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0 05:04:29瀏覽1197|回應2|推薦50 | |
台灣從2001年開始推行母語教學後,至今一段時間了,只是成效如何?恐怕很差.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需要. "口語的母語",它存在的條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會和子女用母語交談,它才能存在.但是在台灣,從1920年開始,"文讀音的河洛話或是客家話"被日本禁止了.所以,台灣人的"文讀音的河洛話或是客家話"逐漸消失了,這樣一來,和"文讀音的河洛話或是客家話"相應的漢字,也被忘掉了.所以,如今你要推行母語教學,你變得很困難. 如果,當初的這些人,不要有強烈的去中國化的思想,從2001年開始推行母語教學,就從"三字經"和"千家詩",開始讓台灣人拾回失去的"文讀音的河洛話或是客家話",同時,將和"文讀音的河洛話或是客家話"相應的漢字也找回來,這樣一來,才能夠將"口語的母語"保存下來. 我們來看過去的一個笑話:有一個店家養了一隻鸚鵡.有一天,一位客人來店裡買東西.就問"頭家在哪裡?"鸚鵡說"頭家在裡面博珓." "博珓"這兩字我們查一下. *博:古代的一種棋戲,後泛指賭財物.它的發音:文讀音phok4. *珓:占卜的用具,多用兩個蚌殼或像蚌殼的竹、木片做成,擲在地上,看它的俯仰,以此占卜吉凶.它的發音:文讀音kau3. 唐·韓愈 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廟令老人識神意,雎盱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餘難同。" 宋·黄大受 春日田家 三首 其二 "釃酒卜筊杯,庶知神靈歆。" 接下來,我們來看"行"和"走". 每年的春節,一大早,有一個習俗:就是"行春".但你會發現,都被說成"走春". 南北朝·任昉 赠郭桐庐山谿口见候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诗 "涿令行春返,冠盖溢川坻。" 唐·皎然和李侍御萼歲初夜集處士書閣 "古徑行春早,新窗見月初。" *行:走.它的發音:文讀音heng5,白話音(口語)kian5. *走:行.古代指奔跑.它的發音:文讀音choo2,白話音(口語)chau2. 當我們知道"行"和"走"的不同後,一個現在常出現的話,就值得我們來討論了. 該說"行路工",還是"走路工"? 如果是"行路工",就是幫你走訪鄰里,推銷政見;而"走路",則是發送賄絡被查到,趕快逃走,躲避司法制裁. 說到這裡,現在人,春節一早,開著車,或是騎機車去遊玩.這時,說是"走春"也無不可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