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02 04:49:57瀏覽1496|回應1|推薦46 | |
中國近代有一位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在《唐代交通圖考》中考証,“白居易說荔枝採摘三日而色香味俱變,審度當時交通條件,由嶺南發驛至京師,絕不可能保持新鮮,故若欲及新鮮享嘗,則由涪州飛驛,較為合理.且楊貴妃幼長於蜀,所嘗當為蜀產,亦增加驛自涪州之可能性.”當然,如今,四川還產荔枝,所以,他的論點就這樣被確定下來. 另外的學者,去研究唐代的歷史,發現唐太宗時,在今天的江蘇江都(揚州)發展製糖業,說明當時長江北岸的氣候,和台灣的大安溪以南是相同的.而荔枝,在台灣就產在大安溪以南,一直到屏東一帶.任何人認為楊貴妃吃的荔枝是來自廣東,就是一場笑話. 如果,楊貴妃吃荔枝真的是勞民傷財,為何歷史上對他的批評是那麼的微弱?尤其都是在這個事件過了一百年以後?只要研究那個時代,就知道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中國進入到工商業社會.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像荔枝,茶葉,這些奢侈品,由於供求增加,逐漸由野生摘取,(陸羽蒐集茶葉和泉水),到開始種植.而氣候變遷,所以生長的位置改變了. 做學問也是如此.有時,你的思考方向錯誤,那你會在某個部分做出重大的學術貢獻.但它卻不是你研究的初衷. 這些年來,台灣的學術殿堂,逐漸被台獨教授所佔據.對這些台獨教授,和他們的徒子徒孫來說,學術的研究,是從結論往前寫.你只要聽他們的講演,一定是吞吞吐吐的.他們會強調,日據時代的台灣知識分子,是主張台灣獨立的.只是說不清楚.當然,也不需要說清楚.因為,指導教授,和後來的博士甄試教授,都是自己人.所以,不清不楚,大家都了解. 其次,由於是日本皇民當道,對"大東亞共榮圈"完全信服.這時談起二戰時的日本皇民,和那些投日的偽政權,自然是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談到汪精衛的政府,就認為這些人是和日本人妥協,來換取淪陷區人民的和平日子. 最近,聽了一個演講.就從曹沬執匕首劫齊桓公,來談荊軻當時和秦舞陽去見秦王,想效法曹沫劫齊桓公的故事,逼秦始皇,將他從各國奪取的土地,還給各國,最後,則是推到汪精衛當時成立南京偽政權,也是想和日本人妥協,來換取淪陷區人民的和平日子.當然,如此推論,最後是:也許,你該看他的學術論文,才會清楚. 只是,你看到曹沫的故事,是春秋時代的故事.齊桓公想反悔,但管仲告訴他"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而荊軻刺秦王的時代,是戰國時代.秦國逐一將各國滅掉.就算是:秦舞陽用匕首壓制秦王,而荊軻逼秦始皇寫下文書.只是,他們能走出秦宮嗎? 在當時,燕王派他們兩人,向秦始皇割地投降,表忠順,來換取燕國的苟安.當荊軻刺秦王失敗.秦軍就攻向燕國,將他滅了. 至於說到汪精衛,和當時所有的偽政權,投向蔣介石的,都和日本皇民一樣,得到榮華富貴;而留在中國大陸的,則是被下放勞改,思想改造.這可是這些人很不樂見到的結局吧! 《史記·刺客列傳》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 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复予魯。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