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悲歌:兩岸的連結點與抗衡點 | 社論
縱目世局國情,台灣的兩岸戰略主軸,必將漸由「去中國化」,轉為「面對中國」,捨此無活路。
台南圓環拖倒孫中山銅像的一幕,台獨分子可能視為勝利,其實卻反映了台獨的末路。今日台灣,台獨可成政黨黨綱,台獨人士可以示威遊行,可以參選所有公職甚 至總統,人民也可投票支持台獨政黨及候選人,台獨總統也可操弄正名制憲……。但是,如今台獨在民主體制中卻愈來愈耗弱萎縮,拖倒銅像之舉,正是末路台獨的 一種野蠻宣洩。
台獨在台灣「民主化」的大潮中興起,但在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中,台獨卻愈來愈走向「反民主」的歧路。如前所述,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可謂已為台獨提供了一個 「為所欲為」的舞台,足可與「中華民國」進行民主競賽;但台獨卻連一尊象徵中華民國的孫中山銅像也不容。台南圓環原是一個孫中山與湯德章共容的天地,如今 台獨卻不容孫中山,但孫中山畢竟也是大多台灣人支持的政治符號,台獨能想像反台獨者去拖倒湯德章的銅像嗎(其實湯德章根本不是台獨)?這齣「銅像悲歌」, 恐怕只是凸顯了台獨的反民主心態吧!
台獨之所以在內外走上末路,主要是誤判了世界及兩岸大局。台獨將「孫中山/中華民國」視為「一中架構」的「連結點」,為了「去中國化」,所以欲將這些「連 結點」切斷;但是,這些「連結點」卻也正是兩岸得以和平發展的主要憑藉,更是台灣在「一中架構」中得以立足的主要「抗衡點」。
如今,已罕聞檯面上的綠營政治人物主張以「台灣國」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獨主流已轉入「借殼上市」,主張「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邊一 國」,因而試圖要切斷二者的「連結點」,這也正是台獨拖倒銅像的心理背景。賴清德正是此中代表人物,他一面主張撤除國父銅像,一面主持升旗典禮,一面到香 港「行銷台南」;不免捉襟見肘,矛盾百出。
然而,若欲以中華民國因應北京,主要的力量即在「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等政治資產;被台獨踐踏的孫中山,其實正是台灣在「面對中國」時的主要「連結點/抗衡點」。亦即:「化連結為抗衡的槓桿,以抗衡維持連結的安全。」
台灣未來兩岸政策的走向,不可能「再走台獨的回頭路」(蘇貞昌語),亦即不可能再走台獨、一邊一國、借殼上市的路,而是必須在「一中架構」之中力爭中華民 國的地位;亦即在「中華民國vs.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架構下,力求在「連結的抗衡/抗衡的連結」中尋求出路。台灣在這條出路的主要憑藉就是「孫中山論述體 系」(包括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若自絕於「孫中山論述體系」,即無可能在「一中架構」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庭抗禮。
台獨主張「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此等主張不但絕對切不斷「連結點」,且也因而失去了「抗衡點」。尤其,愈主張台獨,愈否定中華民國,愈否定 孫中山,就愈鞏固了「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愈使「中華民國」不能力爭「一中架構」的共容性與正義性。這樣的台獨,已經從過去的「救台運動」, 轉變為「亡台思想」。
陳菊曾將蔣介石銅像大卸八塊,現在那座已經拼不回去的銅像置於後慈湖,大陸學者則正因蔣氏日記公布而掀起「平反」風潮;如今,在賴清德治下,孫中山銅像又 被拖倒,而北京卻正在思酌「必須正視中華民國」的課題。惡整銅像,絕對無法斬斷兩岸的「連結點」,因為「連結點」其實不在銅像,而在千絲萬縷的歷史與現 實;反之,惡整銅像卻是自毀台灣在兩岸間的「抗衡點」,與政治自殺無異,這是潢池弄兵,徒見其淺薄。
還記得陳水扁將「中正機場」改為「桃園機場」嗎?那也是要「淘空中華民國」、「去中國化」;但因此卻使今日數百萬大陸來客不能降落「中正機場」,這是多麼愚妄的自殘行為?
台獨走上末路,絕不是因湯德章公園曾有一座孫中山銅像,而是世界、兩岸及台灣內部之大勢所趨。面對中國,重建「中華民國/孫中山」的「連結的抗衡」,以力爭大屋頂一中架構的共榮、雙贏與正義,這是台灣的唯一生路。
(轉貼到此)
這篇社論,則為我這篇文章做了最佳註腳。這絕不是啥銅像悲歌,銅像又不是人,更不會哭,這篇的最佳標題應該改為【烏克蘭悲歌】才對,這篇格文【 普丁的劇本,台灣演】寫的也是事實,只不過比較像是旅外的俄國人,對著瑞莎說,你的烏克蘭同胞跟爸媽好可憐,都在那邊哭ㄟ,叫人非常討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