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6 07:03:54瀏覽409|回應0|推薦0 | |
閒置宿舍活化 文化‧環保‧居住正義 【聯合報╱孫振義/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台北市)】2014.10.06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980618.shtml 台灣一九八九年時因無住屋問題萌生的「無殼蝸牛運動」,在廿多年的努力後仍無法完全實現「居住正義」的理想。現今「無殼蝸牛運動」化身為「巢運」,透過近二萬人夜宿台北市指標性高級住宅的活動,試圖再度引發各界對於居住問題的關心。 為回應「巢運」訴求,內政部展開針對約一萬多戶公務員宿舍的活化利用構想,期盼據此擴增社會住宅戶數。此政策若能落實,不但能夠彰顯政府對於閒置宿舍積極運用意圖、增加社會住宅供應數量的居住正義公益決心,更能符合既有建築物再利用的「綠建築」環保精神,可稱一舉數得! 台灣的綠建築推動始於一九九九年,當時首重於公有新建築物之強制規定與私有新建築物的鼓勵政策。但為了將綠建築概念推廣到既有建築族群,內政部於二○一一年頒布了「舊建築改善類」之綠建築評估方式,正式宣示了提倡舊有建築物之活化運用與節能改善的施政決心!事實上,設法延長既有建築物的使用壽命並同時改善其能源使用效率,相較於改建更具有地球環保與文化記憶保存的精神! 就地球環保觀點而言,一棟舊建築物的改建過程中,除了少數具回收價值的金屬材料之外,拆除原建築後必將產生大量的營建廢棄物,嚴重造成環境負擔。爾後在新蓋建築時,其所使用的一磚一瓦都代表著地球資源使用、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劇全球溫暖化之趨勢。根據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研究數據顯示:每公斤的鋼筋使用代表著一‧二一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每立方公尺的混凝土使用亦象徵三四六公斤二氧化碳排放。是故,若能夠延長既有建築物之壽命,則能夠為其興建時之二氧化碳排放量換取更大的價值! 就文化記憶保存而言,讓一棟舊建築物能夠被永續利用,不但可以透過時間的堆疊來積累其歷史價值,更代表著此建築物及其周圍環境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一個城鎮的文化底蘊始於居民與主政者對於環境的集體創作,而其文化氛圍則譜曲於一棟棟的建築物音符。在時代的潮流中,當全球多數城市均揚棄剷斷式都市發展模式,並且積極尋求既有建築物的文化歷史價值時,台灣的城市也應該邁向此途! 閒置宿舍若活化成真,不但可免除長年未被妥善利用、建築狀況每況愈下的建築物被提早拆除之命運,更能讓建築物重生,展現其文化與利用價值,實為居住正義與環保兼顧之舉、國家之大幸矣。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