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農業發展成功範例帶來的啟示
2011/06/26 23:05:57瀏覽93|回應2|推薦0

 

 

 

 

 

農業發展成功範例帶來的啟示

 

丹尼爾·J·斯皮爾曼


拉祖•潘迪亞-洛奇

201152

 

儘管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世界糧農體系中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以及居高不下的饑餓指數都表明我們還需做出更多努力。丹尼爾•J•斯皮爾曼與拉祖潘迪亞-洛奇報導。

新興的資訊、通訊、生物技術,都為現在的農民與消費者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限制因素。

 

相關文章

 

餐盤中的氣候危機


2011

45

 

幻燈片:生態農業,大眾還是貴族?


2010

226

 

把食品變成兇手


2011

331

 

 本文節選自世界觀察研究所的《2011年世界狀況報告:滋養這個星球的創新舉措》。本站經授權予以發表。該報告全文請參見《地球暸望 》(非美國讀者版)及《世界觀察》(美國讀者版)。



 

儘管已經積累了50多年的經驗,全球發展機構仍然在尋找衡量農業發展成功的尺規。決策者、學者、活動家以及農民都各自有一套衡量指標與各類證據支持。雖然標準千差萬別,但在近現代歷史上仍有一些重要創新的成功範例,既提高了生產力又減輕了饑餓問題。從這些範例中汲取經驗,可以使將來的決策與杠杆投資既能減少饑餓又能保護自然資源。



過去50年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功發生在亞洲。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南亞各國政府出臺政策,加大在科研、基建、投資及糧食價格穩定等方面的投入,這之後被稱為綠色革命。其成果就是從1965年到1990年,穀物的產量翻了一番,同時在1970年到1990年間改善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安全。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的政策與技術革新也同樣加速了農產量增長與發展。1978年到1984年間,中國改變了30多年來的集體農業模式,重新開始家庭承包制,將農民的剩餘產品納入市場激勵機制。中國將超過95%的農田返還給16千萬個家庭,這項改革將農民收入提高了137%,農區貧困度減少了22%,同時糧食產量提高了34%



但是農業發展並不僅僅是提高產量,它還在於如何生產、分配與消費食物等方面的革新。現代人們對化學物品投放以及對土地與水源的過度使用,都刺激了更可持續的農業科技創新。如今,在最初施行綠色革命的村莊,農民們開始使用免耕技術來種植小麥,這項技術能使養分與水分返回到土壤中。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已經有62萬小規模小麥種植戶採用了一定的免耕技術,其在南亞的應用範圍約為180萬公頃,平均每戶收入為180美元至340美元,印度的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的收益尤為顯著。


農業的發展其實也是集體性行為。在地方一級,這就意味著通過發展過程中所有權的股份來保護社區的利益,並利用地方性知識,使社區參與到項目磋商、政策審議與科學研究之中。

 

伯基納法索,資源管理的創新已經幫助資源匱乏的農戶種植高粱和小米一類的糧食。在屢遭乾旱之後,一些農民開始基於傳統做法而作出以下創新:種植適宜本地生長的樹木與糧食,在種植的坑窪處存儲糞肥與雨水,並用石頭修砌等高堤,以控制徑流與侵蝕問題。

 

由社區領導以及非政府組織共同促成了中央高原上2030萬公頃土地的恢復工作,使每年的糧食產量增加了約8萬噸——這足以養活50萬人口。尼日爾的南部也在進行類似的工作,約500萬公頃土地獲得重整,至少250萬人的糧食安全問題得到改善。



從全球層面上來說,集體行動意味著通過合作社與合夥經營來促進農業發展。在亞洲與非洲,大家一起努力,通過牲畜疫苗接種、疾病監控和檢疫措施來控制牛瘟的傳播(這種畜類疾病將致95%以上被感染動物死亡),這對於保護小型畜牧業農戶及牧民的生計,和預防相關產業如奶業、肉業、動物牽引類產業以及民生資產等方面的經濟損失來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這些以及更多還沒能提及的範例之所以非同凡響,是因為它們都相對規模較大,歷時較長,有嚴謹的、充分的證據來證實其積極影響與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這些被證實的成功例子也證明了,農業可以成為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動力。儘管如此,國際糧農體系的變化與饑餓指數的居高不下表明我們亟需獲得更多的成功。

 

如今農業越來越受到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及監管審查的驅動。新興的資訊、通訊、生物技術,都為現在的農民與消費者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限制因素。新的人口問題也正在顯現,包括持續傳播的愛滋病問題,年齡結構變化以及不斷增加的城市化與移民現象。



有鑒於這些變化,我們需謹記幾條經驗教訓。首先,成功並不能替代戰略。要想取得持續性的成功,一個國家就必須得講求精准的策略,建立扶持政策,鼓勵適當水準的投資與實驗。決策者應該設計與應用一系列具有綜合效益的政策,既要增加農業生產率,又要提高收入並減少貧困。這將促成許多互相關聯的成功事件,交織成一個更大範圍的全國性甚至區域性的成功故事。

第二,成功是一個過程。農業發展必須應對不斷變化的當務之急和各種挑戰:控制疾病與蟲害的跨國傳播,加強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改善全球貿易管理,鼓勵在發展中國家進行農業投資,以及更有力地傳達出來自基層的聲音等。諸如此類,成功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並延續的。這就意味著要從實踐中發現、從錯誤中學習、並適應各種變化。



第三,成功是可辨識的。農業發展的成功需要強有力的證據支援,包括從第一手的資料到大規模影響的研究。不管證據的類型以及等級如何,關鍵的一點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成與敗需要被系統化地記錄、審查與共用,以便他人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將其應用於不同的環境,並避免類似的錯誤。



最後,成功的定義又是模糊的。許多成功可謂雙刃劍。糧食產量的增加可能是因為使用了有害的化學物質,而生產力的提高又可能會導致價格下跌,雖然讓消費者受益但卻使農民受損。但這並不能成為減少對農業發展投入的藉口。相反,這表明我們在艱難的抉擇中要小心謹慎。

 

增加糧食的供應、獲取,以及提高糧食品質的各項措施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必須要權衡其在經濟財政收益、環境影響、以及社會政治影響等方面的成本。




丹尼爾·J·斯皮爾曼

是位於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拉祖·潘迪亞-洛奇是該研究所糧食、農業與環境問題2020願景專案的主管。



本文節選自世界觀察研究所的《2011年世界狀況報告:滋養這個星球的創新舉措》。本站經授權予以發表。該報告全文請參見《地球瞭望》(非美國讀者版)以及《世界觀察》(美國讀者版)。《2011年世界狀況報告:滋養這個星球的創新舉措》©世界觀察研究所2011年版權所有。



圖片來自Jimmie



 


標識: 糧食 地球環境安全陣線 安全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4261-Lessons-from-agricultural-successes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森南多傑@guest
Re: 農業發展成功範例帶來的啟示
2012/10/02 22:48

 

 

 

生態農業可保障糧食安全

蔣高明

 

05.07.201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在山東的生態農場實現了噸糧田,蔣高明認為這意味著有機農業能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

 

最近,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的專家對位於山東平邑縣弘毅生態農場院子裡的有機小麥田進行了實際測產,結果令人振奮:每畝實際獲得產量961斤。2010年,該實驗田有機玉米產量為547.9公斤/畝。這樣,試驗田周年糧食產量為1028.4公斤,即1.0284噸,實現了噸糧田。

 

今年中國山東一帶普遍大旱,農場外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小麥產量,好點的才打五六百斤,差的只打一麻袋半。有些農民面對地裡稀稀拉拉的小麥,有放棄收穫的念頭。

 

幾年前,筆者建議國家發展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但聽到這樣的反對意見:搞生態農業中國會餓死人的。這樣的論調一直被農業專家所渲染,甚至一些院士和領導人也深信不疑。就是在這樣的聲音淹沒之下,生態學家再也不敢提生態農業,生物技術專家才發出了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轉基因是唯一可取技術的狂言。

 

2007年,筆者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從平邑縣蔣家莊承包耕地進行科學實驗。該土地是村裡最差的低產田,當時承包費只有110/畝,而靠近村莊的好地承包費300/畝。土層厚度只有薄薄的20多釐米,下面就是岩石(當地老百姓稱麻骨石)。由於地力差,30年前公社生產隊將這片地辟為打麥場,因為地裡打不出多少糧食來。

 

就是在這樣真正的低產田裡,科學家們採用生態學的辦法,嚴格不採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養殖場裡的雞豬糞被添加劑污染)、農膜、轉基因技術。經過5年實驗,實現了明顯的增產效果。這個生態學奇跡,連周邊的老百姓也不敢相信。蔣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周京林對來訪的山東電視臺記者,詳細介紹了這片地發生的變化。農民們親歷了科學實驗過程,從事有機種植的積極性更高了。

 

中科院專家採取的主要做法是:將被農民燒掉的秸稈加工成牛飼料,飼養肉牛可獲得每頭1500-2000元的淨效益;產生的大量牛糞一部分用於產生沼氣,提供農戶能源,大部分牛糞用來堆肥給農田提供優質有機肥;害蟲通過物理加生物方法防治,即在農田內整個生長季節用誘蟲燈捕獲害蟲,在林下養雞,將害蟲變成雞的飼料;雜草通過人工加生物方法控制,即實行必要的鋤草措施,收穫的無農藥、除草劑的雜草直接作為鵝、淡水魚、蝗蟲等經濟動物飼料,通過合理灌溉保證墒情。通過上述一列措施,將地力嚴重下降和被化肥農藥除草劑嚴重污染的農田,通過生態修復後,在健康的環境下實限了高產。

 

今後,要讓有機農業產生效益,做法其實很簡單,即將嚴格意義上的有機糧食價格加倍,即2元多1斤,農民就會跟著科學家幹了,土地的效益將由目前的每畝1千元左右變成3千元左右。

 

設若中國政府將每斤增加的1元左右直接給農民,則中國糧食安全,完全可在不污染環境、不受制於人的前提下,獨立自主地得以保障。中國政府要避免農民棄耕,或播種季節縮短,減少進口轉基因糧食的風險,只需要多投入1萬億元人民幣(按照中國糧食產量5億噸計算),只占中國十二五污染環境治理費用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在嚴重污染的地區,已高達70%,遠遠超過了工業排放。有機農業可從源頭徹底告別農業面源污染,並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農學家為了提高理論產量,不惜一切成本,使用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小麥產量雖可達到1400/畝。但是,這樣的產量僅僅在科學家的試驗田裡而已。由於種地不賺錢,農民對科學家不計一切成本增產的試驗效果視而不見。在農民眼裡,增收才是硬道理。

 

生態農業是未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趨勢,有機農業才是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的光明大道。美國人為了保護自身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美國國家認證的有機農場數量,從1992年的3857個,迅速發展到2008 年的12941個。

 

有機農場儘管前期投入較大,但效益顯著,美國有機農場平均效益達 21.7萬美元(140萬元),而普通農場只有13.5萬美元(87.3萬元)。2007年,美國銷售額100萬美元以上的有機農場提供了全美大部分的有機農產品(加州大學的報告顯示該資料為73%)。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選擇有機食品,而中國人能夠吃得上有機食品的人口比例連萬分之一都做不到。可見,未來有機農業市場在中國是非常看好的。

 

提高糧食產量,如果通過有機肥養地,將低產田改造成中產田,中產田改造成高產田,高產田變成穩產田,僅高產田穩定在噸糧以上水準,則6億畝高產田就能夠生產出6億噸糧食,超過目前全國5億噸的糧食產量。中國具備雙季播種的地區分佈很廣,如河南、山東、江蘇全境、河北、山西、陝西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流域各省,都具備必要的熱量與降水條件。遺憾的是,政府和科學家目前走的路子,是寄希望於提高單產,搞什麼超級作物”(超級稻、超級麥、超級玉米),而現實情況是,那些具備良好生產條件的高產田播種面積和播種季節均大大縮水,農民因種地吃虧紛紛棄耕。播種面積和季節如不能有效保證的話,培育再好的品種也是無濟於事的。

 

目前,中國政府針對有機農業的研發經費,投入相對於240億元轉基因重大專項而言,幾乎為零!農資漲價、大量進口糧食、惠農資金被層層截留、科研與生產嚴重脫節,更嚴重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是到了該中國政府需要多看一眼的時候了!採取行之有效的辦法,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用地養地,實現耕者有其利,則中國糧食供應完全可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89-Growing-prospects

 

 

 

 

 

 

 

 

 


森南多傑@guest
Re: 農業發展成功範例帶來的啟示
2011/06/26 23:07

 

 

這篇文章很出色。儘管我們經常說高收益,我們很少想到要給農民,尤其是那些勞作在稻田裏的農民們足夠的安全保障。在烈日下,在雨天裏,田地裏的農民們幾乎得不到任何保護。除了膠靴,我一直在宣導使用錐形帽(馬來西亞及其他國家都用這種帽子)。當農民將腳從泥中提起來時,很容易把膠靴脫掉,所以膠靴備受批評。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農村,當農民們在水田裏勞作時,(移植水稻期間),他們的手指和腳趾會長出黴菌。有的人塗上一些煤油來治療。科技應該幫助改善農民的勞作環境。

A.Jagadeesh Nellore博士,(美聯社)印度

Excellent coverage on Advances in Agriculture  

The Article is excellent. While we often talk of higher yields, we rarely think of providing adequate safety to farm labourers especially those work in Rice fields. There is hardly any protection from Sun and rain while in fields. I have been advocating the usage of conical shaped cap (Used in Malaya and other countries),besides gum boots. The criticism for usage of gum boot is that there won't be grip when one lifts foot in mud. It is not true. In Rural areas those work in Rice fields(during transplantation) develop fungus between the fingers both hand and foot. They apply kerosene to cure this in some cases. Science & Technology should help upgrade working conditions for farm labourers.

Dr.A.Jagadeesh Nellore (AP), India
rm labou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