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31 05:24:40瀏覽593|回應0|推薦15 | |
“You guys at the CIA and the FBI---and definitely the guys at State--- don’t properly anticipate horrible, catastrophic events, because you don’t really believe in the presence of evil, the presence of a dark and wicked and nefarious spiritual dimension that drives some men to do the unthinkable.” (Joel C. Rosenberg) 這是小說 The Last Days 裡,讓自己思索而感慨的一句話;因為這是一句表面言之成理,但卻經不起分析而自相矛盾的話。 常聽得人說「美國人真的很天真」,甚至在學術圈裡,也時常聽到圈裡的人私底下如此感嘆。訝異於報載上的事實:超過 75% 的高中生不清楚「中東」是國家或是個地區名稱;猶記得多年前在美東唸書時,老美室友也確認類似的事實。最近,朋友開著他那輛大車走橫貫加拿大東部與西部的1號國道,車至中部草原省Saskatchewan 鄉村小鎮加油;加油站的人紛紛圍攏過來爭睹那輛老賓士560SEL :「We've never seen this type of car . 」美國或加拿大實在都是個幅員太遼闊的國家,當一個國家太大之後,很多人可能終其生都只在家鄉打轉,看到的或所關心的就只限於所居住的 community 裡了。如此真倒是應了桃花源記裡說「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 馬齒漸增,經驗人世風雨後,益發覺得這是句反諷語。 想想,這亦是人之常情;自己國家都走不完,理解不盡時,國民自然以管窺天:除了美式民主政治、美式文化還有別的政制、文化嗎?當美國保守派以邪惡本質來解釋伊斯蘭教極端份子的行為時,本身就犯了夜郎自大的錯誤,難怪德州出身的 G. Bush 會扯上伊拉克戰爭。美國老是在中東糾纏不清,保守派與鷹派實是始作俑者。 倒是Rosenberg 說到「horrible, catastrophic events」卻讓自己想到女兒打算畢業後想去日本工作一年,再回來念商研所事。或許是父母老是坐飛機來來去去,這裡的老中似乎很習於一家人四散;朋友一家五口卻散居台、美、加三地,太太娘家則更是嚇人,台、美、加外還多了紐、澳,整個家族散居了五地。讓後代四處跑跑,當然是想讓他們豐富人生經驗,體嚐人生百態,去累積就業與生活的資本。至於是否會恰逢「anticipate horrible, catastrophic events」那也是父母及當事人可能需負擔的risks 了;雛鳥離巢學飛,與我們年幼初學騎車時,必然摔的鼻青臉腫,都是相同的意義。學費或許高昂到須一輩子來償付,甚至生命;然而這些都是每個人進入社會時,甚至是終身所必繳的學費。沒有經歷這些考驗,沒有從這些考驗裡全身而退,就無能穫取人生智慧;於是,人生就必然走的艱辛,過的困窘。自己總是如此的安慰太太,如此的告訴自己。 以前住台灣時,尚未有國際村觀,總是覺得讓小孩外出就是為了遠遊旅行或深造;未曾思想過遠離父母呵護,外出異地打工、賺錢學經驗亦是訓練孩子獨立的方法之一。如今是鼓勵兒子參加基督教少年會去非洲服務,還願發給巨額獎金以為誘因;父母親總是不捨,怕孩子受傷、吃苦,因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做為一個國際人的甚多好處之一是伴隨著飛來飛去的見聞增廣,往往國際觀亦能隨之而來的。自表層而言,至少能逆睹某些趨勢的將發生,而預為安排。更大的收穫則是追求心靈的成熟與富裕。 與不同文化、不同族裔在異地交往,本身就是種寬容、開朗心胸的淬煉。面對不可思議或易讓自己情緒失控的一些行為或語言,總是嘗試引介孩子們如此的異向思考:「那些行為或語言到底是要讓自己學到甚麼?」;甚至更上一層,讓孩子們從情緒波動方向轉化成為探索研究式的態度去思考:「基於甚麼理念或理由,導致當事人如此行為或語言?」當自己一付事不關己一旁安靜的搜集資料、分析、敘述時,太太往往很不滿的反應:「你到底有無感情?」「我受不了你那種冷冰冰不帶感情的口吻。」自己標準制式的答覆總是:「就是因為要解決事情方需如此。」 這些心靈層次的成熟、富裕,總必得讓孩子們在外吃足了苦頭,願意回頭請益父母師長或書本裡尋覓答案後,方能脫胎換骨頂天立地,旁人或父母都是無從代勞的。
成長的路,只能自己走;即使走的辛苦,還是得自己走。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