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22 11:20:00瀏覽1230|回應0|推薦9 | |
「繃緊神經!」這是表演工作者常見的狀態。就表演藝術專業而言,演出前的欣賞邀約、推廣,演出中現場氛圍的形塑與凝聚,演出後的口碑迴響、討論,彼此環環相扣,構成了一檔演出的整體感。因而,從進場排練、票房啟售、正式演出到接受評論,幕前演出者和幕後工作人員都承受著來自作品以及面對觀眾的高壓。於是,每個人都上緊發條,變得更加敏感,出現既嚴厲又脆弱的「徵候」。 基於對演出的看重,「在意」也就成了必然反應。然而,或許因為參與的角色有別,身為表演者、創作者、工作人員,與身為觀眾,在體會和期待上,有時確實存在落差。對此,長期身為表演藝術的「局內人」,我的感受特別深。 說個小故事:半年前受邀參與莫斯科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的跨界製作《木蘭》,睽違四年再度展開北、中、南三地巡演,前不久完成了台北場的演出。雖然《木蘭》在台上演的檔期時段,不過發生在短短數週內,但要籌備並完成如此編制龐大、深度融合的創新之作,投入的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累積。因為這樣,我特別看重,且亟欲與朋友們分享這個讓自己感觸良多的作品。 其中,有位好朋友是受邀請欣賞演出的嘉賓,雖然事先已多次向其確認過意願,但在演出當天,還是不明原因地缺席了。事後,我忍不住向朋友表達了我的遺憾與惋惜之感;不久,這位朋友傳訊來,對於未依約出席表示歉意以及「恍然大悟」的感動。他說:「我沒想到,演出創作者對於作品是如此在意,也沒想到,觀眾缺席所造成的遺憾竟是如此深刻!」 或許,「當事人」如我,有些過分在意了。但對我來說,一張票不只是一張票,它更代表了演出者與觀眾之間生命交織的重要媒介,以及創作生成與存續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是對演出團隊所有参與者最有力的鼓舞。 表演藝術是直接的感官體驗,也是生命經驗的交流。觀眾在演出作品中找到的共鳴,將成為個人記憶的一部分,而作品本身則因為這些記憶,得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是以,「到場」本身即具無法估量的意義和價值體現。 除此之外,表演藝術作品的臨場感、易逝性,使其難以像其它文化產品可以透過大量複製進行分享。有鑑於此,表演工作者除了專注於創作、展演,更需致力於開拓觀眾來源、爭取各界資源、帶動票房成長,使更多人願意親自走進劇場,才有機會藉由節目上演的剎那,透過台上台下的觸動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結與交集,創造實質的接觸、交流與共感。 「瞬間即永恆,再無法復返」,演出機會難得,貴在到場參與──此即表演藝術為人珍惜的特性與價值。我想,欣賞表演的觀眾並不需要共同分擔這份來自過程的心情,但將之表述出來,或許有助於我們去理解,表演藝術工作者那份「必然的在意」所謂何來。 (本文轉載自2017/11/17聯合報名人堂專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