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填鴨遇上建構
2008/03/29 13:33:18瀏覽598|回應0|推薦2

小朋友到底在學校學什麼?嗯……,先說好,這裡的「小朋友」是指還沒有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的中學生;其實,說穿了,只是我英文補習教育經驗裡面的學生。

小朋友到底在學校學什麼?教育部提倡建構式教學、提倡多版本開放教學,卻讓小孩子更無所適從,甚至為了「安心」,還上了許多版本,學生哪有時間「融會貫通」。其實這也是建構式教學的一個可能的問題,如果沒有其他配套措施的話,家長只能一股腦地將小孩子往補習班送,繼續填鴨式教育,多填幾個版本、多一點心安。什麼是建構式教學?我想除了教育人員外,沒有幾個人知道。

我接了一班程度很好的學生,不過當我問起文法概念的時候,他們幾乎一問三不知。一方面是兒童美語教學時期,小朋友都是以遊戲的心情來學美語;一方面則是老師雖然有給文法概念,不過卻沒有辦法讓小孩子懂老師為什麼要給這種東西。

填鴨式教學的配套措施很簡單:老師講什麼,你就背什麼。所以即使不懂原理也沒關係,死背起來絕對是有考試上的好處。不過這個方式也使得許多有創造力的小孩子被壓抑,尤其是當有創造力的小朋友遇上沒有創造力的老師時。

而建構式教學,雖然有點像是放牛吃草,不過必須配合小朋友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與意願,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應用到課程中。這種過程對大班制的教學來說是很吃力的。基本上,我那個補習班只有6個學生,勉強可以讓我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都盯上。不過再多幾個的話,我大概會走填鴨式教學的回頭路,尤其當學生懶得去思考時,填鴨式教育比較「方便」。

建構式教育就是老師要學會傾聽,如果學生說出和課程有關的想法,即使是他們總是把 cow 和台語罵人的話聯想在一起,也要讓他們自己去注意去利用這種聯想法來背其他的單字。不過這種方式必須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在學校教學時,老師們並沒有這麼做,反而只有制止他們繼續「罵髒話」、制止他們的靈活思考,為生活教育「犧牲」;二是這種聯想方式只存在於小朋友間的玩樂時間,並沒有讓他們「積極地」隨時去注意這種文化間同音字的關聯與聯想。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其實,如果建構式教學做得好的話,跨領域學習的理想不是沒有可能。比如,學數學對語言邏輯有幫助,像是句子中會有省略字、代字、主句和附句等結構,這和數學的因數、倍數、多層次的加減乘除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各領域的老師,能與其他領域的老師做相同思考邏輯結構的教學,這會讓學習變得比較靈活。比如說:帶小朋友去爬山,同時讓體育老師和健康教育教他們鍛鍊體能和如何調整自己的呼吸,讓地理老師教他們地形氣候、生物老師教他們地質和植物生態、國文老師和英文老師讓他們體會古文和英詩中對大自然的描寫,數學老師也可以讓他們去注意自己走多少路需花多少時間,甚至社會老師告訴他們可以如何保護生態等。

學習的情境比學習的方式來得重要;給學生釣竿、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填飽肚子,會比買麥香魚給他們吃重要。

也許我想得天真,小朋友的狀況其實層出不窮。雖然花一個禮拜帶小朋友去露營,做戶外教學,至少小朋友會舉雙手贊成。雖然跨領域教學計劃、師生聯絡、保險、找遊覽車等技術問題就會讓我頭大。

以前上中教學程的時候,教育學程中心提供了許多有關教育理念課程,尤其是如何做建構式教學,我非常喜歡,教小朋友的時候也一直試著。不過這條路是一條很辛苦的路,比起所謂的「升學班」的填鴨式教學,我覺得困難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填鴨式教學將重心放在小孩的既定「未來」,在「未來」的藍圖上,小朋友該學會什麼,課程就走到哪裡;而建構式教學將重心放在「現在」──小朋友現在能做什麼、想做什麼?老師們又能提供什麼?完全在當下被做出來、被提供出來;而且為了重視小朋友的個體性,所以老師的功能比起升學班的老師功能必須要更大,懂的東西也必須更多才能應付小朋友不同的需求。像灑了種子一樣,你不知道哪些種子什麼時候想破殼而出。老師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這些種子何時想發芽、何時想開花,又會開出怎麼樣的花,完全將成長的「權力」下放給學生。

不過就像在教改之後,又走回填鴨式教育的老師們一樣,教育學程培養師資時也是遇上了一種不得不配合社會潮流的兩難。學校教育學程中要求這些未來的老師們要做50個小時的義工,來「證明」自己對教育的熱誠。我可以了解給予未來老師們更多與團體相處的機會,不過對我這個不太喜歡做團體活動的人來說,簡直是酷刑。要讓小朋友自由發展,卻又不容許太具有個性的老師?

這也是教育學程本身的矛盾:他們不得不培養出一堆「積極進取、活潑外向、配合團體」的老師。而這個所謂的「義工」制度,本身卻並不是為了「義工」而「義工」,完全是為了分數。這很讓我詬病。我記得當初做性向測驗時,我並不適合當老師,原因是「不喜歡與人相處」,只適合當研究工作。可是,我可以自信地說,我疼惜學生、關心學生的熱誠,並不會比活潑外向的老師少。

不過,不管老師們本身遇到怎樣的養成教育,積極或是被動的老師,這都是一種「多元化」的過程。如果我選擇了不繳「義工」時數的話,我也希望能有機會讓教育學程中心知道,像我這樣的老師也不代表不會去積極關心學生,甚至不願意花時間為學生做課外輔導。

當人們覺得填鴨式教學是落伍時,建構式教學就被肯定,背後的心意是希望小孩子能獲得學習的快樂。不過這份心意,小孩子們是不是能了解?而家長和教師們是不是在遇到困難時,還能堅持這番心意呢?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qgmkadh&aid=173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