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08/07/15 00:44:06瀏覽257|回應27|推薦0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TO: NON NON & David

 

上次答應NON NON 說要談德川時代,現在就先行摘錄ㄧ篇文章供NON NON參考(詳: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2966)如下:

 

 

 

【領導者的睿智】

  一八六0年,爲批准美日通商條約,日本代表坐美國軍艦到美國的時候,勝海舟一行則乘二百五十公噸的咸海丸橫渡太平洋,這是日本人以輪船直接橫渡太平洋的第一次。在這不久以前,日本人根本還沒有看過輪船呢!換句話說,日本人開始學習航海不過數年而已。但是,由於要提高日本人的士氣,他們嘗試橫渡太平洋,更由於美國海軍官兵的鼓勵和協助,終於獲得成功。

  我覺得這個故事象徵了近代日本的開始。亦即日本雖然受外邦的壓力而開國,但一旦決定開國以後,爲適應和克服西歐的衝擊,日本卻表現了敢冒險的魄力和能力。

  在帕利(Commodore Matthew Calbraith Perry)於一八五三年六月還沒有到浦

賀以前,日本是一個故步自封的封建國家。士、農、工、商的身分區別,甚至文字和日常用語,規劃著日本人的生活;儒家道德乃是社會上上下尊卑,服從侍奉關係的基礎。而爲使這種封建秩序趨於安定,幕府不喜歡它有所變化。正如一八五六年,美國首任駐日本總領事哈理斯(Townsend Harris)到日時在其日記所寫,在日本,人人遵守著一切『靜止著的東西不得亂動』的格言。

  而且,在這以前的日本,是一個跟世界隔離過著和平日子的國家。由於一六三六年的『鎖國令』,日本跟世界斷絕了交往。除荷蘭和中國的船以外不許來日本,並且這些來到日本的荷蘭人和中國人,在貿易港口和居留地方面也受到了很嚴格的限制。關於外國的事情,祇通過長崎一地的接觸而片斷地傳到日本而已。而這卻也是日本之所以能夠享受將近三個世紀太平的主要原因。惟其如此,在這兩百多年之間,除漁船的漁夫船破漂流海外者外,任何日本人都不許出日本國門一步。

  日本這種停滯、和平和孤立,由於帕利所指揮的美國艦隊的駕臨,以及其軍事力量迫其開國而被打破。一八五四年,帕利再度來日,並深入今日之東京灣,更要求日本方面對於上一次美國總統給他們書信的答覆;而下面的文字對於當時的人對於大輪船的恐惶失措,表現無遺。

  美國軍艦於元月廿八日從浦賀出發,在神奈川灣拋錨;因懼怕如果美國軍艦經過羽田砂洲到達品川,以及談判一旦破裂,江戶將爲他們的巨砲而變成廢墟遂在神奈川與江戶之間派許多人員觀察和監視,其所發出報告之多實有如潮水之洶湧。而在將軍鎮座之城,一聽現在夷船正向江戶前進便驚駭不已;一接現今夷船正往浦賀開的消息遂安心卜來,且一日之間,如此一驚一喜者在。後來仔細研究其所以一進一退的原因,乃監視人員報告拋錨後的美國軍艦,隨潮汐之漲退以及風向而一進一退的。

眼看美國艦隊的實力,幕府認為非讓步不可,於是打破兩個世紀以上的傳統,與之簽訂親善條約,並開下田、箱館兩地貿易港口;更於兩年後的一八五六年,應美國總領事哈理斯的強硬要求,締訂了通商條約。因為跟美國方面交涉的政府官員,深知清國在鴉片戰爭和亞羅船事件慘敗的事實,深怕日本復蹈清國之覆轍。

  但是,在簽訂通商條約這個問題上,日本的輿論截然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所謂開國論者,他們認為固持『鎖國』的方針,將導致與西方國家的戰爭,並且日本很可能被打敗,因而主張日本唯有開國之一途。另一派是所謂攘夷論者,他們堅持拒絕外邦的開國要求,並主張把外國軍艦趕回去。在這些攘夷論者中,固然有從厭惡外國的感情上而反對者,但也不盡是如此。換言之,在這些攘夷論者裡頭,也有認為屈服於外邦的軍事力量而開國將有損於日本的獨立,因此主張先把外邦的壓力擊退,爾後以自己意思開國者。是即他們認為不得已,所以祇有開國這種失敗主義的想法,將保不住日本的獨立。這種意見的對立,加上認為以幕府的現行政治制度絕無法與強有力的外力抵抗,因而主張天黃親政的立場,以及堅決主張幕府的傳統政治制度的人們的對立,使日本的政治更加動盪不定。

  惟薩摩和長州的攘夷論者,因嘗試擊退西方國家的軍艦反而被其巨胞所擊敗,遂明白攘夷之行不通。同時,以為應該先行開國使日本富強,爾後憑此以抵抗西方國家的這種富有積極意義的開國論亦暫為更多的人所接受。譬如日後做首相的伊藤博文,就是於一八六三年留學英國,在倫敦等地窺悉西方的情勢而知道攘夷之為短見者。他認為,攘夷通於滅亡日本的道路,他說:『即使我們學到滿肚子的學問,祖國亡了還有什麼意義』,因此馬上回國,並致力於阻止攘夷思想的蔓延。

  而親身體驗西方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乃必然地剝弱了人民對於幕府的信心,並使其企求替代幕府體制的政冶制度。結果,以在德川時代完全不過是一種形式上之權威的天皇為中心.遂產生了一元的新的政治權力.從幕府體制到天皇親政的變化.雖然也產生了一些鬥爭,但是由於日本領導者的政治睿智,幕府的將軍終將其大權在和平裡以還給天皇的形式而啟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

  如此這般,日本遂奠定了明治時代的基本政策。亦即與承認開國並跟世界各國建立邦交的同時,冀以富國強兵的政策以維國家的獨立。而執行這種政策的人們之皆為富有想像能力與領導能力,實在是日本的最大幸運。他們的這種進取的態度,明治天皇的聲明書 ── 『五條的御誓文』把它表現得非常妥貼。

  一、廣為召開會議,萬事決於公論。

  一、上下一心,力行經綸。

  一、文武百官以至庶民一意各遂其志,俾人心不倦。

一、打破舊來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

  一、尋求知識於世界,憑此以大振皇基。

  凡是能夠使日本名符其實地成為強而有力的獨立國家所必需的措施,不管將來可能有何等的困難,他們都一一地付諸實施。因為他們在打倒幕府運動的過程中,已經體會了一種敏捷的政治感覺;同時隨攘夷的失敗和旅行國外的經驗而深深地瞭解西方文明的優越,並已深信攝取西方文明的重要性。

  譬如明治維新時代領導者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則非常致力於實業的發達,但明治維新四年後,當他四十三歲到西歐去旅行,目睹英國的工廠、公路、鐵路、運河等設備遠比日本完善的時候,便興嘆說:『像找這樣年紀大的人已經不能應付將來,既然不能應付時勢也就祇有退休。』我認為他之對於發達實業所以如此用心,乃因為他實實在在地把握了這種活生生的現實所致。

  明治維新四年後的一八七一年,明治政府實行了廢藩置縣,並任命知事(亦即縣長)以之統治。由此,德川時代統治著廣大地域的『藩主』完全失去其大權,日本由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於此同時,階級制度亦被廢止,不久又取消武士的俸祿,於是靠身分吃飯的階級消聲匿跡,人人惟有各就其行業,如做官吏、教師、實業家以謀求生活。不特此,明治政府更實施了使人民受平等教育之機會的國民教育制度。因為他們懂得維新的大業不僅要靠少數的先知先覺者,並且要靠大批的、受過教育的後知後覺者來大力推行才能奏效。從西方國家的兵制知識,以及德川末年的兵制改革的經驗,他們更瞭解國家不應單由武士來捍衛,而該由全國國民來共同保衛,因此創建了現代的軍隊。此外,他們更解開了農民之隸屬於土地,而准許田地的自由買賣。對於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當然引起了很多不滿,尤其武士階級反對得特別兇,甚至暴動、造反,並終於演變成為小規模的內戰,但是明治的領導者卻都把它一個一個地克服下來。

  這樣.建立了現代國家制度的日本,遂全力推進實業的發達。首先,他們開始創設推動實業之動脈和神經的鐵路、電信和郵政制度。其次,政府創辦了模範性的工廠以促進民間亦興辦這種企業,或貸款給有意從事這種企業的人。再次,為啟發一般國民的知識,獎勵國民閱讀報紙,特別優待送報的郵資,並特准報社免費寄稿以助新聞事業之發展,我覺得這些政策把在現代化過程中所心須改變過來的觀念亦即賺錢是卑鄙的行為,這種儒家道德轉變到賺錢是正正當當的行為,此種道德貢獻很大"

 

【勤奮與當於彈性】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明治政府曾經不遺餘力地普及教育和培養人才這件事。明治時代的領導者深知為使國家富強,惟有增進一般國民之知識。欲興辦現代的實業,非有推進它的人不可。現代的軍隊,不但要求軍官,並且也要求士兵具有高水準的知識。而從統一國家的觀點來說,教育更是關鍵。因此,他們遂在全國各地創辦學校,普及教育,俾根本地改造日本。

  不過,政府並沒有資力補助人民創建小學,所以其大部分經費皆由國民自己負擔。許多生活很苦的老百姓並不喜歡兒子上學,但為提高國民的升學率,政府確盡了最大的努力;而地方的地主亦知道國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捐了很多錢協助地方興蓋學佼。是即自德川時代以還所儲蓄下來的財富和知識,激起了他們對於地方文化的責任感。而由於德川時代以來,因有到『寺小屋』唸書的習慣,一般國民亦相當地尊重教育。正因為如此,國民救育遂很迅速地普遍起來,及至明治末年,日本的升學率竟達百分之九五。今天,一到日本鄉下,你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小學是最好的建築物之一,這是日本人尊重教育的表現。

  至於高等教育,政府則以高薪聘請外國人的教師,或派遣留學生留學外國以造就學者;沒有從政的知識份子,則創辦了許多私立學校以協助教育的普及。要之,為推動現代化而重視教育,乃是日本現代化的一個很大的特徵。

  除上述這些完成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以外,後來的知識份子在推進改革運動中也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參加過明治維新,但卻在德川末年,分別在幕府和翻譯所從事西方國家的研究。他們之中有的像大隈重信去就官職,有的如澁澤榮一進入實業界,有的像福澤諭吉專心去辦教育,但在很大膽地主張學習西方的技術和制度這一點,是一致的。他們均為武士階級的出身,毫無經濟活動的經驗,但是從事另一種新的經濟活動的時候,這些條件卻幫助了他們。因為新的經濟活動所需要的才能(條件)是一種冒險心和探求心,而沒有什麼過去和傳統可束縛的武士們,倒能夠很大膽地往新的東西衝上去。換辭言之,為他們的原動力者,乃是以咸海丸橫渡太平洋之冒險犯難的精神。

  然而,欲單靠只有冒險心的先知先覺者來推進現代化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除此向外,更需要大批的新領導者和許許多多能夠承擔實際上的現代化工作的人群。在這極意義上,假『文明開化』之名,日本國民積極地輸入了西方的文物,勤於工作善於儲蓄,以累積出現代化所必需的資本,乃是日本之所以能夠現代化的最基本的因素。

  原來,日本國民的消費態度是立於儒家倫理的基礎上面的。詳而言之,在認為牟利是不道德的這一點,它確妨害了實業的發達不小;但在認為勤儉儲蓄是善的,奢侈浪費是惡的,它卻幫助了儲蓄的增加和助長了實業的發達。而在對於西方文明的態度方面,明治的領導者決定開國和輸入西方文明以後,一般國民非但沒有抵抗,並且積極地輸入西方文明,有一個時期,甚至有過藐視日本固有文化遺產,並認為新東西都是好的這種態度。下面一段便是諷刺當時情況的文章。

最近人們開口閉口便說什麼文明開化,但是真正懂得文明開化之為何物者似乎並不多。

仔細聽他們的說法,吃了豬肉是文明;打著洋傘走路也算文明;不脫鞋走進屋裡(日式房屋一定要脫鞋),這是討厭的文明。不知原來的意思而妄以為做新奇的動作便是文明開化,這樣或將闖出意外的災害。又,人們搶購所謂『舶來品』。主張改良國字(其實是中國字),如森有禮則提倡廢止漢字使用ABC。有的倡說改善日本人的體質。說『日本人天生雖巧,但卻欠缺耐性,此乃因為不食肉所致』。因此如餵日本嬰孩以牛奶,令其食牛肉以長大,日本人亦將變成很有耐性的國民,因為『牛乃獸中之魯鈍者也,若食牛而長大,則有如牛堪耐用』。更有主張討外國老婆以改良人種者。如此斯般,明治時代的日本,很想把一切的一切,一朝一夕地改變過來。而這樣做,固然無法迴避弊端之發生,但它之使日本比較容易引進西方丈明卻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德川時代的遺產】

  上面這種現象,好像跟德川末年的攘夷運動有很大的乖離,但在實際上,積極地攝取外國文明纔是日本人的傳統性格。自古以來,說好聽一點,日本人對於異民族、異文明非常寬大;說不好聽一點,便是容易醉心於外國文明的模倣石。日本人早就醉心於中國,並曾拼命地搬進中國文化。聖德太子不僅用漢字撰寫日本最早的憲法亦即所謂十七條憲法,而且輸入了中國的衣裳,搜集中國的東西,企圖把整個生活中國化。同樣地,西方國家初到日本的十六世紀,日本人也競相輸入西方的文物。我們且從當時到過日本的牧師的記載,可以發現他們如何地驚愕於洋槍之在日本普及,並認為這是日本跟其他東方國家根本不同的地方。

  日本人對於外國的這種態度,實形成於歷史演進之中。在其鄰近,日本從來沒有過會威脅他的大國,而祇有一個被其擷取文化的遙遠的中國,古代的中國,其文明已經非常進步,而她,對於日本有莫大的益處。從古代的交通工具來看,日本跟中國離開得很遠,中國實在無法征服日本,我認為,不懷疑外國文明,並喜歡積極地引進外國文明的日本人的性格,實在產生於這種歷史背景之中。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國家以軍事力量做後盾叩開日本大門的時候,起初日本人曾予以頑強的抵抗。他們深怕由此喪失日本的獨立。但是明白欲保持獨立必須輸入外國文明時,日本人便一心一意地吸收西方的文明。隨瞭解西方文明的優越,他們便開始歌頌西方的文明。

  關於一方面祈求著國家的獨立,另方面又理解外國文明之優越的明治時代日本人對於外國的態度,我們似乎可以從人們對於大津事件的態度窺見其典型。一八九一年,俄國皇太戶訪問日本時,被一愛國主義者的警員所刺傷。當時,日本人覺得非常慚愧,並從全國各地給俄國皇太子寄來了許多慰問的書信和東西。而對於俄國的皇帝,也寄去了很多的謝罪電文。日本國民誠心誠意地賠了對於國賓非禮的大罪。這樁事件,還有關於審判它的推事的插曲。日本政府很耽心俄國或將以此事件為藉口對日本行使武力,因此主張以冒瀆日本皇室之罪以死刑處罰那位警員。但是,當時的最高法院院長兒島惟謙云並未屈服於這種政治壓力,而維護了司法權之獨立與法之正義的原則。他說這樣做是枉法的行為,並判被告以無期徒行。易言之,從事審判的法官們,以『日本是一個法治國家』的自尊心和獨立心,做了他們所信為正確的行為。我覺得,跟一般國民對於俄國皇太子那種溫暖的態度一樣,這也是明治時代日本的好的一面。

  日本的領導者因懼怕外國資本支配日本的經濟,故未利用外資;但認為為採用外國的技術而聘請外國人並無關宏旨,故遂以高薪禮聘外國人。法律、軍事、經濟,幾乎各方面都聘了『請來的外國人』,而這些僱用的外國人,的確曾不遺餘力地為日本而工作,他們不但題供了日本所必須的知識,而且做了一種顧問。

  無疑地,在明治時代,外國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譬如費諾羅沙(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他除了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以外,又是把日本的美術介紹到歐洲的人。而奉職於日本外務省的德尼遜(Henry Willard Denison),在辦理中日和日俄戰爭的外交過程中,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德尼遜參加在波茨茅斯召開的日俄和平會議,當時的美國總統老羅斯福就曾開他的玩笑說:『你究竟是美國人,還是日本人』。由此可見其為日本賣力的一斑

 

 

這些『請來的外國人』之所以如此努力,日本人之對於外國人的親切和藹的態度固是一因,但外國人之對於自己工作的負責這種西方倫理觀念卻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他們的這種工作態度,卻給日本人留下很大的教訓。我覺得,當時無論在日本和歐洲都還沒沒出現過排外的民族主義,對於日本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明治時代日本的長足進步,實由這些因素所促成。

不過,我們如果祇注意明治時代的話,我們恐怕還不能夠真正瞭解明治時代日本現代化的實際原因。由以上所述,我們應該可以知道,明治時代日本的發展實基於日本過去的遺產。譬如勤奮節儉的倫理就是儒家思想的遺產。日本在德川時代把國家統一,使人們說共通的語言也是主要的遺產。

  更確切地說,德川時代,和平、停滯而孤立的兩百六十年曾予日本以『社會資本』。跟西歐國家一樣,封建制度確立了日本作為現代國家的基礎。首先,德川時代的統治制度變成了有助於奠定現代國家的基礎的資本。武士階級累積了做為統治階級的經驗,直接創造了公務員制度和具有組織能力的(行政經驗)的人群。前面我們曾經說過關於以往的武土在發達實業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最大的長處就是具有能夠利用組織行動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乃是在幕府和各藩的政冶訓練所賦于的。

  並且,日本的武士在社會上的地位雖然很高,且負有很大的責任,但卻並不富有,而這個事實培養了他們成為富有使命感和冒險精神的領導者。尤其是在十九世紀初葉,隨感覺外國威脅而到處創設的各藩學校所完成的機能很大。這些學校,以西方事軍學和養成遇到困難局面能夠以智慧和意志擔當這種局面的人才為目的的『實學』代替以往的儒學教育。各藩非但這樣造就人才,在十九世紀前半,更用上了這些人才。成為明治維新領導者的卜級武士,以及實業界的領導者如澀澤榮一,半農半商的子弟之所以能夠當權其理由在此。

  當然,明治維新並不單靠外國的壓力而完成的。德川時代之和平的兩百六十年,已經漸漸地發生靜而大的變化。市場的發達和商人的抬頭就是它的明證。在這和平的期間,生產慢慢地增加,都市的消費生活亦與日俱增,商人日富,其在社會上的身分雖然最低,但卻連武士也不放輕視他們。跟貨幣與度量衡的統一,以及公路、航線的開通,成立了以米為主的全國性流通經濟。商業技術也以帳簿和匿名公會的形態發達了起來。

  凡此,到明治時代皆成為發展實業的溫床,加以商人的崛起震撼了當日的社會制度,及至十九世紀初,武士階級認真地思索著社會的改造。從思考應該怎樣對付外國的壓力和國內的不安等問題出發,明治維新的領導者終於到達非打倒幕府不可的結論。而一般農民的農業技術之提升,紡織等等手工業技術之發達,教育之逐漸普及,乃是明治時代走上現代化之大道的基礎。

  不特如此,幾個偶然的事實更幫助了日本的現代化。第一,那時剛進入十九世紀後半,先進國家在大致上雖然都已經過了工業革命,但如果從技術水準來看,它還是在熟練和經驗的累積為本的技術階段,進入到以科學為據的技術階段的時代。鋼鐵工業剛開始發展;化學工業根本還沒有影子。鐵路才走上其大事建設的第一步;輪船還沒有完全替代帆船。換句話說,西方國家跟日本的技術水準還沒有很大的距離,因此日本人一面發揚他們的傳統技術,不斷的努力,終能趕上西方出家。由於日木的後進,他們便能大膽地採用鐵路、輪船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和與這些同時出現的國民普通教育和依國家的保護推進實業的發達等等當日最新的方法。尤其日本擁有價錢昂貴之絹絲的輸出品。它在提供發展日本產業所必須的資金方面有過很大的貢獻。總而言之,我覺得明治時代的人們的努力奮鬥,德川時代的遺產和時運促成了日本的現代化。

 

 

 

上述文章引伸幾個觀念來:

(1) David說:『……………但請看看今天的中國,它是有餘力搞好教育的,但據觀察和見聞,它絕對太不合格了,使我不得不懷疑它的意圖:是否怕老百姓教水平高了後共產黨就要垮台了?………..比起教育,例如它更愛搞神七!教育是基本實務,神七是虛榮,告訴胡溫這個吧,可建議的太多了。………….』,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a)上述文章提到:『……………….而由於德川時代以來,因有到『寺小屋』唸書的習慣,一般國民亦相當地尊重教育。正因為如此,國民救育遂很迅速地普遍起來,及至明治末年,日本的升學率竟達百分之九五。今天,一到日本鄉下,你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小學是最好的建築物之一,這是日本人尊重教育的表現。…………….. 要之,為推動現代化而重視教育,乃是日本現代化的一個很大的特徵。……………..』。平均起來,日本可能是世界上受最高教育的民族,在戰前,日本兒童的上學率本來就是很高的,但戰後的教育改革更提高他的比率,戰後由於大學的增加,多多少少降低了大學的素質,但卻協助了製造大量的優秀技術人員。這種高度的教育水準,乃是日本農業技術革新和工業技術革新所獲得成功的根本。

(b)世界上幾乎所有工業國家,都認為教育是生產發展的首要因素。全世界的年教育經費,在公共資金的支出中,大多僅次於軍事費用,佔居第二位。全球工業化國家的人口只佔到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ㄧ,但其教育經費卻比發展中國家多出十倍以上;而中國人口超過了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ㄧ,教育經費卻僅佔到三十分之ㄧ,這讓人難以思議。中國可以花那麼大的氣力去爭取一個體育項目的第一,而對於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這個真正與國家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的重大項目,竟長期孰是無睹,這同樣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c)美國及世界各國的旅館,在床頭櫃的抽屜裡都會擺放著一本聖經,無論是音樂、繪畫的背景裡,聖經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再者,契約的概念、公平、公正、公開等國際性原則,其背後思想的基礎,均來自聖經。俗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五歲看老』,性格是從小養成的,歐美人對於事物的看法大多源自聖經。

 

(d)自公元六、七世紀開始,直接大量從中國移植日本的中國文化及儒家思想,真正地為日本人所玩味咀嚼,是在德川時代,因為鎖國結果,使日本有充分機會,從容消化中國文化的精華。中國現在就是缺少一本『聖經』,作為在朝和在野的生活規範,此部中國的『聖經』包含了諸子百家的思想──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司馬遷甚至孫中山等的思想,取其精華,甚至加入西方思想精華,中西貫通,成為中國人生活的規範。這部中國的『聖經』就如同基督教的『聖經』一般,簡單易懂,我們尊重深奧的學術殿堂內供奉的典籍,但那是另一個層次,是屬於使人肅然起敬的知識遺產。但是,中國的知識份子應嘗試和廣大人民結合成為一體,中國的知識份子應負有更沉重、更嚴肅的使命,就是把典籍中的精華,或典籍中所缺乏的活潑精神,用現代化的文學形式、高水準的文字功力,烹飪成為人人都能品嘗而回味甘甜的美味,這人人都能品嘗而回味甘甜的美味,就是森南多傑所說的中國人的『聖經』,成為中國人生活的規範。特別是中國現在所強調的精神建設,都要依據此中國人的『聖經』。(延伸閱讀:http://www.nownews.com/2006/05/14/142-1941065.htm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36707中國國富論: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國富論】,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36708中國國富論:經濟中國的第三隻手

】)

 

(2) NON NON說:『…………………或許便要靠革命達成民主與自由. 雖然革命帶來流血. 但對於專制獨裁的瓦解過程. 這是一條不歸路,蘇聯共產也消失了. 不是嗎?』,如何讓中國在達成民主與自由的過程當中不發生流血革命,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上述文章提到:『………………從幕府體制到天皇親政的變化.雖然也產生了一些鬥爭,但是由於日本領導者的政治睿智,幕府的將軍終將其大權在和平裡以還給天皇的形式而啟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幕府的將軍終將其大權在和平裡以還給天皇,日本的皇權更迭基本上是順利交接和“和平演變”,也就是大隈重信所言之『無革命說』(詳: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000558091【日本開國五十年史(上下)】),其中思想傳統的順利交接和政治權利的順利交接,都表現了日本國自開神道以來,不見革命和流血的制度和思想特徵。這個特徵,正好和中國的流民和造反文化相去甚遠;和中國的儒家科層體制和極端皇權也不盡相同(請參閱 劉自立 先生所寫之【閱讀大隈重信《日本開國五十年史》一書】,詳:http://www.renyurenquan.org/ryrq_article.adp?article_id=952)。如何讓中國在達成民主與自由的過程當中不發生流血革命,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或許中國可參考日本之神道與佛教互相演化結合過程對日本人所產生之影響,為何日儒高楠順次郎會說:『日本帝國特殊的文明,在乎明治維新前開花結果,多半有賴於佛教的餘澤』,這與台灣民間信仰(尤其是媽祖信仰)與佛教互相演化結合過程對台灣人所產生之影響,是否有相類似之處?這個話題我還在思考要如何敘述,才能表達清楚。

 

 

(3) 當然啦!日本德川時代還有許多事情可談,就讓我們慢慢來談。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3/05/26 17:18

 

 

 

森南多傑:

 

從前有說過:『那如何改良(或曰塑造)大陸人的人種呢? 人種不改良,一切沒指望!!!』,

 

這增加走出恥辱與苦難的記憶與「悲憤」的情緒的教材,就是改良(或曰塑造)大陸人的人種!!!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3/05/26 14:10

 

 

60年前,台灣與大陸同為皇朝專政遺緒,就像一對病友;今日,一位由於身軀較小、排毒較快,已經起床至小花園享受鳥語花香,另一位卻因身軀過大排毒不易,還困在床上化學治療中。兩岸之間的關係,不是博弈論下的從屬關係或競爭關係,而是相生相剋的先後病友關係。

 

兩岸關係,北京及台北有一個很奇妙的共同因子。這個因子在大陸叫做民族主義,在台灣叫做本土意識。兩者其實系出同門,都是一種長期被欺壓的集體記憶內化而成的集體潛意識。

 

 

 在文化上、政治上,台灣是首先擺脫中國歷史悲情、先站起來的那一部分中國人。不幸的是,大陸上還未掙脫中國歷史悲情的大部分中國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台灣的本土意識其實就是中國民族主義的2.0先進改良版,強力打壓導致台灣的本土意識轉化成為主體意識,進而形成獨立意識。

中國文明遲早得脫離皇朝機制,或任何的類皇朝體制。台灣在這方向確實率先跨出了一大步。現下的中國正面臨60年來未有的轉型挑戰,借鏡台灣經驗,此乃其時也。

 

*****************************************************

森南多傑:

 

還要增加走出恥辱與苦難的記憶與「悲憤」的情緒的教材!!!(詳:http://23xx.com.tw/newprog/msg.asp?id=vote2000&class=政治&msgid=231946&posit=11),若不增加走出恥辱與苦難的記憶與「悲憤」的情緒的教材,大陸老百姓就無法擁有正常人格而成為正常人!!!!!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3/05/21 22:57

 

 

 

 

陸引進我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大陸中華書局將正式引進台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這顯示,中共將擴大弘揚儒學教育,加強高中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據新華社報導,引進版教材與原教材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基本一致,分上下冊,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分為廿二個單元,共計選入「論語」一百六十八章、「孟子」五十章、「大學」四章、「中庸」四章。

每個單元之前均附有「引言」,之後則設計有「問題與討論」,各章中還穿插大量「章旨」、「注釋」、「解讀」、「相關名言」等內容。

台灣高中課程一直安排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並編有相關教科書。此次大陸中華書局引進這些教材,旨在為高中階段傳統文化教學提供新範本,期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長為具有民族情懷與世界眼光的現代中國人。

目前,大陸高中語文課(國文科)教材中,雖有古文選載,如詩詞歌賦,但內容較少,而且缺乏對儒學有系統的介紹。這次移植台灣的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編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另據中共新聞出版署網站消息,五月十八日,兩岸高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暨中華傳統文化(高中)教學研究基地共建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以創新高中語文教學、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為主題,與會的兩岸教育界人士對中華書局新出版的這本「中華文化基礎教材」進行研討。

以這批教材為基礎,大陸中華書局還與北京四中、衡水中學、合肥一中、武漢四中、華南師大附中等大陸知名中學,共建中華傳統文化(高中)教學研究基地,並逐步建立面向全大陸中小學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服務體系。

2013/05/21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910904.shtml

 

 

 

 

 

*******************************************************************

 

 

森南多傑:

 

 

單單加強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還不夠,

 

還要增加走出恥辱與苦難的記憶與「悲憤」的情緒的教材!!!(詳:http://23xx.com.tw/newprog/msg.asp?id=vote2000&class=政治&msgid=231946&posit=11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1/03/20 21:11

 

 

 

陽新祠堂與祠堂文化

 

 

 

 在廣袤的陽新這塊古老的熱土上,你會發現有很多建築奇特、宏偉壯觀的各種祠堂。深入其中,你還會發現祠堂不僅作為先祖崇拜與神靈崇拜的地方,也是陽新的先民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它如同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向後人展示出一幅獨特的民俗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記者通過幾年的採訪,帶你跟隨鏡頭一起走進陽新那莊嚴而又神秘的祠堂裏,領略一番古祠堂獨特的文化內涵。

  陽新祠堂溯源

  對於都市人而言,對祠堂的理解也許有些陌生,而對一些上了年紀的市民而言,卻倍感親切,也許他們的童年或少年就是在祠堂裏長大的,給他們的人生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何謂祠堂呢?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也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建築寬大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記者第一次接觸陽新古堂是很多年前的事,那時,只覺得它很神秘,特別是它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寬大的官廳和不可褻瀆的祖先神龕,更是讓人神秘莫測。
  陽新最早的古祠堂到底建於哪個朝代呢?記者在採訪中,根據村民對家譜的查閱,目前,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大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築,如梁氏宗祠、伍氏宗祠等。如果考證其始建築歷史,可朔源到唐宋時期陽新太子鎮的李氏宗祠了,據說最早建于唐初年間。
  在古代封建社會裏,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同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這其中有宗祠和祖堂之分。據記載,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稱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才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陽新古祠堂知多少

  據陽新縣誌記載:縣內有百余座古祠堂,皆磚木結構,或三重、或五重,兩側常建偏廈,正門外多有八字牆,門由石框、石門墩、石門檻組成。門墩上有石鼓或石獅、石象。有燕尾垛、滾龍脊。第一重有戲臺,二三重正廳寬敞,8根大柱穿梁頂托,上有看樓或走馬樓,中間有二三個天井,後有供奉祖宗神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實際上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古祠堂已經不足100座,涉及到陽新的每個鄉鎮,但最主要分佈在陽新太子、龍港、洋港、陶港、楓林、浮屠、白沙、富池、王英等地。其中保存比較完好的有太子的李氏宗祠和徐氏祠堂、白沙的梁氏宗祠、浮屠的李氏祠堂、龍港的黃橋祠堂和肖氏宗祠、王英國和的伍氏宗祠、洋港的隙氏宗祠等,這些宗祠多則歷經500多年,少則也在100年以上,雖然這些祠堂經過修繕,但基本上保留其原來的面貌,他們歷經歲月的滄桑,猶如一位歲月老人在風雨之中,穿越著歷史的天空,向我們姍姍走來。
  縱觀陽新這片土地上的古祠堂,具有分佈廣、規模大、建築形式多樣、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等特徵。由於祠堂是祭祖的神聖場所,因此它往往是鄉村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陽新隨處可見的祠堂,不但巍峨壯觀,而且也注入地方傳統文化之精華,與當地的古民居相映而成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這在江南地區也為數不多。
  據瞭解,陽新古祠堂基本上均為姓氏祠堂(即族姓祠堂),姓氏祠堂,有宗祠祖堂之別。宗祠是一個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祖堂為一個家族的祠堂,即家祠,一般建築規模比宗祠小。無論是建造宗祠,還是建造祖堂,都是為了追祖恩德、促進宗族和睦與凝聚力,更好地傳承血脈、延續傳種接代。
  在封建時代,一個祠堂實際上代表一個小社會,祖堂是構成這個小社會的基本元素,故此,有人將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並論,這在封建時代舉足輕重,可見祠堂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古祠堂面臨重重危機

  走遍陽新,記者發現,陽新許多古祠堂具有文物保存價值,但也發現,這些古祠堂多數面臨重重危機。經過採訪,記者發現,首先是自然損壞,這些古祠堂大多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很多古祠堂均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有的完全坍塌,有的基本坍塌,有的面臨坍塌,呈現出一幅幅斷垣殘壁的淒涼景象。由於遭到自然的損壞,村民又無力維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祖先留下來的財富一天天消亡。
  記者在陶港賈清伍村看到一座建於明末清初氣勢宏大的古祠堂,孤零零聳立在一片田野之中,由於沒有得到維修,該祠堂已經開始破敗,文革期間,村民為了保護古祠堂上的木雕不被剷除,用泥巴糊在木雕上,但由於漏水,露出了精美的木雕圖案,慢慢出現腐爛,令人十分惋惜。
  其次是人為的損壞,一些文物販子瞄準了古祠堂的文物,他們採用卑劣的手段進行盜取,破壞了古祠堂的整體藝術。如排石玉畈村一座古祠堂,橫樑上有一對精美的木雕獅子,竟被人破壞性地盜走。也有一些村民將這些公共的祠堂作為牛欄等家禽圈養之地,又無人打掃,加速了古祠堂的腐蝕,有的當作工廠作坊,如在裏面進行米粉加工、醃制鹹菜等,加速了古建築的風化與損壞。
  更有甚者,一些逐漸富裕起來的鄉村缺乏文物保護意識,不是修舊補舊,而是將古祠堂拆除,重新以鋼筋水泥代之,令人痛心不已。記者在太子鎮一個村子裏,正趕上村民拆除一座古祠堂,記者試圖勸說,村民卻說,現在大家都富裕了,誰還稀罕這些老古董。在浮屠鎮明代後七子之一、著名文學家吳國倫故居,村民將原吳國倫故居原有的一塊明代石匾拆除下來後,做了鋪路的石板,換上水泥牆,讓人哭笑不得。
  像這些人為或自然的損壞,幾乎年年都有發生。記者不敢想像,要不了多少年,陽新這些古祠堂恐怕將大都消失在我們的視野裏,我們將拿什麼來向祖人交待啊?我們又何以證明,陽新是一個全國為數不多的文明古縣呢?

  陽新古祠堂亟待搶救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有不少投資商盯住了陽新古祠堂,他們不擇手段,將古祠堂整體買走,遷入他鄉,如浮屠鎮就有一座古祠堂被人整體遷入武漢,給後人留下永久的遺憾。據瞭解,這種情況還在發生。
  記者在採訪中也欣喜地發現,少數的古祠堂在族人的要求下,採取了保護措施,由村民出資,派專人對古祠堂進行看守,每年還對損壞與殘缺的部分進行修繕,如李氏宗祠、徐氏宗祠、梁氏宗祠、伍氏宗祠等,這些宗祠雖然歷經數百年,但它們仍然風采迷人,成為民間建築和藝術的瑰寶。
  近日,記者又從黃石市文化局文物科得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即將開始,將對鄉村地表文物進行一次拉網式普查,確定保護等級,這對陽新古祠堂包括一些古民居無疑將起到一個保護作用。文物科胡雅年科長說,此次鄉村地表文物普查在黃石還是首次,目前,正在籌備之中。
  對目前陽新古祠堂面臨損壞的危機,胡雅年說,他曾走訪了不少地方,陽新古祠堂包括古民居的現狀確實令人擔憂。他說,從發展的角度看,即使現在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祠堂,也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維護,在修繕時,主動與當地文物部門取得聯繫,最好按照文物修繕原則或者文物四有的手段進行修繕,注意不能隨便使用現代時尚瓷磚等,以免造成不協調,使其失去本身的價值。

  記者認為,陽新古祠堂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建築,是不可再生資源,建議各級領導和文物保護部門派古建築專家實地考察鑒定,掌握資料,然後登記造冊,制定保護等級,保護周圍環境,對有價值的應掛牌加以保護,公安部門要嚴厲打擊盜竊古祠堂文物行為。另外,多管道籌措資金,確保經費投入。由於陽新仍有很多村是貧困村,村集體資金薄弱,村民大多也較貧困,無力投入資金維修,建議由文保部門向市、縣級財政申請撥款;也可爭取社會人士援助。同時,對那些有很大文物價值的古祠堂,鄉村又沒有能力保護的,或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可以進行易地保護。政府鼓勵民間投資商或企業家,利用黃石得天獨厚的資源,將古祠堂整體搬遷到城區,由政府劃出專門的空地,建成古民居一條街,形成特色旅遊景點與文化區。

http://www.hsdcw.com/html/2008-5-9/115680.htm

 

 

**************************************************

**************************************************

森南多傑:

 

 

 

關於:『………… 對於都市人而言,對祠堂的理解也許有些陌生,而對一些上了年紀的市民而言,卻倍感親切,也許他們的童年或少年就是在祠堂裏長大的,給他們的人生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這句給他們的人生烙下了很深的印象。』。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1/03/20 21:01

 

 

 

http://cquestgarden.com/view.php?sec=10&id=1580&pt=TP&mode=public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1/03/20 20:57

 

 

祠堂文化室成村民精神家園

 

昨天下午,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玲率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檢查組,前往白雲區開展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專題檢查和調研。檢查組深入一線,詳細瞭解了文化室、農家書屋、綠色網園的建設、管理和使用情況,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設備發放、使用、管理情況,並向農村基層文化室贈送了一批電腦。王曉玲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加快彌補歷史欠賬,高標準地加強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盡快實現每個農村基層文化室配備農家書屋和綠色網園,已建好的圖書室要有針對性地提供符合農民群眾口味的“精神食糧”。 

  “彼此間關係更親密了” 

  白雲區鐘落潭鎮龍塘村裡,修葺一新的張氏大宗祠不僅是大夥開會議事的場所,還配備了農家書屋、綠色網園、電教室、書畫室、文娛活動室等一系列功能室。王曉玲詳細詢問了各功能室的管理運作情況,瞭解村民們上網所關注的熱點。祠堂裡的老人們高興地說,新祠堂和文化室讓大家變得願意聚集和交流,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和諧。王曉玲表示,希望特色鮮明的祠堂文化室成為凝聚村民、助力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家園”。

  毗鄰廣州北部大學園區的長腰嶺村是遠近聞名的“裘皮村”,經濟基礎比較好,近年來村裡投入近2000萬元,建設了村行政中心、文化體育公園、文化大樓等設施,村裡“農家書屋”的藏書達到14000冊,向包括外來人員在內的全村人開放。王曉玲提出要求,“農家書屋”要加強自我管理,把有限的圖書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區圖書館要統籌建立網絡,讓各個社區圖書室、農村“農家書屋”的圖書不斷的循環交換,得到更新,更好地滿足居民和村民的需求。隨後,王曉玲向鐘落潭鎮長腰嶺村、龍塘村、良田村、竹二村、金盤村贈送了一批電腦,希望白雲區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不能把文化當奢侈品” 

  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王曉玲對白雲區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提出具體要求。一是要加強白雲區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二是在現有基礎上,建好鐘落潭鎮文化中心;三是政策和資金上傾斜支持白雲區基層文化室、文化站、文化中心加快建設;四是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和文化廣場;爭取“十二五”期間在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取得大發展。

  “我們抓文化建設,不能就文化看文化,不能把文化當做富裕之後裝門面的‘奢侈品’。汪洋書記說過,以教開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我們說轉型,包括經濟轉型、社會轉型,也包括文化轉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目標,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是重要的支撐。”

  流動圖書館直銷精神食糧

  據瞭解,從2007年到2010年,白雲區財政先後投入263.2萬元,建設了188家“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從2008年到2010年,區財政投入110多萬元,建設共用工程區支中心和鎮街基層服務點。目前,白雲區已有16個文化站達到省一級以上的標準,占總數的85%以上。各街鎮共有文化廣場257個,實現居民平均每千戶擁有一個標準的文化廣場。白雲區圖書館還建立了一批“流動圖書館”,把精神食糧“直銷”到社區居民,農民的手中,被廣大群眾譽為“家門口的圖書館”、“不花錢的信息站”。近三年,區圖書館每年交換或流通到基層文化室的圖書、雜誌都超過3000冊,目前交流的圖書、雜誌達到20多萬冊。(楊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3/0/4/101630483.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630483&mdate=0316195329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1/03/20 17:15

 

 

 

 

信仰缺失致社會誠信滑坡

 

 

為一名中國人,如果對比一百年前的國將不國、對比六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的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社會生活的極度單調,能生活在今天這個國運當頭、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社會生活絢爛多彩的時代,無疑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然而,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正隨著時代進步而加深,在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以後,不少人發現社會精神層面開始異化。當我們採取正視現實的態度來審視周邊的社會時,就會發現整個中國社會因為群體信仰缺失而導致的誠信滑坡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從這一層面看,如果說物質上的中國已經崛起,那麼精神上的中國則正在滑入一個信仰缺失、價值觀混亂的迷失世界。

有說法認為在道德層面中國目前已經到了國將不國的地步。最近幾十年來,從打破傳統道德和社會關係實現武裝奪取政權,到不管白貓黑貓,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堅定信仰共產主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到如今成為大多數黨員群眾言不由衷卻不得不說的言語面具,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系列演變。而這一切均源於信仰的喪失或缺位,表現在社會層面,就是整個社會道德滑坡、假貨氾濫、投機欺詐,從政府到民間,弄虛作假而得不到應有懲罰者層出不窮,並導致目前日益盛行於社會的金錢崇拜。

這嚴重違背了祖宗教訓。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不僅是做人的根本原則,更是儒家倫理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中,誠信二字也一直被世人廣為傳頌。《論語》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實際上是從做人的角度把誠信提高到了個人道德信仰的地步。在這方面,孟子也說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裏的是誠信的意思。孟子認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可見,在中國古人,至少是中國古代的知識份子看來,誠信之於國家、社會和做人的重要作用,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是從人性的角度教育國民要講誠信,這也是古代有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體系。

其實信仰和世界觀,與所謂的精神家園源出一脈。是由人們對於外部的認知而形成的一種有效回饋。正如積極的信仰和世界觀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一樣,反過來,如果任由目前這種誠信喪失現象蔓延,也必將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甚至摧毀人們的信仰。

如今的中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上都已顯出極端的病態與狂亂,無論是哪個階層,哪個行業,到處充斥著爾虞我詐、陰謀欺詐,道德滑坡到了極點。因為法律喪失了其基本的公信力,人們面對問題的思維邏輯更接近于自由心證!人們只有眼前最直接最功利的一個個具體生活目標像無頭蒼蠅一樣盲目地奔波忙碌,已經失去了判斷善惡是非美醜的標準,沒有了追求正義、真理和光明的目標與動力,沒有了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最高準則,所以才有毒牛奶、假雞蛋、注水肉、假藥和商業欺詐、政治謊言等一系列的醜陋產生。

當經濟高速發展,國家 一兩 代人之內經歷其他國家可能十幾代人才經歷的變化,曾經統領一切的革命意識形態褪色,卻沒有更好的替代物來取代它留下的空缺,造成了許多人精神空虛、價值觀失落。社會有旺盛的精神需求,市場卻魚龍混雜,加上媒體蓬勃發展,更多人掌握話筒與話語權,在各種力量推波助瀾下,不講誠信才有廣闊的生長空間。很多時候,信仰來源於對宇宙本源的理解,是人們對於生命本身的尊重與探尋的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東西。任何精神層面上的東西都會以一種具體的形式來表現出來,而誠信缺失正是這種表現的形式之一。

看看近年的媒體熱點——毒奶、假藥、山寨學歷,神醫、虛假報導、統計局令人眩暈的數字遊戲,人們可能產生一種騙子當道,或者騙子容易當道的印象。從某種角度上說,這是大環境使然,對於歷史上或今天的弄虛作假大家或是習以為常,或是常無可奈何,習慣面對扭曲的事實與謊言的群眾也會面不改色地複製謊言。

可以預見的是,市場化的過程,將是眾聲更為喧嘩的過程,謊言將更加多元,這時候對基本事實的堅持,每一個個體對誠信的監督變得比過去更為重要。誠信是一切的基礎。若問如何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如何從精神上把中國從已經迷失的世界拯救出來,重塑社會大眾信仰才是根本之道。

 

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3-16/57508558.html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1/03/20 10:17

 

 

 

                      誰來為中國社會掃盲

 

 

看一組數字:

中國財政部在《教育財政投入比例及與中低收入國家的比較》一文中指出,國家的預定預算占GDP4%,但是,長期以來教育財政投入比例一直很低,且低於世界同類國家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平均水準,無法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2000 年開始,世界銀行以人均國民總收入 (簡稱人均GNI)代替GDP 把世界各國分成低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中高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四類。

以中國人均GNI 為例,中國的教育投資接近安哥拉、阿塞拜疆、喀麥隆、佛得角、剛果、吉布提、厄瓜多爾、埃及、格魯吉亞、圭亞那、印尼、哈薩克、萊索托、摩洛哥、尼加拉瓜、巴拉圭、菲律賓、薩摩亞群島、斯里蘭卡、斯威士蘭、烏克蘭、瓦努阿圖等22 個國家。

根據中廣新聞網報導,臺灣2011年的教育預算,超越防務經費,首度成為總預算支出最多的項目。臺灣教科文支出編列3573億新臺幣,占總支出20%,其次是社會福利的3469億,至於防務預算2872 億,占16%,排名第3

根據德國統計局的資料,德國2007年教育科研經費占GDP8.4%2008GDP8.6%

美國聯邦教育部公佈的資料,2012年度的教育預算是488億美元,比起2011年度多了4.3%

兩岸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臺灣走到今天,公民社會的成熟,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略的,第一是臺灣土地改革的成功,第二是臺灣教育的改進。兩岸的根本差距在於教育,和土地是否真正私有制。

德國的新聞記者經常問我,中國到底什麼時候能進入公民社會。我經常無法回答,於是,敷衍搪塞:中國還在為公民社會掃盲。

很少人知道晏陽初(18931990,英文名:Y. C. James Yen),現在的年輕人更不知道了。其實,晏陽初是改變毛澤東思想的思想者。毛的窮人群眾路線以農村包圍城市,都是從晏陽初那裏批發來的。毛澤東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了全國政權。

中國公民社會有希望

晏陽初海歸後立志不做官,不發財,將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回國後他首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期間採用聖經福音書編制刊行了《平民千字科》等教材。1922年晏陽初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當年3月他轉到湖南長沙組織平民教育討論會,並在長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畫》,他將長沙分為52個單位,發動400名小學教師以遊行、散發傳單等方式宣傳平民教育。不久他籌資組建了200所平民學校,先後招生2500餘人,在長沙實驗的全國識字運動,是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的第一次大規模實驗,取得了重大的影響,青年毛澤東就曾經作為義務教員,參與過晏陽初在長沙的平民教育運動。毛澤東正是受到晏陽初思想的影響才覺悟要以簡單、務實和經濟的方式真正地走群眾路線

民國初期的《平民千字科》教材為中國人掃盲的貢獻,是誰都無法磨滅的。毛澤東簡單易懂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全中國許多人都能滾瓜爛熟,倒背如流。

國家預算,教育投資,整體提高國民教育水準,是政府的事。公民掃盲是意見領袖的事。

晏陽初經過長期的考察和研究,發現中國農民的問題主要是貧、愚、弱、私。而對於這樣綜合性的問題,進行單項的改造是不能奏效的。所以,他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絕大多數人(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設公民社會。

哪位意見領袖效仿晏陽初,用簡單易懂的非法律漢語改寫《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若全中國人51%以上都讀過這新老三篇,中國出現公民社會,路不遙遠,至少有希望。



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3-17/57512279.html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1/03/20 00:33

 

 

 

祠堂文化,構建和諧上虞的鄉土遺產

 

   

 

 

王冠群

  不久前,王柏安先生在上虞日報上發表了題為《宗譜對現代和諧文化建設的作用》一文。文章頗有見識,很有深意,宗譜文化對構建我市文化強市戰略是有積極意義的。但覺得宗譜離不開祠堂,凡有宗譜,必有祠堂,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中國的宗族歷史文化。因此,個人以為有必要就祠堂文化作粗略的闡述,以求抛磚引玉。

  祠堂,這裏是太廟、宗祠、家廟、祖堂的泛稱。祠堂與宗譜一樣,最具代表宗族歷史文化。假如說,宗譜是平面的非物質的宗族歷史文化遺產,那麼祠堂是立體的物質的宗族歷史文化遺產。從大處講,祠堂乃是華夏各姓氏子孫緬懷祖先,尋根謁祖的聖殿;是傳承華夏鄉土文明和文化血脈的根基;是華夏民族和宗親鄰、凝聚宗親人心的精神支柱,它有利於宗族的團結,進而促進國家民族的大團結。

  祠堂的起源

  祠堂始創於何時?至少到目前為止,尚無從考證,但我們從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完全有理由相信,當華夏民族從原始遠祖步入人類文明之時,就有崇尚祖宗的圖騰和場所。在今天,我們仍能方便地找到各姓氏的圖騰,那場所應該是最初祠堂的雛形,雖然我們目前還無法考查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祠堂是在這樣的雛形上發展起來的。據《達溪王氏宗譜》中記載,晉太子創立王姓,支脈不斷繁衍,然後其中一支分別遷居廊坊、琅琊、江左、山陰、東林。上虞達溪王姓是澤元公帶領子孫自東林遷居來的,因此澤元公被稱為達溪的始祖。

  先祖們一路走來,每到一地定居後,必興建祠堂供奉祖先,傳承先賢的創業精神,開拓當地產業。如王氏祠堂首推太原晉祠,其各支脈祠堂多得難以數計。僅上虞達溪王姓祠堂,建築規模最大、名氣最響亮的是生畈王氏宗祠。至今,在外王氏遊子即使忘記了祖輩生活過的村莊,卻仍能記得自己是生畈祠堂的子孫。近幾年還有王氏宗親,專程來上虞達溪生畈尋找王氏的祠堂呢!規模小一點的王姓祠堂還有六座,此外,還有准祠堂十二棟,俗稱大廳,能部分替代祠堂功能。

  祠堂傳承了鄉土文明

  祠堂作為傳承鄉土文明的有效載體,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首先,祠堂頌揚了先祖開拓創業的精神。開山祖的牌位被立在最高處正中位子,他們的功勞在宗譜中有詳細記述,並成為族人子孫心中默默樹起的豐碑和學習的榜樣,族人常以功勞卓著的某某太公的後裔子孫而自豪。

  其二,在祠堂裏制訂族規、族約,規範族人道德行為。如忠君愛國、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禁賭、禁毒、禁嫖、禁盜等,其內容在目前看來大部分仍然具有教育意義,而又是在神聖的祖宗面前訂立的規矩,更能引導族人自覺遵守。自古就有頭上三尺有神靈之說,以這種方式所構成的自律機制,族人還會不自覺遵守嗎?

  其三,每年清明節的祭祖活動,從祠堂到祖墳的一套程式儀式,既是緬懷祖先,頌揚祖宗恩惠的民俗活動,又是族人和睦聚會,溝通宗親友情,增強族人凝聚力,開展互幫互助的時機。清明節時,對學業、功名長進者,按族規會得到的獎勵,自然在那些得獎者心中埋下了要反哺族人的種子。對年老貧困者會得到眷顧,尊長有序的文明禮儀會得到充分演示,人倫道德等鄉土文明在族人心靈深處會受到重新洗禮。

  其四,祠堂也是公益事業的議事之所,如修橋、鋪路、造涼亭之類的公益事業在祠堂裏議就後,族人會出錢出力,尤其是事業有成者更會慷慨解囊,以求心靈慰藉。

  其五,民國之初,新學興起,祠堂又成為學子的學校。新中國成立後,祠堂學校在農村仍然被延續下來,大批人才從祠堂裏被培養出來,祠堂其功不可滅。對於享受了祖宗恩惠的人來說,感恩之情是不能丟的。

  其六,祠堂也是一方傳統建築藝術的殿堂,物質文化的歷史遺產。祠堂大多建於明清兩代,承載著歷史的積澱,有不可替代的歷史人文價值。如據有關宗譜記載,上虞達溪是王陽明的祖籍地,王陽明來達溪祭祖是情理之中的事,祭祖之後,暢遊在達溪的山水間,寫下了大量詩篇,至今尚能在宗譜和其他文集中找到,上虞達溪祠堂已成為研究王陽明的必選之地。因此保護好現有祠堂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祠堂促進了民族團結

  保護修葺好祠堂須有新思路

  祠堂文化在中華民族大融合中發揮過催化作用。作家二月河先生在長篇歷史小說中有過這樣的描述,有位滿族大臣奏請康熙皇帝,對漢人要實施滿族文化統治,並對於漢人把滿人稱為夷人十分憤懣。康熙皇帝笑而作答,我們有漢人的文化嗎?沒有,有孔孟之道嗎?也沒有,我看還是按漢人的一套辦法好,要把太廟修起來,叫老百姓把祠堂建起來,把宗譜修修好。至於叫我們夷人也沒有什麼關係,大舜皇帝不就是東夷人嗎?唐明皇唐太宗不就是西夷人嗎?為什麼我北夷人就不能統治漢人呢! 

  在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滿人滅了漢人的國,而漢人滅了(同化)滿人的種” 。當然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是不能作為史實依據的,但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大清末代皇帝溥儀一口京腔,不會滿語,不懂滿文;另一方面,從清朝時期修的宗譜裏就有貝勒開玉碟館,修王家家譜,各地百姓奉旨修譜的記述。凡修好的宗譜,通常由房長保管,但其中一部須放在祠堂裏封存供奉。那時全國上下都要修譜,在祠堂裏舉辦圓譜活動,那是何等的氛圍,漢滿文化又是何等的融洽。

  無獨有偶,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一書中,也闡述中國漢民族是由許多少數民族融合而成,漢民族的家族制度和宗族文化,是最具親和力和包容性的。

  翻開人類發展史,那些曾在地球上輝煌過的古希臘、古羅馬等民族已不知去向,在美洲尚能見到規模巨大的建築遺址,卻再也找不到建築物的主人後裔在哪里?很不幸,那些曾經輝煌過的民族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相比之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不正是中華文化之偉力嗎!

  貴州省大方縣有一位青族老人,他對我說:我們青族的語言、文字、服飾、風俗習慣等早已與漢族無異,在歷史上,青族婦女從不纏足是與漢族的最大區別。” 他接著調侃地說,現在漢族女人也不再纏足了,是青族把漢族同化了。

  我們歡迎這樣的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正如歌詞中唱的那樣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們都有一個家,它的名字叫中華。” 可以肯定地說,祠堂作為家族制度、宗族文化的有形載體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保護修葺好祠堂須有新思路

  保護好祠堂須有新思路。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傳承歷史文化,為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服務。祠堂畢竟產生於過去的時代,具有時代的局限性甚至有糟粕,但只要我們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給祠堂注入新的活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份歷史文化遺產一定能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在這方面,有的地方做得很好,如溫州市龍灣區的三處王氏家廟,都被龍灣區政府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非常好的保護措施,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   

  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已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切合實際的工作,在全市文物普查中把祠堂列為重點物件,查閱相關資料,深入調查祠堂歷史,並向當地民眾宣傳保護好祠堂的意義。市文物管理所調查瞭解到章鎮鎮魏家祠堂保存比較完好,村委班子對修復祠堂也十分熱情時,文保專業人員與魏家莊村委一起研究,就如何保護性開發魏家祠堂,制訂了一套建設方案,組織動員村民實施。在村委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參與下,目前,魏家祠堂不僅作為歷史文物受到妥善保護,還安裝了健身器材,美化了周圍環境,成為村民休閒、遊樂、健身中心。村民對祠堂的開發性保護表示由衷的讚歎,已成為當地村民引以自豪的資本。最近,在文管所的關注和指導下,陳溪鄉夏家嶴村黨總支和村委已開始行動,決心把夏家祠堂打造成夏家嶴亮麗的名片。

  我市的祠堂保護工作,已跨出了堅實的步子。如今,市人民政府已重修謝氏東山景觀,不僅重修了謝安墓,謝氏家廟三公祠也已重建,屆時,全國中華謝氏聯誼會又將在上虞召開。還有不少有識之士也發起重修祠堂的倡議,如道墟的謝關水老人、企業家謝文秀等,瀝東潭頭村的李志四先生、李雨龍先生、企業家李甯銀等,瀝海聯邵村的企業家邵飛標、邵家龍、村書記邵偉堂等,他們修建祠堂的倡議得到群眾的廣泛回應。

  祠堂保護迫在眉睫。一方面,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不少祠堂已岌岌可危,如不及時搶救,那將永遠消失;另一方面,目前,人們對祠堂的認識還不足,對修建祠堂存在著等、靠、要的觀念。所以還須加強對保護祠堂的宣傳力度,應當把保護祠堂和弘揚孝德文化結合起來,使祠堂成為後人的德育教育基地;還有的人建議將祠堂的修建與當地的文化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使祠堂成為本地村民的活動中心,這是非常有益的建議。只要我們把這方面的傳統精神激發出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祠堂這一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必將對我們創建和諧上虞發揮重要的作用。

  策劃:王柏安  馬志堅

 

 

http://synews.zjol.com.cn/synews/system/2010/10/15/012760370_01.shtml

 

 


森南多傑@guest
Re: 那就讓我們先來談教育
2011/03/20 00:19

 

 


我縣大力建設祠堂文化的做法及啟示



 
 發表日期:20081023   出處:第3        【編輯錄入:永新縣人民政府】

 

 

  祠堂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外,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
  我縣眾多祠堂成為革命力量活動的陣地,有的祠堂還成為革命中心。位於縣城湘贛街的肖氏宗祠成為當時湘贛省委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管理不善,以前祠堂常用來舉行喪事祭奠活動。農閒時,一些農民更是三五成群彙聚在祠堂打牌賭博。近幾年來,我縣抓住新農村建設這一契機,當地宣傳、文化、科技等部門大力扶持和引導,各農村紛紛利用祠堂開辦夜校、舉辦展覽和舉行豐富多彩的演出活動,並美其名曰祠堂文化
  一、當前祠堂文化建設的做法
  近年來,我縣堅持彰顯地方特色、滿足群眾需求、營造和諧氛圍的原則,做到先進文化與精英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結合,使文化祠堂既有鮮明的時代感,又有樸素的地方特色;既能讓村民休閒娛樂,又能使村民接受愛國敬業的教育。
  1.以彰顯地方特色為先導,大力建設祠堂文化
  農村祠堂一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不僅是舊時祭祀祖先和聖賢的場所,也是處理族內事務、教化子孫後代的課堂,並且每個祠堂的建築風格也別具一格。因此,在祠堂文化建設中,我縣以辨證的思維,做到取精華、棄糟粕。一方面,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同時,對祠堂精心整修、包裝,突出其靚點。埠前鎮三門前村是北宋名相劉沆的故里,村中主要祠堂——後隆堂裏,懸掛著50餘幅由本土書畫家創作的關於劉沆傳說的書畫作品,辟有劉沆陳列室,還把村中歷年來考上大中院校的情況都列了出來;另一方面,依託老年協會的作用,成立糾紛調解工作組、禁賭工作組、計劃生育工作組、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等村事、民事管理組織,並積極開展活動,突出其亮點。目前,全縣已有100多座祠堂成為各村老年協會休閒娛樂的陣地、怡情養性的"樂園"。同時,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龍源口鎮南塘村祠堂現已成為盾牌舞排練基地,每天都有一群青年農民在該村民間老藝人的帶領下,排練民間特色藝術——盾牌舞。今後,我縣還將組織本土專家編寫有關當地祠堂文化的書籍。
  2.以滿足群眾需求為載體,大力建設祠堂文化
  看菜做飯,量體裁衣。我縣根據各種人群的不同需求去搞好祠堂文化建設。針對老年群體愛喝茶、看報、看戲,在祠堂裏設置報欄,在祠堂附近開闢門球場,成立農民劇團;有條件的還開設茶館。文竹鎮團結村在祠堂附近建立了一個面積近百平方米的門球場,定期開展門球賽,還在祠堂內辟出一間茶室,供人們喝茶聊天;石橋鎮樟梘村和白鷺村均成立了農民劇團,不定期進行演出。針對中年人群愛玩牌、看電視,可以建棋牌室、電視室。針對少年人群愛讀書、運動,可以建立書屋,購置各種球類,在祠堂附近建籃球場、乒乓球室。同時,發揮書畫愛好者的作用,成立書畫協會等組織,經常舉辦書畫比賽,在牆壁上張貼獲獎作品,並積極參加鄉、縣,甚至省市舉辦的各類比賽。文竹鎮團結村祠堂敦典堂裏設有書畫協會、詩歌協會,該村農民詩人肖逢堯曾獲文化部主辦的中華八禧杯詩歌徵文賽優秀作品獎。
  3.以營造和諧氛圍為目的,大力建設祠堂文化
  沒有生存環境保護的和諧,經濟發展再快,可能都等於零。與人為善、見賢思齊、尚榮知恥、包容寬容是和諧社會所主張的四種精神。在祠堂文化建設中,我縣注重營造這種和諧氛圍:大力宣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宣講社會主義榮辱觀;宣講井岡山精神和三灣改編精神,也學習儒家思想裏的精華。宣傳的方式多樣化,比如電影宣傳、小戲宣傳、書籍宣傳、錄影宣傳等。龍田鄉龍田村是一個具有800多年歷史、擁有上千戶居民的大村,由於村裏13座祠堂成為文化傳播的中心、道德審判的法庭,上百年來該村社會治安好,鄰里糾紛幾乎沒有,成為遠近聞名的孝順村文明村
  二、祠堂文化建設的幾點經驗和啟示
  1.祠堂文化建設要與縣裏重大建設有機結合。
  當前,我縣正大力進行新農村建設、兩區建設和四帶建設。作為農村的重要文化陣地,祠堂文化建設應該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要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正確導向作用,要將其打造成新農村裏的新風景。兩區建設是我市加快發展、後發趕超的關鍵舉措,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抉擇。祠堂文化建設要緊跟這一形勢,在強化效益理念、凝聚創業合力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今年,我縣致力打造百里黨建、產業發展、村容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示範帶,這項工程與十七大精神高度吻合,將給廣大農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祠堂文化建設中,要不遺餘力地宣傳這些重大建設,使群眾密切配合,以主人翁姿態投入到各項建設中。
  2.祠堂文化建設要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
  一個地方的特色文化是該地方寶貴的資源。我擁有豐富厚重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我縣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永新小鼓、盾牌舞、贛西採茶等優秀傳統文化曾紅極一時,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漸漸淡出了世人的視野,成為遺落深山谷底的幽蘭。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縣宣傳、文化部門在祠堂文化建設中不忘保護這些民間藝術奇葩,邀請專家收集整理,並向年輕一代言傳身教。現已成功申報永新盾牌舞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新小鼓、和子四珍、斗笠製作、三角班等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0年還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特色民間藝術(書法)之鄉稱號。
  3.祠堂文化建設要與發揮人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
  搞祠堂文化建設一定要有物質條件,沒有物質條件,文化建設就是空談。物質不會從天而降,這就需要我們在資金的籌集、物質的分配上發揮人的主導作用。要多方爭取中央、省市對地方的經費支援,比如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可以得到財力、物力的贊助;更要廣泛發動群眾踴躍捐款捐物捐力。要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切不可盲動、亂動,甚至出現花大錢辦小事、花大力辦不成事的可笑現象。要將每一分錢、每一份物、每一份力都用在刀刃上。同時,要巧妙地將祠堂作為教育後代的基地。既教育其為人處世,也要教育其愛家愛國;既教育其學好科學技術,也要教育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祠堂文化建設與發揮人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               (董海濤)

 

http://www.yongxin.gov.cn/ReadNews.asp?NewsID=2815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