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22 12:42:38瀏覽2225|回應3|推薦72 | |
這是中國中央電視中文台提供的年節資料,我再加以整理,並加上我自己的回憶。 part 1. 在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假期,就是春節假期。它,傳統上,從一月二O日(節氣是大寒)的所謂送灶神開始,當然,聽說這是中國北方的習俗,在其他地區,灶神要晚一天呢。 一月二O日(五) (節氣是大寒) 送灶神。 送灶神是中國民間古老習俗之一,一般在小年這天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間善惡。人們把灶君神位打掃乾淨,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相傳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禍,故至今仍很重視送灶神。 一月二十一日(六) 打掃日。 在中國文化裡,連打掃都要規定時間,因為,要避免殺生。要讓小動物預先搬家。有時說來還真有趣。由於,我台北的家住在一樓,所以,每年這段時間,老鼠就會來團聚避冬,為了避免殺生,我只好買殺蟲劑來狂噴,讓它搬家。 一月二十二日(日) 玉帝下界訪查,所以,吃豆腐渣,表示生活清苦。在基督教裡,也有這種節日(六旬節?)。當天,教區的神父,會到會場吃用內臟燉煮的湯,告誡教友要節儉。等他走後,教友就搬出預先準備的好吃食物,大吃一頓。 一月二十三日(一) 殺豬,準備過年。 在古代,這一天,一個家族的當家,就會依照需要,殺豬,做醃肉,臘肉,...,之類,來準備過年。在台灣,由於交通方便,從台北到屏東,最多五小時就到了。在古代,單單福建省,就是台灣的三倍,若是從北京趕回老家,更是要很多時間。所以,在家鄉的祖宅,會有一大堆的廂房,來預備給出外的親眷居住;有錢親戚,當然帶回大量好吃的東西,而窮親戚,則是搬家當來過年,等到該回家時,再帶回吃剩的高檔食材,回家煮菜尾,就是佛跳牆了。 一月二十四日(二) 殺雞。趕市集。採買年貨。在中國古代,一般人,一年之中,還真不知吃了幾隻雞!所以,我們家,從小,約一個星期,吃一隻雞,讓鄰居的父母都很羨慕。當然,我們家,是自己養雞,再加上,平時到市場買肉雞來吃。在當時,還是被視為生活過得很奢華;說到趕市集,採買年貨,那是在台中的建國市場,或是台北的迪化街了。還記得,以前聽一位山東籍的外省伯伯說,他從小,最喜歡和祖父到青島收店租,買年貨,同時,吃一年一次的麵粉做的包子,聽了讓人很感傷。對我來說,當然喜歡趕市集,買年貨。因為,這一天採買後,你就會吃頓大餐。通常,台中或是台北剛出現的餐飲,就是在這時候享受的。同時,採買年貨,你總是買到台灣最先進口的各種食物,或是瓜果,...等。 一月二十五日(三) 做年糕。 這是一個大節目。雖然,我出生的時候,我家已經開始在用桶裝瓦斯了。不過,畢竟是住在台中郊區,不是台北市。所以,小的時候,會和母親到米店磨米,回家壓乾做年糕。每年,母親都會做兩籠紅蘿蔔鹹年糕,和一籠甜年糕。在我們家,鹹年糕很好銷。甜年糕,則成為饋贈台北親友,過年後,吃甜年糕天婦羅之用。當然,所有的親戚會將過年時準備的糖果,糕餅,整理好,送給我帶回家當儲糧。 一月二十六日(四) 上墳祭祖。 中國文化很重孝道,所謂慎終追遠。在過年前,先準備供品,讓祖先吃,再過年。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祭祖的,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我們家,通常是在除夕當天下午,在家裡擺好一桌飯菜來祭祖。接著,將這些飯菜收入冰箱,吃火鍋。而這些飯菜,就在接著的春節假期中,逐漸被消化掉了。 part 2. 一月二十七日(五) 貼春聯。除夕夜。這天,才能將舊春聯撕掉,換上新的春聯。許多書香門第家庭,在春節前,會要家中子弟,每人寫一副春聯,掛起來,先供人欣賞品評,最後選出優勝者。所謂"新春試筆",後來傳到日本,成為寫書法比賽;除夕夜,我們家,慣例就是吃火鍋。如今,大家習慣買火鍋料來煮火鍋,但是,在過去,家裡總會炸些蔬菜天婦羅,加了馬蹄的肉丸,鳳尾蝦,卜肉,...,這些炸物,成為以後煮菜時之用。吃火鍋時,過去是煮高湯。有時就是燉鍋雞,當火鍋的湯頭,所以,這鍋湯會喝掉。後來,開始買火鍋料,和火鍋肉片後,這時就是用滾水當湯頭,同時,吃完火鍋,就將湯倒掉了。 我們家,還有一個習慣。除夕當天下午,祭拜完祖先後,正式進入新春假期。這時"童言無忌",長輩和平輩,收了嚴肅的臉孔,大家愉快的過節。 一月二十八日(六) 正月初一 在家拜年。走春。中國過去的社會,由於九族十八代親友一堆,所以,從初一到初三,分三天安排活動。在台灣,應該是濃縮成兩天了。我們家,在除夕夜,從長輩手中拿來壓歲錢,放在枕頭裡。大年初一,一大早,就是和父親到附近郊山走春。接著,和母親去拜訪平常光顧的店家。母親,總會在過年前,先欠他們一點小錢,大年初一一早,就帶著我,挨家挨戶的還錢。這些商家,一年的第一天,一早拿到錢,大家都非常開心。所以,我穿的大夾克裡,所有的口袋裡,塞滿了壓歲錢和糖果餅乾,滿載而歸;接著,我們會搭火車來台北,和親友團聚。經過四小時的舟車勞頓,親友們,在台北的餐廳,擺下宴席,款待我們。接下來,我到初四晚上,就是和親友們四處吃喝玩樂了。而甜年糕,則是最好的伴手禮。對長輩親戚來說,用雞蛋做的麵糊,炸的天婦羅,是高級享受。對我來說,台北的親戚,和從國外回國,帶來的禮品,真是高級享受。像是罐裝的英國太妃糖,榛果巧克力,...。難怪,我從小鬧蛀牙! 一月二十九日(日) 正月初二 到親戚家拜年。由於,親友居住在台北市的城區,和郊區。還記得,這幾天,他們會互相拜訪。在那時,我常常搭著轎車,或是計程車,四處奔波。白天還好。有時,他們吃過晚飯,就又搭車串門子。我常是,從仁愛路二段,一路走到國父紀念館,就睡著了。第二天,床頭,多了一些糖果罐,和禮品;對哥哥,姐姐來說,他們這個時候,則是在家裡,吃母親預先準備好的食物,加上鹹年糕,和甜年糕天婦羅...等。到我回家後,再將戰利品,分他們一些品嚐了。 一月三十日(一) 正月初三 女兒回娘家。我們家族,由於女兒都是嫁在台北,不然就是在國外了,所以,平時,兒女輪流在家照顧父母,沒有回娘家的問題;而我認識的朋友,有一位,他老婆是雲林人。還記得,他常常抱怨,會在雲林迷路了。所以,後來,他們家,都是元旦假期回娘家。有一年,我陪他回娘家,吃了豐盛的一餐。體會到,台灣傳統社會,對出嫁女兒的愛心。當然,這是那些好的家庭。 一月三十一日(二) 正月初四 迎灶神。正月初四則是接神日,照理說,我們送的是灶神和太歲,接神也應該是接灶神和太歲。這天把神明迎接回來,繼續監查人間善惡。俗諺說「送神風,接神雨」,送神那天最好起一陣大風,使灶王藉風使力,免受旅途勞頓之苦,而接神這天最好是普降甘霖,使萬象復甦,展現蓬勃生機。或說「送神趁早,接神要晚」,早早把神明送上了天,就可以盡興放懷地多玩些時候,而到了接神這天就要延挨到下午以後,因為天上的神明不僅有護庇的慈悲之心,也有懲惡的監管作用,所以人們接神的心情真可以用「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來形容了。 二月一日(三) 正月初五 迎財神。開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准婦女串門等。 《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 《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中國民間,有正月初五拜財神,和財神爺巡遊民間送福送財的習俗。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其次在這一天“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part 3. 二月二日(四) 正月初六 送窮。 二月三日(五) 正月初七 人日節。吃七寶羹。這天是為「人」的生日,要吃「七寶羹」祈福納吉,並戴絲織品製成的人形裝飾「人勝」,慶祝「人日節」。又稱「人勝節」習俗規定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並在相應的日子舉行紀念活動,是「人日節」的來源。漢代開始就有「人日節」的習俗,當天要吃以七種菜做成的羹,寓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代表人類生活的更新,另外,還要用五彩的絲織品剪成人形,或把金屬箔刻成人形,貼在屏風或戴在身上做裝飾避邪。 這種習俗,傳到日本,就是七草粥。「春天七草」是最早萌生於春天原野的七種草本植物,成了春天的代表性野菜,包括:水芹、薺菜、鼠曲草(鼠麴草)、繁縷、寶蓋草、蕪菁和蘿蔔。米熬成粥加入七草略煮,調些鹽,便是七草粥。 二月四日(六) 正月初八 放生。眾星下界。在中國北方,從清朝之後,這天要祭拜星君,稱為"順星";同時,民間,取八字的讀音,將這天演變成了敬八仙節。八仙,即傳說中的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民間習慣備佳餚水果以祭祀八仙。一些地方,這一天出遠門,俗稱"遊八仙"。 二月五日(日) 正月初九 玉帝生日,安太歲。中國民間認為,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閩南與台灣俗稱“天公生”。是日,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天公生當日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年生肖衝犯太歲的人,便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由廟方負責供奉即可。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年初時在家裡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圍上紅色片作爐,寫上“太歲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二月六日(一) 正月初十 祭石感恩。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 二月七日(二) 正月初十一 子婿日,祭紫姑。岳父在這一天宴請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居家婦女要迎廁神。糞箕一隻,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隻插箕口,放在坑廁側設供。同時,另設供案,點燭焚香,讓小兒輩對它行禮。 *紫姑:關於紫姑神的信仰,六朝已有,唐、宋兩代盛行,至清不衰。至於有關於紫姑神的來歷,主要有三種說法:最早的記載,見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說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一戶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婦所嫉恨,總讓她幹髒活加以折磨。紫姑不堪虐待,於正月十五那天激憤而死。第二種說法,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紫姑神記》。第三種說法出自《封神演義》中雲霄、瓊霄、紫霄三位仙姑擺黃河陣的故事,與前兩種說法差別較大。《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這一說法也就最遲。 二月八日(三) 正月初十二 搭建燈棚,準備元宵燈會。 二月九日(四) 正月初十三 灶下點燈,預先放燈。 二月十日(五) 正月初十四 伏羲誕辰日,和臨水娘娘誕辰。甘肅天水一帶,稱伏羲為人宗爺(伏羲誕辰日),以正月十四日為人宗爺誕辰日,這天要舉行祭祀活動;其次,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 二月十一日(六) 正月初十五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台灣俗諺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徦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搤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