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6 23:05:57瀏覽93|回應2|推薦0 | |
農業發展成功範例帶來的啟示
2011年5月2日
儘管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世界糧農體系中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以及居高不下的饑餓指數都表明我們還需做出更多努力。丹尼爾•J•斯皮爾曼與拉祖•潘迪亞-洛奇報導。 “新興的資訊、通訊、生物技術,都為現在的農民與消費者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限制因素。”
相關文章
本文節選自世界觀察研究所的《2011年世界狀況報告:滋養這個星球的創新舉措》。本站經授權予以發表。該報告全文請參見《地球暸望 》(非美國讀者版)及《世界觀察》(美國讀者版)。
儘管已經積累了50多年的經驗,全球發展機構仍然在尋找衡量農業發展“成功”的尺規。決策者、學者、活動家以及農民都各自有一套衡量指標與各類證據支持。雖然標準千差萬別,但在近現代歷史上仍有一些重要創新的成功範例,既提高了生產力又減輕了饑餓問題。從這些範例中汲取經驗,可以使將來的決策與杠杆投資既能減少饑餓又能保護自然資源。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的政策與技術革新也同樣加速了農產量增長與發展。1978年到1984年間,中國改變了30多年來的集體農業模式,重新開始家庭承包制,將農民的剩餘產品納入市場激勵機制。中國將超過95%的農田返還給1億6千萬個家庭,這項改革將農民收入提高了137%,農區貧困度減少了22%,同時糧食產量提高了34%。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已經有62萬小規模小麥種植戶採用了一定的免耕技術,其在南亞的應用範圍約為180萬公頃,平均每戶收入為180美元至340美元,印度的哈裏亞納邦與旁遮普邦的收益尤為顯著。 農業的發展其實也是集體性行為。在地方一級,這就意味著通過發展過程中所有權的股份來保護社區的利益,並利用地方性知識,使社區參與到項目磋商、政策審議與科學研究之中。 在伯基納法索,資源管理的創新已經幫助資源匱乏的農戶種植高粱和小米一類的糧食。在屢遭乾旱之後,一些農民開始基於傳統做法而作出以下創新:種植適宜本地生長的樹木與糧食,在種植的坑窪處存儲糞肥與雨水,並用石頭修砌等高堤,以控制徑流與侵蝕問題。
由社區領導以及非政府組織共同促成了中央高原上20至30萬公頃土地的恢復工作,使每年的糧食產量增加了約8萬噸——這足以養活50萬人口。尼日爾的南部也在進行類似的工作,約500萬公頃土地獲得重整,至少250萬人的糧食安全問題得到改善。 以上這些以及更多還沒能提及的範例之所以非同凡響,是因為它們都相對規模較大,歷時較長,有嚴謹的、充分的證據來證實其積極影響與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這些被證實的成功例子也證明了,農業可以成為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動力。儘管如此,國際糧農體系的變化與饑餓指數的居高不下表明我們亟需獲得更多的成功。 如今農業越來越受到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及監管審查的驅動。新興的資訊、通訊、生物技術,都為現在的農民與消費者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限制因素。新的人口問題也正在顯現,包括持續傳播的愛滋病問題,年齡結構變化以及不斷增加的城市化與移民現象。
第二,成功是一個過程。農業發展必須應對不斷變化的當務之急和各種挑戰:控制疾病與蟲害的跨國傳播,加強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改善全球貿易管理,鼓勵在發展中國家進行農業投資,以及更有力地傳達出來自基層的聲音等。諸如此類,成功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並延續的。這就意味著要從實踐中發現、從錯誤中學習、並適應各種變化。 增加糧食的供應、獲取,以及提高糧食品質的各項措施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必須要權衡其在經濟財政收益、環境影響、以及社會政治影響等方面的成本。 是位於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拉祖·潘迪亞-洛奇是該研究所“糧食、農業與環境問題2020願景”專案的主管。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4261-Lessons-from-agricultural-successes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