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0/01/21 20:17:01瀏覽73|回應7|推薦0

 

 

 

 

 

 

 

 

 

 

 

 

 

 

建立新能源經濟

 

 

竇觀一
蔣高明

2009611

若富有國家引進碳關稅制度,中國將如何應對?竇觀一和蔣高明認為儘管像這樣的關稅制度並不公平,但中國政府在農村推展的行動將為綠色再生播下種子。

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的初始階段,也走過了污染環境、高二氧化碳排放歷程,且已經排放了兩三百年,而中國的現代化不到50年。

相關文章

碳減排不能忽視農村貢獻
2008年11月12

生態產業化:農村建設的新思路
2008年3月31

中國:邁向可再生能源的明天
2007年11月7

中國再生能源的創新
2007年6月22

G20峰會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稱,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實施溫室氣體強制減排措施,那麼美國將開放徵收碳關稅(Carbon Tariff)。所謂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徵收二氧化碳特別排放關稅。如果歐、美、日等國家聯合對中國徵收碳關稅的話,中國製造將喪失原來的低成本優勢,上述國家將以碳關稅的形式,將中國的財富堂而皇之地納入自己的國庫。這表面上是為了全球競爭的公平,實則扼住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咽喉。什麼時候徵稅、征多少,一切都在歐美國會的掌握之中,中國可以壓低成本向全球銷售產品,而他們有權決定中國該有多少財富。

實際上,上述做法是不公平的。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的初始階段,也走過了污染環境、高二氧化碳排放歷程,且已經排放了兩三百年,而中國的現代化不到50年。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就是一個黑暗的掠奪加屠殺過程,先是本土的羊吃人運動,後到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掠奪,最後發展到販賣黑奴,華工,發動鴉片戰爭,再到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這些歷史清楚地記載著,西方國家的發達是建立在對落後國家掠奪基礎上的。發達國家要求中國一步到位地與歐美實行同步的環境政策,是強人所難的。

中國當然不會支持碳關稅與碳貨幣,這對於任何工業化進程中的生產大國都是無法接受的現實。因此,一旦美國徵收碳關稅,將引發一場災難,引發一場貿易大戰。中國在要求國際金融秩序改革的同時,必須看護好自己的後院,除建立內需市場以擺脫對畸形的外向型經濟的依賴之外,發展本國的新能源體系是當務之急。面臨發達國家的共同壓力,中國要打破歐美之間的默契,出路有兩條:要麼全面理順國內資源價格,促使國內企業儘快開發出節能環保的生產工藝;要麼促使國外廉價資源流入中國,對中國優勢企業形成隱性補貼。

過去30多年來,經濟特區對中國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示範作用。但是迄今為止,經濟特區基本上屬於工業化時代的高碳經濟區,中國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的低碳經濟區。建立碳貨幣交易特區,破解碳貨幣勒索,已迫在眉睫。下面我們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來看看中國應對碳貿易勒索的可能前景。

2007
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突破了1000兆瓦,居世界第一,但因原材料、銷路等都嚴重依靠進口,光伏發電市場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整個光伏電池產業損失慘重。再看看另外一組資料,中國農村農用車和拖拉機的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摩托車保有量4000萬輛,遠高於城市。然而,那些被交警部門稱為五小車輛的農用車是高污染的。大力發展太陽能電站,實現由光伏製造大國向應用大國的戰略轉型,大幅度將環保和安全性能很差的農用車替換成適合城鄉使用的生態型汽車,才是化解碳貨幣勒索的最有利武器。

2009
年,中國政府已安排50億元人民幣,對農民報廢的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購買1.3升 以下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然而,只有當汽車不再是農民的奢侈品而是生產生活必需品的時候,才是汽車下鄉的真正開始。隨著輕型電動車的迅猛發展,目前中國輕型電動車的保有量已突破5000萬輛,僅僅10年就發展成了規模巨大的產業。在此基礎上,可以發展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那種最高車速50公里,整車重量小於500公斤,每百公里耗電10度,電費5元,直接經濟成本小於2萬元,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動汽車

目前中國與汽車相關產業的就業人數,已占就業總人數的17%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電動汽車,是擴大內需和就業,引領中國率先沖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選擇。中國科技部正爭取經過45年的時間,將汽車產量中的10%(100萬輛)轉變為新能源汽車。若是推出以新能源汽車替換農用車的優惠措施,將能極大地增加汽車銷量,拉動國內車市。其實,僅將報廢的1000萬輛農用車換購成生態型、城鄉兼用、能夠幹農活的電動汽車,就可以新增2000萬人就業,拉動消費2000億元。

然而,目前中國電動汽車一直讓煤電牽著鼻子走,大規模地採用電動汽車立即面臨發電問題。如果用煤炭發電,根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報告,溫室氣體排放將比使用燃油增加至少一倍。因此,用煤電的新能源汽車,是比高碳的燃油汽車高一倍的高高碳汽車。當前,財政部計畫到2010年將投入200多億元生產的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竟然是高高碳煤電汽車!太陽能和風能沒有污染,風電場在夜間可以產生大量的富餘電,兩者非常適合為電動汽車充電。用太陽能或風能並網電力取代火電站是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應用和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以智能超導電網、節能汽車、風能、沙漠太陽能等為核心的7870億美元巨額經濟刺激計畫,把發展新能源經濟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產業;中國的重中之重是解決三農問題,用農村需求代替美國的個人消費需求。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首要任務,是將環保和安全性能很差的農用車替換成適合農村使用的綠色能源車。中國有良好的輕型電動車產業基礎,這個基礎絕對是世界第一的。然而,中國許多城市由於擁擠,連電動自行車都要禁行,雖說城裏人2萬元的電動汽車買得起,但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擁有充電的車庫,樓房充電又不方便。因此,低端電動汽車的大市場是在農村而不是在城市。

中國政府積極推廣汽車下鄉。如果推出城鄉兼用光電汽車替換農用車的優惠措施,將會給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不僅市場規模會劇增,而且將使汽車產業發展途徑、產品結構、產銷網路、產業資本構成發生重大變化,極大地增加汽車的銷量,拉動國內汽車市場,有效擺脫碳貨幣勒索。


作者:竇觀一,九三學社南通市委宣傳部部長。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生態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3077-Towards-a-new-energy-economy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森南多傑@guest
Re: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2/03/13 00:09

 

 

垃圾分類處理亟須強制實行 

 

 

如果地方政府非要現在就燒垃圾,一定要先實行垃圾分類處理,多向日本學習,既能減少污染,又能提高燃燒效率,讓焚燒場即使建在市中心也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居民按塑膠、紙、玻璃、金屬、廚餘垃圾等分類扔,政府進行分類宣傳和建立分類處理的軟硬體系統,人人參與改善生活環境,讓垃圾這種放錯地方的資源處理無害化、效益最大化。不要只作無謂的批評,每個人都馬上從自己家、自己身邊行動起來,現在就開始分類,你會發現這不僅對環境有好處,還減少了扔可回收垃圾的次數,而且自家垃圾也不再所有都混在一起噁心髒亂,廚餘垃圾每天用小袋扔即可。如果水槽下裝了食物垃圾處理器,連廚餘垃圾都幾乎全粉碎沖到下水道了。你需要做的只是分類分袋裝,開始扔之前還要想一想,後來就習慣成自然了,我已經分類扔了十多年了,很簡單。大家馬上就行動吧,這絕對環保有意義!

 

 

Garbage sorting must be strongly implemented

 

If local governments want to incinerate garbage now, they must first put garbage sorting into effect, learn more from Japan, allowing them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incineration, and ensuring that even those incinerators in city centres do no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Residents sort their garbage into plastic, paper, glass, metal, and kitchen waste when they dispose of it;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sorting and has established a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 to manage it. Everyone takes part in improving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this this form of garbage disposal area harmless, and maximizes its effectivene
ss.

 

Don't just make pointless criticism- everyone should act now, in their own homes; begin to sort garbage now, and you will discover that the benefits it bring are not limited to the environment; it also reduces the number of times his garbage can be recycled after disposal, and that your own home's garbage is not mixed in a disgusting mess- just use a small bag to dispose of kitchen waste every day.

 

If a garbage disposal unit is placed under a pipe, even kitchen waste will be broken down and washed into the pipe. You only need bags for sorting waste, and to think before throwing your garbage away. Later, this will become second nature. We've already been sorting our garbag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it's very easy.

Everyone get started- this definitely helps 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ranslator: Ruaridhi Bannatyne)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739-Chinese-waste-the-burning-issue

 

 


森南多傑@guest
Re: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2/01/29 23:15

 

 

 

中國垃圾焚燒大躍進

 

于達維


 

2012126

 

中國垃圾焚燒項目正大幹快上,但如何控制污染、緩減焚燒與周邊居民生活的衝突,中國還未做好準備。于達維報導。

 

 

目前各級政府正面臨兩方面的夾擊:一邊是城市周邊堆積如山的垃圾,另一邊是居民對於垃圾焚燒的反對聲。

相關文章

 

中國城市“鄰避運動”漸起


2011

128

 

環境公眾參與的困境(1

2011719

 

走出垃圾焚燒廠選址的困局


2009

1222

 

 

2008年起至今,在中國爭議不斷的垃圾焚燒,正在演變成一場投資盛宴。

中國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的後三年加上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共八年時間,是中國垃圾焚燒產業的黃金時期——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垃圾發電展望論壇上這樣表示。

千億元蛋糕

目前,中國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3.6億噸,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5—1.6億噸,約占世界總量的1/3,並且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

增勢日益兇猛的垃圾如何處理,是擺在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面前的難題。

在垃圾處理方式上,中國向來以填埋、焚燒和堆肥為主。填埋是目前主要方式,占比近一半;焚燒占比12%左右;堆肥不到10%;仍有30%的生活垃圾未能處理。

張益說,雖然填埋是主要方式,但處理比較初級,而且有占地多、臭氣不易控制、穩定週期長、存在污染風險等問題。與之相比,焚燒方式占地小,穩定化速度快,減量效果好,臭氣容易控制。對於人口密度大、土地緊缺的大城市來說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技術諮詢中心總工程師施陽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前,中國垃圾處理的主要問題仍是無害化處理能力不足。十二五期間,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仍是首要任務。

施陽稱,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新增處理能力約40萬噸/日,新增投資約1400億元。 中國在垃圾處理上的總投資將高達2600億元。

業內人士透露,2600億元大蛋糕中,超千億元將切給垃圾焚燒發電。

目前,各地垃圾焚燒專案紛紛上馬,但均低調推進。山東省、浙江省各自規劃了20座;福建省規劃了17座;江蘇省、廣東省分別規劃了14座和13座。

按照相關規劃,到十二五末,中國的垃圾焚燒廠總數將超過300座,日處理能力將達到30萬噸,占垃圾處理總量的30%

顯然,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迎來垃圾焚燒專案的大躍進

 

推進中的難題



中國選擇的這條路,註定不會平坦。目前各級政府正面臨兩方面的夾擊:一邊是城市周邊堆積如山的垃圾,另一邊是居民對於垃圾焚燒的反對聲。

據張益統計,從20076月份北京由於居民反對而叫停六裡屯垃圾焚燒廠建設,到20111月份,全國至少發生了10次因為垃圾焚燒選址引發的群體事件,其中北京市3次,江蘇省3次,廣東省3次,上海市1次。

都是經濟最發達,居民環保意識最強的地區,也是房地產升幅最高的地區。張益說。

張益認為,中國因垃圾焚燒專案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一是原有垃圾焚燒廠標準偏低,管理力度不夠,造成煙氣超標、臭氣擾民的現象;二是土地價格、房產價格持續推高,加重了居民對於環境品質的要求;三為二噁英的污染引起居民的恐慌。他認為,二噁英污染目前有可能被人為放大了;第四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相關地方政府過去定位不當,招投標過程不規範,使得垃圾焚燒企業的運行管理上不夠規範。

難以制定的標準



談到中國垃圾焚燒污染現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王琪指出,中國垃圾焚燒發展非常快,但起點低。由於垃圾焚燒的物料差異很大,幾乎是來什麼燒什麼,對於污染控制非常困難。

雖然各地的垃圾焚燒專案正在大幹快上,但是垃圾焚燒專案如何管理、如何避免各種污染,卻還沒有一個明確標準。由環保部牽頭修訂、原定在2011年內出臺的《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已經失約。

本來2011年應該頒佈的,但又有了新變化。王琪說。這一標準的制定非常困難,要考慮環境影響,又要考慮技術限制,還要考慮公眾影響和社會穩定,壓力可想而知

中國現行的標準,是上世紀90年代末制定、2002年實施的。王琪指出,當時這個標準在國內沒有適當的參考物件。即便定了標準,比如二噁英的排放標準,其實也無法控制。

王琪認為,現在看,原有標準部分限制不合理、使用範圍物件不清,而且過分強調尾端控制,即對排放量的控制,不適應垃圾焚燒的工藝特性和污染特性。

對於引起廣泛爭議的選址問題,新的標準(徵求意見稿)並未有太大改觀。

同濟大學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國家實驗室的趙由才教授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對於垃圾焚燒專案與居民區最小邊界的規定,新的標準仍然是300米。這是參照20089月份環保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質發電專案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確定的。趙由才認為,這個距離應該在3公里。他說,其實300米範圍內污染並不大,反而是1公里以外污染最大,超過1公里以後衰減比較快。

學者普遍認為,新標準徵求意見稿中極大的缺陷,是仍然未將公眾參與和認可作為垃圾焚燒項目落地的前提。垃圾焚燒項目與周邊居民的和諧,在中國就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與利益相捆綁

 

 


儘管已建專案污染問題初露端倪,因選址產生的群體事件一再上演,但從十一五後三年(2008—2010年)起,中國垃圾焚燒廠卻開始大幹快上。

垃圾焚燒大躍進在中國的上演,其實還有經濟利益上的原因,即和發電利益相捆綁。中國的垃圾焚燒專案,絕大多數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特點是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低,且收益穩定豐厚。其收入來源,不僅包括垃圾處理補貼和售電收入,還包括稅收優惠、供熱收入、售渣收入等。

據業內估算,垃圾焚燒廠專案投資回收期為8—12年。目前中國垃圾焚燒專案主要採用BOT建設-經營-轉讓)和BOO建設-擁有-運營)兩種模式。兩模式對投資方的特許經營期一般均為25—30年。這相當於投資方最多可以淨賺22年。

以北京市朝陽區高安屯垃圾焚燒廠為例,其處理垃圾量為1600/日,全年53萬噸,年發電兩億度,上網電量1.6億度,售電收入為1.04億元,折合每噸垃圾發電收入195元。經濟效益不僅比衛生填埋和堆肥高,和許多其他行業相比利潤也非常豐厚。

知情人士透露,過去有些垃圾焚燒廠為了提高發電量,故意在垃圾中摻煤,以賺取高額電價補貼。

財新《新世紀》記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近期各地不少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為規避公眾對垃圾焚燒的敏感,將項目改稱某某某生物質發電項目

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中國垃圾焚燒的出路,應當是嚴格的標準和透明的管理,以及合適的補償,這樣才能讓附近居民與這些設施和諧共處。

于達維,財新《新世紀》記者


原文刊於 201219日財新《新世紀》



圖片資訊:2009年廣東番禺群眾抗議垃圾焚燒廠建設 原圖刊於China Environmental Law @lemoned


 

 

 

標識: 污染 管治 能源 商業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739-Chinese-waste-the-burning-issue

 

 


森南多傑@guest
Re: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1/04/02 22:05

 

 

 

 

“核能仍是綠色選擇”

 

20110402 06:31 AM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 助理編輯 •博伊•萊

 

奧利維亞•博伊德(以下簡稱博):日本福島危機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於核能利弊的爭論。請問這種爭論有用嗎?

馬克•萊納斯(以下簡稱萊):奇怪的是,無論是支持核能,還是反對核能,爭論的雙方都把氣候變化否定論者置之腦後。因為,雙方都認為,全球變暖是個不爭的事實,是一個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而這對整個這場爭論而言,或許是一個好的方面。

就核本身的是是非非而言,或許展開一場公開討論,尤其是關於其安全性方面的爭論也是件好事,因為這正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核爆炸、切爾諾貝利事件重演、放射污染、罹患癌症的風險等等,這類問題都是公眾最為關注的“核”心問題。所以,在我看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福島所發生的一切都恰恰證明了公眾對於放射性的擔憂中有多少是屬於杞人憂天。

博:可是,以前對於核事故的反應似乎並不是這樣。

萊:哦,也不能這麼說。就拿三裏島事件來說吧,在這場爭論中人們會常常提到那次事故,但是基本上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三裏島事故中沒有人受傷,更不用說有人因此而喪命了。所以,儘管當時的情況非常令人恐懼,但是實際上那只不過是一場並不嚴重的工業事故而已,特別是與其他任何一種大型能源來源所存在的危險相比時。

再有,切爾諾貝利事件當然代表著在現實世界裏核事故最糟糕的情況。還有就是,科學家們共同對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影響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結果發現,其影響要遠遠小於人們最初的擔憂。實際上,我認為,最科學的結論就是,與放射性本身危害相比,人們對於放射性的恐懼所造成的傷害更大。

博:最近幾周,放射物已經在中國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比如說,人們開始大量囤積食鹽。同時,政府也宣佈,在核安全條例審核通過前,暫停審批新的核電專案。您對此有何看法?

萊:當然,中國的核電計畫對於未來十年全球變暖的問題而言是一個絕佳的利好消息。雖然在其他國家情況並不儘然,但是每一座核電站都有可能直接取代一座燃煤電站。因此,減排的規模是巨大的。而且,在未來幾十年裏,二氧化碳的減排量將達數十億噸。

中國政府的反應,可以肯定地說,是針對公眾的恐慌所作出的一種反應。儘管公眾對於福島事故的反應有些過激,但是我們以及中國政府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必須順應民情,而不要從我們想當然的角度出發。因為這樣的話,就很有可能阻礙或者抑制核電項目的發展。我當然不希望如此。

博:即便是把中國所有的核電建設計畫都考慮進來,到2020年,這些項目也僅占能源供應的4%6%。這真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萊:我認為影響非常大。單從其在整個問題中所占的份額而言,它的影響力就很大。因為中國氣候變化中最大的能源因素或許就是煤炭。

同時,由於累計排放才是影響氣候的關鍵,因此這就更加具有顯著意義。比如說,當你推測我們將溫升控制在 二攝氏度 以內(《哥本哈根協議》中確認的氣候變化目標)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的時候,你必須考慮到2050年的排放是多少。到那個時候,核電將會在中國佔有相當大的份額。而那時,全世界的電氣化程度也將會大幅增長。不僅如此,交通及供暖需求也將顯著增長,當然,以上是對於工業經濟而言。所以,能源的使用和輸配中,電力所占的份額將會增長。但願通過低碳可再生途徑以及核能方式生產的電力所占的份額也同時能夠增長。

 

博:公眾對於核能的恐懼,您似乎不屑一顧。但是,當看到東京的自來水以及一些地區的食物供應等受到核污染這樣的新聞時,人們感到擔憂難道不合理嗎?

萊:關於輻射的報導之所以會引起人們的擔憂是因為人們沒有辦法對其風險進行正確的評估。眾所周知,從統計學角度而言,輻射所帶來的風險並不顯著。而與之相比,空氣污染所帶來的風險則要大得多。然而,媒體之所以會對輻射的升高大做文章是因為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極為精確的測量。出於謹慎方面的考慮,對於公眾所能接受的輻射物質含量,如自來水中的放射性碘元素等,其設定的安全水準要遠遠低於能夠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的水準。但是,實際上,少量輻射物質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會對人產生危害。

在一場奪去1萬或者1.5萬人生命的自然災害面前,我真的認為我們所討論的問題無足輕重。海嘯不僅淹沒了良田和城鎮,還卷走了大量的有毒物質、汽車電池以及油罐等,天知道還有什麼。我認為,與福島小小的核洩漏相比,這是一個更加嚴峻的污染問題。

博:那麼,人們為什麼如此關注核問題?

萊:這是一個長達五十多年的文化問題。所有有關核的問題都會引起公眾的激動和不安,並且公眾的反應非常地矛盾。人們一方面在接受醫學檢查時樂於接受大劑量的照射,而另一方面卻對核電站放出的微小劑量的核輻射極為恐懼。我認為,人們對於自然環境中以及我們自己身體內普遍存在的本底輻射還不夠瞭解。

另外,人們在進行討論時無法獲得任何背景知識,僅僅知道:輻射很危險;可以引起癌症;在一些照片中看到受到輻射的人頭髮脫落;人們腦海中還會閃現出原子彈爆炸的景象等等,就是這些。我們知道,一般來說,人們在面對風險時都無法理性地作出判斷。你可以從各種生活行為模式中得出這一結論,在核能這個問題上尤其如此。

博:不管怎樣,我們可以從福島核事件中吸取哪些教訓,比如說政策規劃方面?我們是否應該停止在地震帶建設核電站?

萊:在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建設任何基礎設施都應該慎重。對於高層建築、以及有可能導致決堤、內陸海嘯和其他風險的水利大壩也應謹慎。核電站當然也包括在內。

但是,記住,造成這次破壞的是海嘯。電站在地震時自動及時關閉了,就這點而言,要比當初的設計完善很多。我認為,當我們以1960年代的技術為基礎來判斷更加新型的設計時應非常謹慎。對待飛機同樣如此。我們不應該因為1970年發生的一次空難事故而對乘坐新型夢幻客機心存疑慮。

博:在您的《六度變化》一書中,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世界被失控的氣候所改變的景象。那麼,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核電站會怎樣?它所帶來的風險會升高嗎?

萊:我並不這麼認為。我是說,因為風暴潮高度的增加,而出於緊急製冷的需要——就像福島核電站那樣,核設施又大多建於海岸附近, 所以發生危險的可能性會增加。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是反對核電發展的一個有力的理由。

對於工程設計而言,這是一個挑戰。任何人只要研究一下福島核事故就不難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問題就在於地震和海嘯同時摧毀了後備供電系統,以及後備供電系統的後備供電系統。所以,我們需要對後備供電系統進行設計,使各系統間相互獨立。當然,從這次事故中我們可以吸取一些設計方面的教訓。但是,我認為,無論從哪方面而言,這都不會對廣泛發展核電的需求造成影響。

 

 

博:海平面升高會造成什麼影響?

萊:如果你所說的是使用壽命最多只有40年、50年、60年的核電站的話,我認為海平面的升高並不會造成重大威脅。到2060年左右,海平面的升高至多不超過 一米 。並且,由海平面升高所導致的洪水增多的情況也是可以控制的。

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關於核反應爐下面的土地永久性地受到污染,並且需要與海水進行隔離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這些核電站在退役後可以進行妥善處理,將放射性物質從電廠撤走後,遺留的污染物的水準低的幾乎無法測量。

這不過是反核人士的標準說辭罷了。但是,對於一個關注全球變暖的作者而言,這一說辭並不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博: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你把包括鈾礦的開採和電廠的建設在內的整個環節都考慮進去的話,核能是否依然是一種低碳能源。

萊:與太陽能光伏發電相比,核能更加低碳。它的低碳性與風力發電相似。人們針對這一問題曾做過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IPCCC所做的研究。你所說的那一點同樣不過是一個坊間傳聞而已。當然,核能的低碳也僅僅是基於其所使用的技術以及其能源來源而言。

每一架風力渦輪機都是由鋼材製成的,並且還需要安置在混凝土平臺上。製造太陽能板同樣需要大量的能源。雖然實際上第四代核能的建設可以利用很多現有的東西,但是核反應爐的建設仍然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和鋼材,並且還需要一些挖掘工作。然而,核裂變反應作為一種能源來源而言非常高效。其發電能力是燃煤的百萬倍。顯然,核能極為低碳。在未來的數十年裏,核電的碳排放很有可能為零。

博:您目前大力支持核能,但是,之前並不是這樣。是什麼讓您改變了看法?同時,您認為在這場爭論中您能夠取得勝利嗎?

萊:我不想成為一名對任何低碳技術都據理力爭的環保人士。那樣的做法,在我看來是一種毫無理性、並且有可能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舉動。不斷加劇的全球變暖趨勢將會帶來多麼可怕的影響。以這一題材撰寫一部著作讓我意識到,相對而言,核能是非常安全的。而且它並沒有讓我感到不安。近期我所做的一些工作也說明,與環保人士們所支持的其他一些能源相比,從土地及水源的使用,以及其他一些最終會對生物圈產生影響的方面而言,核能都要更加環保。

歸根結底,這就需要將我的觀點和意識形態與科學實證統一起來,並且我也意識到了這點。如果我希望像對待氣候變化那樣,以相同的標準對待核問題的話,我就必須改變我的立場。那些投身於環保運動的人卻並沒有這樣。在我看來,他們跟氣候變化懷疑論者一樣,都是反科學的,只不過是身處一個不同的領域而已。他們的觀點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援,所以他們需要改變他們的觀點。

注:本文原載“中外對話”網站。中外對話 http://www.chinadialogue.cn是一個致力於環境問題的中英雙語網站,總部位於倫敦,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本文不代表FT中文網觀點。)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880?page=3

 

 


森南多傑@guest
Re: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1/03/26 08:58

 

發展電動車 國網攜手中海油 油電結盟 計畫今年新建173座充換電站  

 

 

2011/03/26 | ■記者陳曼儂/綜合報導

大陸最大電力企業國家電網計畫今年新建173座電動車充換電站和 9211個充電樁,是去年的2.3倍,國家電網因此宣布將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攜手,加強在電動汽車產業的合作。

由於石油成本逐漸昂貴,加上節能減排的世界潮流,大陸石油三巨頭也都看好電動車市場,在今年春節前,中石化就與北京市政府合作建設純電動汽車能源供給網路,中石油與中海油隨後也加入建置行列。

中石油已與首科合資

中石油發揮「天然氣老大」優勢,已與北京首科集團合資成立新能源公司,打算將現有面積較大的加油、加氣站,改建成加油充電綜合服務站。

中海油則在國家電網支持下,在加電站領域領先一大步,《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兩大央企掌門人、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以及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21日已就汽車電池、電動汽車充換電網路建設合作進行磋商。

劉振亞表示,電動汽車、大容量蓄能電池等產業發展迅速,下一步雙方應建立長效機制,切實推進全方面的合作。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現在已難允許電網企業像中石油、中石化過去蓋一堆加油站,油企也面臨電動車時代將至的挑戰,所以國家電網和中海油的合作僅是一個開端,未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都有可能攜手。

南方電網一位高層也表示,南方電網將來一定會與油企合作,但時間和方式仍在探討。

充電、換電池模式並進

到底是要「充電」還是「換電池」,也是目前電動車產業遇到的叉路;去年國家電網還是打算要作「加電站」大王,但今年1月調整為「換電為主、插充為輔」,以及「集中充電、統一配送」的基本商業模式。

起步較早的南方電網,目前以充電模式為主,已在深圳、廣州、南寧、昆明等地建設充電站10座,充電樁350個;南方電網主管表示,三大油企有數萬個加油站,只要在現有加油站加裝一套充電裝置即可為電動汽車服務,成本更低。

深圳供電局副局長江克宜表示,現在無論是充、換電,技術都還沒成熟,但也各有優勢,預計未來可能會是換電和充電兩種方式並行。

為因應汽車從「汽油車」走向「電力車」,台灣兩大石油公司也都研擬投入電動車的動力電池市場。台塑集團成立「台塑長園能源科技」生產鐵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中油也與台電合作,今年先設立10處充電示範據點,3年內將擴增到60處。

http://www.want-daily.com/News/Content.aspx?id=0&yyyymmdd=20110326&k=17915aed7bb9a81196139f84ceafb832&h=c6f057b86584942e415435ffb1fa93d4&nid=K@20110326@N0032.001

 

 

 


森南多傑@guest
Re: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1/03/25 22:41

 

 

 

中國十二五規劃:美國何去何從?

 

艾林琳


 

2011316

 

北京最新推出的綠色能源規劃將對美國產生怎樣的影響?艾林琳就此事採訪了專家和業內精英,邀請他們就中國十二五規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美國的決策者們正密切關注中國的動向。我希望美國能與中國的雄心壯志抗衡甚至超越。

 

相關文章

 

十二五”規劃如何體現綠色發展


2011年3月8

 

歐洲面臨中國的挑戰


2011年3月7

 

潘家華談“十二五”能源目標不可激進


2011年3月2

 

中國“十二五”節能減碳應堅持高目標


2011年3月3

 

上周,中國政府完成了對下一階段減排目標的設定,並表示將增加在環境服務上的投入。另一邊,美國政客提出一項法案,要求剝奪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管控溫室氣體的權利。看來,全球兩個最大碳排放國在綠色投入方面正駛向兩極。中國十二五規劃會給美國環境政策的制定帶來哪些啟示?又將造就哪些機會呢?這裏,一組美國專家對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十二五規劃中的綠色投資對美國有何影響

傑克施密特,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國際氣候政策主任。

中國十二五規劃包含了幾個關鍵的氣候變化和環境的目標,包括對碳強度和兩種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同時還指正了非可持續發展對國家的危害。中國國家發改委(最高經濟規劃機構)已就氣候變化立法工作公開徵求意見,相信會對這一轉型提供指導性的意義。

當然了,跟中國的其他事情一樣,細節決定成敗。有關新的市場機制和戰略產業的提法我們已經聽聞太多。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政策上的承諾轉化為具體的能源計畫並加以行之有效的管理。

中國正邁入清潔能源經濟的時代,未來二十年這裏將開拓13萬億美元的市場。新興行業不斷湧現,新的就業機會隨之誕生,不可持續發展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本土空氣污染得到緩解,中國正從綠色經濟增長方式中受益無窮。遺憾的是,美國國會的個別人士在正確看待就業機會方面目光短淺。他們不惜削減資金投入,置清潔能源的發展於不顧。奧巴馬政府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

美國的決策者們正密切關注中國的動向。我希望美國能與中國的雄心壯志抗衡甚至超越。這場頂尖的清潔能源的競賽是解決氣候變化的最佳途徑。


迪安·顧錄尼克,前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委員(任期20052010年)。

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將經濟增長和能源效能相結合,沿襲了美國加州三十年成功發展的軌跡。兩者均將重點放在了創造清潔技術就業機會和遏制碳排放上。美國從經濟刺激計畫中拿出短期資金,對推動清潔技術的開發提供了巨大支援。然而,要參與全球競爭,下一步對美國來說必須確立一個全國性的清潔能源計畫,強制執行效能和可再生標準,制定碳減排法律以及持續推進對清潔技術的投資。

較美國其他州而言,加州通過立法、設定行業標準以及能源效率方案,在保持人均用電量持平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增長。中國提出的新規劃有望取得同樣效果。

2008
年,我負責參與制定了《加州長期能源效率戰略計畫》。這項計畫為期12年,旨在為完成市場全面轉型而做出努力。中國的新計畫裏具備了很多必要的因素。然而有一點十分關鍵,中國要獨立地採用國家最先進的檢測標準來監測碳強度和能源強度的變化情況。

隨著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中國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但這方面中國可以和加州相互學習,加州已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標調高至33%首要重點是輸電整體規劃以及間歇性輸電資源整合的問題。

我很期待中國這一新五年規劃的執行情況,當然也很願意分享我們從加州建設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


針對中國十二五規劃中的環境和氣候政策,美國該如何應對?

詹尼弗摩根,世界能源研究所環境與能源項目主任。

通過設定清晰且具體的能源和碳強度目標,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正在展現出一種積極的態勢。而這些目標與中國之前制定的目標基本一致,即在確保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控制排放量,爭取在2020年(與2005年水準相比)減少40%50%的排放量。

十二五規劃的另一個目標是中國力爭到2015年末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1.4%這也將意味著他們將大力發展核電、水電,以及至少700億瓦的風電和50億瓦的太陽能。

雖然中美兩國顯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在環境問題上也存在分歧,但他們仍然有著共同的利益。對清潔能源加大投資將會開拓出新市場並降低供應成本,從而推動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作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都需要承擔起減少全球排放量的責任。在氣候領域,美國政府承諾信守到2020年減少17%的碳排放量。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仍任務艱巨。

另外,儘管美國政府的預算狀況尚不明晰,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最終的預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涵蓋環境保護、科學分析、調研、發展以及氣候資助等方面。

說到底,實際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兩國應當抱著同樣的目標——保護人類與環境,鞏固經濟的繁榮。


中國十二五規劃給美國業界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肖恩藍道夫,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十二五規劃肯定了十一五規劃的大方向,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它承諾加速降低碳強度指標,減少單位GDP能耗,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一個五年計劃得到了一系列特定的能源計畫和政策的扶植,其中包括2005年通過的《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對可替代性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節能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資。儘管在當地和省級層面不乏執行上的障礙和挑戰,且從絕對意義上來看,煤炭實際使用量也會增加,中國政府實現這些目標的誠意和能力都已得到肯定。

能源規劃的部分內容也是總體國家戰略的體現,包括增加研發開支,鼓勵本土創新,降低對進口技術的依賴,轉向以本土消費為主導等。站在美國業界的角度來看,以下幾方面值得借鑒:

儘管中國政府未積極促成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惹來批評聲音不斷,他們在本國致力的能源目標與全球目標可謂殊途同歸,並正竭力付諸實踐。

中國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承諾不斷增加,給海外夥伴帶來市場機遇。

然而,由於強調自主創新和減少技術引進,這樣的機會可能會受到貿易壁壘的限制。對此,美國政府和美國公司應保持密切關注。

中國已然躍升為清潔技術產品出口國,並且勢力在不斷壯大,這給美國的生產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同時這還引發一個問題——美國是否該採取更多措施來鼓勵本土生產?

若雙向的障礙能控制在最低水準,合作研究共同投資的雙邊機會就將大大增加。


方景儀,三藩市政府駐華辦公室執行總監。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秩序方面經歷的前所未有的轉變有目共睹。當我們看到中國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設定的高目標就不足為奇,這其中包括減少能源強度和碳強度、一次性能源消費,提高非化石類燃料資源。

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環境層面,中國的高層領導人均堅持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將它看作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目標。

下周我將前往北京,參加由中國房屋和城鄉建設部召開的一個有關中國綠色建築行業發展的會議。我將在會議上發言,重點介紹三藩市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主要的發展專案和一些突出的例子。當然,除了分享一些我們在城市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也會尋求對潛在商機有興趣的合作夥伴。

三藩市有很多先鋒企業,他們可以從中國的氣候和環境目標裏積極尋求商業機會,建立夥伴關係並從中獲益。此外,作為十二五規劃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鼓勵中國公司走出國門,這一國際化戰略也將造就更多機會。

儘管挑戰在所難免,但我相信中美兩國企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隨著接觸的不斷增加,相互理解也會大幅提升,繼而提高雙方互惠互利的可能。正像我們希望看到的那樣,不但為雙方帶來經濟效益,更推動了創新,解決了能源的挑戰。畢竟,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星球。


艾林琳,《中外對話》美國專案總監。

圖片來自美國白宮相冊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4165-Meanwhile-in-America

 

 

 


森南多傑@guest
Re: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1/03/18 23:02

 

 

 

 

 

資訊通信技術:綠色增長的隱形動力

 

 

西蒙•紮德克


 

2011315

 

資訊技術有能力來改變中國的的低碳歷程,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抓住機會。西蒙紮德克報導。

如果中國的企業界可以抓住資訊通信技術減排的良機,到2020年就可以在其他行業減少14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

 

相關文章

 

曲折邁向綠色IT


2010年8月17

 

小平也會支持綠色增長”


2010年7月28

 

歐洲面臨中國的挑戰


2011年3月7

 

中國的綠色增長是一種舉國性的要務,這可以讓它在改善十三億人民經濟狀況的同時,不必造成發達國家在過去150年中的那些破壞。儘管碳決不是這一挑戰的唯一內容,但中國的脫碳化是保證氣候穩定的關鍵,而這反過來也正是地球村存續的前提。

 

綠色增長的關鍵成分之一就是資訊通信技術 (簡稱ICT)。它能夠讓我們的能源系統、交通、電網和建築效率更高,同時也是一些技術的重要支撐,讓我們能夠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旅行卻能更多溝通,並在整體上減小我們的環境足跡。根據我們最新的研究報告《Smart 2020:實現資訊時代的低碳經濟》的估計,如果能有效利用ICT,可以確保到2020年之前15%必需減排量的實現。

 

ICT引導的增長是綠化中國發展路徑的關鍵,但至今還沒有一個資料驅動的分析來作為支撐,也就沒有辦法設計一個讓其實現的政策框架。去年底, 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MIIT,工信部)與一群ICT企業合作,在數字能源解決行動 (DESC)的框架下對ICT在低碳增長中的作用展開了研究,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這次行動中的關鍵政策研究——“中國ICT與低碳發展專案是由一支中外聯合團隊完成的,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這項研究的核心目的是在國際工作的基礎上,為發揮ICT在環境緩解效果上的潛力提供一個基本數值。很顯然,由於資料缺陷和實際的概念問題,這個研究結果最多也就是一個模糊數,但我們的確做了很多資料挖掘和概念思考工作,當然也提出了一個估計性的資料範圍。

 

在碳強度等式中,無論在排放這邊還是在經濟那邊,ICT都是一個重要變數。資訊技術的突破為勞動力、資本和企業生產力的大躍進提供了基礎。發達國家已經有研究發現,在ICT資產基礎中投入的每一個美元,每年都會從其他行業的ICT生產力提升中獲得1.4美元(9.3元)的附加值。在中國也有估計說,從1995年到2003ICT對經濟生產力提高的貢獻率是8%。據估算,新興經濟體的基礎電信和ICT技術每提高10%,就會讓GDP增加1.4%

對中國的許多傳統核心產業來說,ICT的利用已經成為生產力提高的驅動。但一項針對整體經濟的分析表明,中國在這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G7國家ICT驅動下生產力提高的相關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它們ICT對增長的貢獻率估計高達20%

 

中國的ICT行業已經是,而且將繼續成為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因素。它的貢獻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同時也帶來了軟體和服務產業的壯大和自主創新的增加。我們估計,到2020年中國ICT行業帶來的額外經濟增長將達到5.9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經濟總量的7.2%10年中經濟總增長的8.6%中國要實現從重工業到知識和服務導向型經濟的轉型(這是中國低碳經濟乃至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據估算,從2007年到2020年,ICT行業的碳強度將下降60%。儘管絕對排放量在增加,但ICT行業的能源和碳強度都是相對較低的。2007年,它的排放量大約為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中國總排放的2.4%。與此同時,該行業產生的經濟附加值約為1萬億元,也就是說它的排放強度為1.9億噸二氧化碳/百萬元(人民幣)。

 

2020年,ICT行業的排放量預計將達到4.15億噸,占中國總排放的3%3.3%(假設可以實現40%45%全國碳強度降低目標)。同時,該行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為7%,也就是說它的碳強度將下降到0.7億噸二氧化碳/百萬元(人民幣)。

 

這項分析考慮到了ICT利用在控制和減少排放增長方面的巨大潛力,特別是通過建立更加高效的資料中心。但是,它卻沒有考慮到電信網路服務所帶來的經濟附加值,這很有可能讓該行業的整體排放強度大大降低。

 

ICT引導的減排量要比它自身在生產、使用和處理階段所產生的直接碳足跡要大得多。ICT可以被其他行業用來挖掘節能減排的潛力,方式包括監控和優化能源使用(比如供暖、照明和工業生產),優化產品和服務供應(比如通過智慧化的物流和醞釀數以及交通控制),以及實現虛擬服務(如虛擬會議和實際辦公環境、旅行、產品和海運中音樂下載)的配置。

總的來說,如果中國的產業界可以抓住資訊通信技術減排的良機,到2020年就可以在其他行業減少14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要實現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國家目標,它的貢獻率約為13%18%,與2005年的基準相比,這個減排量相當於同時期ICT直接排放總量的3.54倍。

 

要把握住這些低碳發展的良機,一方面需要技術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共同行動,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共政策和採購提供讓其得以發揮作用的框架。目前在ICT和低碳日程之間存在一個實踐、溝通和政策的隔閡,儘管中國在工業化和能效上都有非常強大的政策,但它們並沒有聯繫在一起。這導致十一五”規劃期間錯失了一些機會,能效舉措只是限制了ICT的利用。但反過來,這也說明如果在三月份公佈的十二五規劃能夠完全抓住ICT的機遇,中國在實現低碳發展方面還有著巨大的潛力。

 

但是低碳ICT的推廣也面臨著實際的障礙。這包括一系列的缺失:關於成本和節能潛力的資訊和意識;落實和吸收ICT引導解決方式的能力;成本、資本獲取和回報之間的對應;新技術發揮作的既有產業模式;以及基礎設施系統性轉變的必要協調。

 

但是在技術供應商支持下的聯合行動能夠幫助實現ICT對低碳發展的貢獻。必須立刻採取行動的領域包括:

• 開發衡量測算工具對關鍵技術的減碳潛力和表現進行評估和溝通。

• 進行個案研究,學習和分享技術供應商及企業和公共機構使用者的經驗,提高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程度,並為相互學習和潛在的合作提供平臺。

• 樹立自身碳業績的報告和基準制定上的領袖產業地位。ICT行業能夠發揮這樣一個領袖作用,不僅是在展示如何應用自身的技術方面,在發展和示範在目標設定、業績管理和報告上的世界級聯合進程上也是如此。

• 對技術供應企業和技術使用企業的關鍵人員進行培訓和能力建設,以便使其理解和掌握低碳ICT方案。


作者簡介:西蒙·紮德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商業與政府研究中心客座高級研究員。

 

中國ICT與低碳發展全文及其相關資訊請點擊這裏下載。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4163-Green-growth-s-invisible-ingredient

 

 

 


森南多傑@guest
Re: 建立新能源經濟
2011/03/13 20:07

 

 

歐洲面臨中國的挑戰

 

 

黃心薇


 

201137

中國在新的五年規劃中所提出的綠色目標對歐盟的領導人而言是一種挑戰。黃心薇撰文。

 

歐洲應通過與中方進行合作,共同擴大全球清潔技術市場,從而對中國新的產業政策及環境目標加以充分利用。

相關文章

中國“十二五”節能減碳應堅持高目標
2011年3月3

潘家華談“十二五”能源目標不可激進
2011年3月2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下的歐盟與中國
2008年7月9

中歐合作以面對挑戰
2007年10月15

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將在本週末兩會召開後獲得通過。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每年召開一次,商討和制訂國家政策。政府五年規劃的核心是著力加速社會發展、擴大國內需求、發展新的戰略產業。

在未來的五年裏,中國經濟預期將增長50%,達到7.5萬億美元(49.3萬億元)。其就業人口也預計將於2015年至2017年間達到頂峰。為了應對這一日益臨近的挑戰並保持經濟的穩步增長,中國政府的重心將有所轉移,將從注重量的增長轉為注重質的增長

五年規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政治意圖,對於中國領導人而言,能夠實現其目標更事關他們的政治前途。儘管面臨著一些困難,然而強有力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手段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經全力以赴完成十一五規劃所制訂的大部分環境目標。隨著中國的潛力開始得到發揮,十二五規劃將進一步加快其綠色轉型的步伐。而這,對於中國實現其在2020年前將碳濃度降低40%-45%目標而言,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十二五規劃還意味著中國發展模式的關鍵性轉變,即經濟將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轉型,並將中國企業培養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綠色低碳行業在新的產業戰略中處於核心地位,並且成為增長的重要支柱。中國在環境方面雖然具有勃勃的雄心,然而其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卻有可能會使這份雄心受到威脅。在未來的五年裏,地方各級政府如果一味追求GDP的高速增長,那麼就將會對中國未來的碳強度和能源強度目標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新舊五年規劃在上都存在著差異。其中最為突出的變化就是市場角色的變化。中國政府將開拓新的市場,並鼓勵利用包括碳排放交易或碳稅等在內的市場機制,從而實現其環境目標。

而這一切是因為別無選擇。中國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幾乎已經用盡了所有唾手可得的手段。如今,它不得不通過綜合經濟體制改革和創新來實現其環境目標。此外,十二五規劃中,中國還將其環境目標從解決各地污染問題延伸至提高其在全球清潔技術領域及能源市場的份額。

新的中國產業戰略將優先發展七項產業:替代能源、生物技術、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設備製造、高級材料、替代燃料汽車、以及節能和環保產業等。據估計, 2015年,這些新產業的附加值總產出將占中國GDP8%。到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達到15%

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到十年,通過在這些行業投入大量的公共資本,並為其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政策框架, 從而迅速提升中國企業在綠色產業中的實力和競爭力。例如,根據《2011-2020年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草案,中國政府計畫在2020之前向新能源產業投資5萬億元(7610億美元)。而到2015年為止在環保方面的投資預計將高達3萬億元。此外,政府還計畫在未來十年投資1千億元用於替代能源汽車的發展。

中國最近宣佈在五省八市開展低碳試點,覆蓋人口將達到3億人。在該專案中,中國將嘗試採用新的管理方式。

除了鼓勵新型綠色產業的發展之外,中國政府還將在十二五規劃中引入硬性環境指標,其中包括16%—17%的碳強度和能源強度減排目標、重工業行業績效標準(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以及11.4%的一次能源消費中非化石燃料能源所占的比重。十二五規劃期間,政府還計畫向電力行業投資5.3萬億 元(8070億美元),並投資5千億元(760億美元)用於特高壓(UHV)輸電線路的建設。政府已經計畫向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23萬億元(3040億到4570億美元)。而未來十年在智慧電網方面的投資預計也將高達4萬億元。

十二五規劃 對歐洲以及歐洲的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和機遇並存。目前,歐洲在低碳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清潔能源及綠色市場的崛起就意味著它將從中獲益。例如,為了滿足中國對現代化電網基礎設施高漲的需求,歐洲的企業已經開始摩拳擦掌。儘管目前雙方所做出的減排承諾還不足實現哥本哈根協議所認可的目標,即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業化時代上升2攝氏度 以內,但是歐洲必定會從中國對全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所作出的積極貢獻中獲益。

而另一方面,這些行業的中國企業在全球領域的崛起就意味著歐洲在市場份額方面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如果聽之任之的話,他們有可能會最終失去他們的競爭優勢。因此,這一新的趨勢將有助於推動中歐之間的關係向前發展。

雖然歐洲無法阻止或回避中國的崛起,但是它卻可以做好準備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金融危機使歐盟的信心受到了重創,並且目前歐盟內部的討論似乎正在偏離20072008年間圍繞一系列氣候和能源問題所制訂的戰略重點。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強化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發展綠色經濟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而這也從政策層面及政治層面上加深了歐洲在增長、能源、以及氣候議程等方面的分歧。

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並保持競爭力,歐洲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國的綠色轉型,並盡可能地降低其帶來的風險。首先,歐洲需要通過將其2020年的減排目標提高至30%,從而確保歐盟內部對低碳產品及服務的強勁需求。這一點無法實現的話,新的投資及創新就可能受到抑制。其次,歐洲需要在超級電網及智慧電網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戰略性投資,並通過發展關鍵市場來對清潔技術行業進行扶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未來的競爭重心將從生產轉為創新,歐洲需要通過投資戰略能源技術(SET)計畫等具有發展前景的計畫來保持其競爭優勢。

最後,歐洲應通過與中方合作來擴大全球清潔技術市場,從而充分利用中國新的產業政策及環境目標。這就需要歐洲在一個穩健、並且互惠互利的低碳框架下與中國建立戰略性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合作的領域可以包括共同對各項標準進行制訂、知識產權(IPR)框架的制訂、共同參與技術的開發、投資、服務、以及政府採購等。

鑒於中歐雙方在低碳領域的競爭,以及在支持低碳技術和市場發展方面雙方所投入的大量資金,如果雙方不能建立強有力的合作夥伴關係,並攜手朝著互惠互利的方向努力的話,保護主義就會日漸抬頭。而這對雙方、以及環境的完整性而言將是極大的損害。


黃心薇,E3G研究員。

E 3G
是在對十二五規劃決議草案及媒體報導進行了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做出了如上分析。十二五規劃正待審議通過,儘管一些細節可能會有改動,但主要內容不太可能有變化。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4145-China-s-challenge-to-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