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心,你永遠不會懂。
2007/02/23 12:15:41瀏覽809|回應4|推薦25

或許是背負著歷史的包袱,經歷了一連串戰亂、逃難與通貨膨脹,我們的父母總是以預儲冬糧,未雨綢繆心態來教育子女;金錢導向的社會現象如此這般就與快樂的真諦糾葛交纏,形成父母子女間彼此既相異又互相依附的奇特金錢觀。而同時整個社會文化、人生經驗傳承也有意、無意間教誨著:「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華人臉龐上的那付保持距離、感情不易外顯、老成持重、憂戚,相較於白人臉上那付如陽光燦爛般的笑容,尤其顯現在第一代移民身上。

聚會或談話間,總不期然發現週遭朋友---從醫生到企業家:相當相當富裕的一群,一群財富永遠用不完,一群還想繼續堆積巨額財富將之留傳子孫的有錢人,一群渾然不知財富亦可以是殘害後代子孫的豪門巨室---都有著一份根本不必要的憂患意識。而這份意識總會在潛意識裡干擾著大家,從過份強調子女教育、擔心後代競爭力,到日常用度;那種不確定性的安全感,已然病態性的根深蒂固,深植入形,進而如影隨形,影響著生活起居,成為華人之所以成為華人的特性了。

夏日來臨時,觸目可見的海濱遊艇、郵輪上的渡假者、國家公園裡的露營、垂釣、尋幽探勝者,甚至平日裡社區/醫院的義工們,他們難到就一定比我們富有嗎?歡樂總是見諸他們臉龐,而華人似乎又總是多了些世故與成熟。金錢與快樂裡,自己能確認的是:「他們的金錢觀念絕對與我們不同」。擁有就是得持有,給予就是平白贈予;擁有與給予絕然兩件事。華人似乎無能參透,甚至落實到形而下的家居生活,讓自己明白擁有與給予其實一體兩面;「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的觀點讓我們做了繭來自縛。產業,業障也。

快樂與金錢不必然有關係的,窮人仍然可以很快樂,富人也可能很哀傷;金錢,只能讓我們在低潮時,好過一些而已。

多少錢才足夠支付生活開銷,當然可以估算出來,那絕對是個活生生的數目字;如果資產已經溢越了那批數目字,還是依然故我:「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那不僅是病態而且愚蠢了。

海外華人如此,海峽兩岸的華人不也如此嗎?

為人父母的海外華人,除了可議的金錢觀外,還自存著一種或自覺或不自覺畫地自困的文化大頭症;來到羅馬了還是以華人思維模式與價值觀來與羅馬人相處。

目睹耳聞兒女的行為與言辭,甚至飲食習慣,太太與自己時常說:「家裡養了兩個外國人,住著兩個外國客人。」;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那套自幼習慣、據以長大的人文、家庭價值系統,在自家裡彷彿走不動、走不順了。80年代來美唸書時,從未聽得老留學生有所示警,預告文化差異與教養後代情事;只是知道除花園洋房汽車外,學術界的活潑與自由,人之所以能為人的尊嚴,就值得自己遠渡重洋,連根拔起的移居異邦,根植異域了。

莫大偶覺得這是兩套不同的價值觀念裡說: 

『站在一端來批判另一端,自是在其範疇內言之成

  理而因之下的判斷甚之下的定論依然是站在另一

  端出發的推論同樣若從另一端出發,也同樣自成

  系統而且不但不必套入此類推論和結論更也有其

  同樣強勁,而且言之成理之批判依据驗結論 ─

  西方的個人主義不應壓倒東方人的實用主義,雖

  然各自都在不停地修正中』

「來羅馬就做羅馬人做的事」如今有了更深體悟:

1] 在中國,做中國人做的事;在羅馬,做羅馬人做的事。

2] 來羅馬,學做羅馬人,還不一定學的像,學的成功。

3] 學做羅馬人,其實就是挑戰自己的習俗。

4] 來羅馬不做羅馬人做的事,就可能活不下去---至少活的不快

    樂。       

也是自言自語般的說給自己與太太聽:「將來小孩是在此落地生根,養兒育女;他們為人父母後,還是一定得用羅馬人觀點與方式來教養後代,因為他們的子女是生活在這裡,與這裡的人溝通、交往,不是與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那套系統的人相處。」要求羅馬人在羅馬城用筷子進食是不切實際亦是愚蠢的。

anybody~吃好睡好!今天初幾? 對那位婦人而言裡說:

『為子女而活為子女謀取高生活水準的將來且不要求回報

    正是這位婦人活著的目標人不見得要為自己活』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jpmaple241&f_ART_ID=741062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jpmaple241&f_ART_ID=755717

最近重讀了廖輝英油蔴菜子,潸然淚下;環境命勢的無情擺佈下,親情仍是亙古不易的。人,似乎總是為著一份執著而活著,剝離了那份他據以為生的執著,就沒有東西能再剩下了,就再也沒有支撐他繼續生存下去的動力與勇氣了。所以,大亨小傳裡的 Gatsby 應該就是為了那份執著,那份愛情,自願替一個膚淺、物慾的 Daisy 頂罪吧!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那份執著,旁人只是看不懂罷了。

實在不知道---或者當說不懂吧!---人不見得要為自己活』這句話裡的執著是否永無止境?抑或也須旁事者的偶爾加持助燃?如果,Daisy 再移情別戀了,Gatsby 是否能心平氣和的呆坐在牢裡,不曾後悔;捨不得吃午餐的婦人,如果她的子女不是如她所想像期盼般的孝順安侍其晚年,婦人仍會如此夙興夜寐,心甘情願的犧牲她的青春來換取兒女的功成名就嗎?

還是如自己所說的:『 「我在此地時常看見開著拉風跑車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外國老先生」代表的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待自己,一種智慧的呈現。』

走筆至此,自己惘然了。

【後記】促成此文,尤需感謝Emily莫大 

        anybody~吃好睡好!今天初幾? 三位,

        為他們提供了觀點,讓自己能再從不同角

        度來思考,來清楚自己的立向。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pmaple241&aid=764971

 回應文章

B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活出自己
2007/03/01 17:15

回到自己的窩好開心...
也許真是被半生所處的外在環境同化了?

活出自己最自在、實際.
華人傳統的人情珈瑣、觀念束縳,  關己幾希?

人在異鄉, 心跟著身隨境而安, 方是自然.


旅人世界 & B's 心眼 -
遊賞世間美的人、事、物...究境一探,是否真的"物以類聚"?

littlebeet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命的意義
2007/02/27 15:43

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精神不死 

承先啟後不一定是功業,而是高尚的道德倫理公益精神。

說白話就是濟世利人,利人利己,互助合作。

小小心得,野人獻曝。



安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嗯, 覺得~
2007/02/24 14:40
不用看別人, 不需問過去, 已經選擇, 造就今日, 沒有對錯, 不需惘然.

不論是依戀, 或習慣, 或記憶, 或回歸, 各有所好, 善待自己, 仰望明日, 活在當下.  

anybod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2/23 12:41

尤其這幾年眼看台灣日走下坡

這樣的憂患意識也跟著浮上台面

日昨才跟朋友討論到

生物

從最粗簡的單細胞生物到最高等進化的人類

不都是千方百計想著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生生不息嗎

這是生物的本能

也因此父母為著孩子的將來打算

燃盡自己無怨無悔

真的是常見且可理解的現象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