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6/17 23:05:14瀏覽1508|回應0|推薦2 | |
夜市人生的「夜市」在哪裡? 去年底回到台灣,聽說一部「夜市人生」很夯,幾乎街頭巷尾都在談論,可是陪家人看了幾天後,我就覺得不想再浪費生命在這種收視率冠軍的戲劇了;因為我愈看愈納悶,「夜市人生」的「夜市」到底在哪裡? 就像吃牛肉麵,即使是最便宜的八十元一碗,總該讓人期待撈得到牛肉吧?而夜市人生不僅牛肉麵談不上,連牛肉湯都喝不到,根本沒有一般人所期待該有的夜市生態,取而代之的是高來高去的「董」字輩或「總」字輩,所以場景很快就遠離夜市了。 夜市文化是台灣最珍貴的一環,夜市人生是伴隨許多台灣人共同成長的記憶,不管你是夜市攤老板,還是單純的逛夜市人潮之一,許多去國多年的台灣遊子返鄉,總要去重溫一下那記憶中美味的特色小吃、人情味的老板、和趣味的童年遊戲,近來台灣夜市也成為外國人指名要來參觀的地方呢。可是在這部戲裡,我幾乎看不到我期待的夜市生態,取而代之的是商場上的爭權奪利、勾心鬥角,重新落入陳腔濫調的台詞、猙獰誇張的表情、權貴傾軋的公式化連續劇裡。 不少看過大陸歷史劇的人都會被那種山川壯闊的自然景觀、實景實拍的歷史遺跡所吸引,我相信台灣的導演也會很羨慕:不是我們能力不足,是因為我們拍的歷史劇大部分是取材自中國歷史,而中國歷史當然在中國土地上發生,大陸導演實地拍攝有其優勢,但我們通常只能靠搭棚佈景來交待了。 既然我們拍歷史劇有先天上的不足,但是這麼真實存在於本土的夜市人生,幾乎是台灣各地共同的文化象徵,為什麼我們不能忠於原味地表現出真正以夜市為主軸的戲劇來?夜市老板富貴發達不是不能,許多年前就有人調查過基隆廟口夜市的老板多是擁有雙B的車主,但是他們還是繼續經營夜市攤位的小吃生意,擁有一個攤位的價值甚至超過一棟房子,他們可是不會輕易轉讓的。這才是我們理解的夜市人生吧? 羅志祥和大S主演的「轉角遇到愛」裡有賣蚵仔煎的場景,隨著該劇在大陸走紅,台灣的蚵仔煎也跟著拓展知名度,成為陸客來台最愛的小吃。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正說明戲劇節目也可以成為行銷台灣文化的利器。 我無意苛求「夜市人生」製作單位要盡到行銷台灣的責任(當然,有是最好。),但相較於「轉角遇到愛」,以結果論,後者恐怕是比較擔得起夜市文化的代言戲劇吧! 台灣的戲劇這幾年也常賣到大陸電視台播放,只是說實在的,有些真讓我自己看了也很難堪。有一回我和一位大陸大四學生聊到對尊長的奉養問題,談到如果祖父母沒有能力自己安養天年時,她竟然說「我沒有能力」、「我沒有辦法」,一副事不干己的樣子。我聽了很詑異,並表示在台灣大多數人都懂得奉養尊親的義務和道理,結果她回答我說:「你們的電視劇可不是這樣演的。」我當下啞口無言。電視劇固然不能當真,但是隨著多元交流的頻繁,它卻是認識(或誤會)我們文化的最簡便工具之一。 海角七號帶給我們的感動,大家很難忘懷,為的是它與我們歷史、土地、人文的緊密相扣,這個相扣的密碼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共同記憶。期待有一部能再次讓我們自豪與感動的「夜市人生」,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的夜市在哪里。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