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0 00:45:06瀏覽34|回應3|推薦0 | |
食品危機根在農村衰敗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倪金節
最近,中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5月9日,《人民日報》報道稱,中國9成食品含有添加劑。加上在4月份集中曝光的染色饅頭、毒豆芽、毒生薑、牛肉膏等食品安全事件,民眾突然發現,中國食品安全已經到了瀕臨失控的邊緣。“湊合著吃”開始向“還能吃什麽”轉化。
眼下,媒體和社會將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監管瀆職和道德滑坡,鮮有人將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與農村的衰敗聯系起來。
“我們GDP成為全球第二,但農村還停留在原始狀態。最近出現的墨染粉條、毒奶粉、染色饅頭等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忽略了農村,只把目光盯在城市,忘記了農村的生產有多麽低水準。”
說出上面這段話的不是經濟學家,而是一位對中國農村有著深刻體驗、正在大力養豬的億萬富豪,網易的CEO丁磊。當我首次在報紙上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心靈深處極度震撼,在鋪天蓋地的分析評論中,唯獨他的分析直指了中國食品危機的根源,彰顯了企業家的悲天憫人情懷。
雖然類似於染色饅頭這樣的食品安全事件,縱使沒有農村的整體衰敗,在城市裡一樣會發生,把食品危機根源完全歸咎於農村衰敗過於苛刻,但是當下的農村真實的經濟蕭條,絕對是加速過去這些年食品安全不斷惡化的重要根源。如果農村沒有那麽多的荒地,農民務農積極性較強,勞動力沒有全部外流,中國的食品安全絕對不會呈現出今日這般的惶恐不安。
每逢春暖花開的時節,很多南方人都會想念“老家”的那金黃一片的油菜花。每年春天我回安徽老家的時候,都會被這美麗的油菜花所吸引,兒時在花地裡面嬉戲的情景歷歷在目。可如此美麗春光之下的農村,只剩下了常年缺乏母愛的留守兒童和醫療保障不全的老人,只剩下了符號性的房子,只有了臭烘烘的水溝。我常常與身邊的來自農村的朋友聊天,他們都在感嘆“老家”的面目全非。
的確,中國農村現在真實的衰敗和蕭條狀況,絕對超出了多數人的想像。由於農村近20年,尤其是剛剛過去這10年的急速蕭條和破落不堪,農村的生產水準已經十分低下,青壯年勞動力長年在外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添磚加瓦。特別地,隨著80後和90後新生代農民工成年,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幅度下挫,土地荒蕪成為普遍現象,富有體力的勞動力也大多不會留在農村。像中國這樣,有三五億人長期不是在居住點附近就業,而是在全國地域範圍內大規模的流動,著實是舉世罕見。
這種模式的長期存在,對於中國經濟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其最致命的負面影響是農民自己不養豬、不種糧食了,更別奢談畜牧業、漁業、林業等多種經濟形式的發展了。現在中國最廣大的農村,像石化、造紙、紡織等高污染項目,往往成為那些所謂的“富裕”村鎮的經濟命脈,而與之伴隨的則是工業垃圾帶來的重度污染,甚至出現令人毛骨悚然的癌症村。於是,食品全部等於工業化生產製造。
甚至可以說,現在的中國農村,都沒了上世紀30年代初期,費孝通《江村經濟》筆下所描繪的活潑和繁榮景象,農民的生活品質也未必能達到同等的境界。現如今的“江村”,在GDP增長上固然較之當年已經不可等量齊觀,但是如果將全國十幾萬個農村整體聯系起來看,農業發展的確未必能夠達到1936年“江村”的水準。當然,這裏所說的發展並非是物質層面的,而是整體的發展質量,從糧食種植、副業發展、貿易、家庭、宗族等多方面衡量下來。
1981年11月18日,71歲的費孝通老人,接受了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赫胥黎獎章”,並發表了激情四溢的演講。“看到農業上有了發展,我感到高興,但是為那種忽視副業和沒有恢復鄉村工業的情況而憂心忡忡。現在,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我當時的憂慮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而時至今日,中國的農村不僅僅是農業上發展滯後,農村企業發展更是早沒有了當年鄉鎮企業火爆時候的激情。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房地產泡沫已經波及到最偏僻的小縣城,乃至山區的鄉鎮。我在寫作《好泡沫還是壞泡沫》一書的時候,除了到主要大中城市調研,還花了不少時間集中走訪了安徽和江西的小縣城和鄉鎮,最近兩三年的房價普遍一飛沖天,很多國家級貧困縣的房價都已經超過了4000元。這樣的事情並不鮮見,房地產泡沫著實已經蔓延到鄉村小鎮。由於房產的暴利,縣城或鄉村的一些富餘資本,過往一般會投向與農牧業相關的產業,但在如今的經濟浮躁年代,“江村”式經濟被房地產農村經濟所代替。
現在的現實是,雖然2004年到2011年,每年中央政府的“一號檔”都是關於“三農”的,但是地方政府卻沒有把農業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不重視農村和農民利益的問題比較嚴重。地方官員動不動就是建設國際的大都市,何來心思改善農村紅利面臨枯竭的問題。地方政府的不重視,對農村的投入不足,加上農民在城市的收益遠高於農村,農民自然沒有動力提高農村的生產水準。這是丁磊口中“農村處於原始狀態”的一大主因。
去年11月,一本叫做《中國在梁莊》的書,翔實記錄下了一個村莊近30年來的變遷,以近似紀實手法呈現了梁莊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農村自然環境的破壞,農村家庭的裂變,“大國敝村”成為過去這麽多年,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無奈現實。這本書雖然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反響,但是由於社會整體氛圍的急躁、爛書充斥於市,農村凋敝的現實並未引起多大的關註,更不可能上升到政策層面。
只有從現在開始,盡快轉換“蓋樓”城市化模式,重新審視農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雖然在文件和口頭說起來總是那麽好聽),同時輔以強力監管和社會道德體系建設,食品危機才有正解。只有中國農村的經濟狀態能回歸正常生產,食品安全就不再是問題。到時候,也就不需要那麽多的工業化流程生產出來的食品了。
30年了,中國經濟早已經矛盾叢生。任何單一的政策或改革,都不可能斬草除根,解決所有問題。近幾年經濟社會矛盾的爆發頻次越來越集中,破壞力亦愈發增強,當此之際,系統性的改革真的必須提上日程。可惜,眼下的中國,早已經沒有了改革之初的那股銳氣。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或許我們將繼續吃著有“毒”的食品、回憶著破敗的“老家”。這樣的苦悶日子,何時才能夠結束?
註:作者為中國人保資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作者近作《好泡沫還是壞泡沫》(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聯系作者: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38591?page=1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