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蘇軾 題西林寺壁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
2015/03/23 04:39:05瀏覽919|回應1|推薦41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神宗以手札「人才實難,不忍終棄」,將蘇軾由貶處黃州移於汝州,東坡上書自言飢寒,有田在常,遂請移常州.蘇軾由黃州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寺壁 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藉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蘇軾 題西林寺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著看廬山,看到連綿起伏的低矮山嶺.從側面來看它,則是看到高聳矗立的山峰.這時,你再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來看廬山,你會發現,每個角度,看到的風景,都不相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之所以會不知道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為,你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蘇軾  初入廬山 三首(其一)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蘇軾  初入廬山 三首(其二)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在廬山.

蘇軾  初入廬山 三首(其三)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蘇軾  書李公擇白石山房
偶尋流水上崔嵬,五老蒼顏一笑開.若見謫仙煩寄語,康山頭白早歸來

廬山:一名匡山,又名鄣山.昔匡俗結廬於此,故名廬山.北宋,因避宋太祖諱,改名康山.

杜甫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桮.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 創作詩詞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lian2021&aid=21468334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y two cents worth ? !
2015/03/25 04:32
應用之一: 

靈魂 住在 肉身中, 看不見 靈魂 長 什麼 樣子。

懇請不吝賜教?
黃平 (julian2021) 於 2015-03-25 05:17 回覆:
感謝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