來」,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見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習,了盡生死。但四果只斷了「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還未了。現略釋這兩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別,其壽命皆有分限。二、變易生死——在心念裡,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後後念又生,念念生滅遷變不止。菩薩已了斷變易生死。

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的神通變化是不可思議的,微妙難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踴身到虛空中走路、翻觔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邊出水,下邊出火。總之,在虛空裡他可以有十八變神通。因為四果阿羅漢有神通的關係,所以在佛教裡就列為四聖之一:佛、菩薩、緣覺、聲聞。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bocha&aid=569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