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09 19:47:03瀏覽619|回應0|推薦12 | |
報載:『廢統風波是僑界熱門話題。周五晚上一個場合,有人談到美國要求台灣公開更正紀錄並確認未廢除國統會等等。這位就讀中學的小女孩,先聽到有人以中文說「美國希望……」,後來才知道美國用的是「expect」。她說:「expect 不是『希望』,『希望』不一定成真。expect 是 want,一定要有的。」 她舉例說,家裡請客,你「expect」客人在某時某刻到達,那不是希望,而是說好客人一定要來的。所以她的結論是:「美國很不客氣喔!」 再讓她和同學看看美國其他用字,諸如「毫不含糊」、「公開更正」、「確認」等等,這幾位中學生儘管對台海議題沒什麼概念,可是對這些字的強度卻感覺深刻 ……。』 日前在報上看到一句話,印象甚為深刻,因為作者用字精簡,卻又傳神。原文是如此說:「... undid the sash to her robe revealing a young gravity-defiant body. 」文章看多了,詞藻的風雅或文筆的高下,不僅一讀之下就立即能感覺出來,而且閱讀時也能讓人很舒服;口語交談亦復如此,言簡意賅式的切入重點、語態,口吻都能讓人印象深刻。 自語言學觀點,語言當然是用來溝通;只要能達到傳遞、交換訊息的功用,就達成基本目的了。只是若再從語言效果層次分析,甚麼時候用甚麼字眼,甚麼語態,卻往往有乘數效果;尤其在講究法律重邏輯的西方法治社會裡,不僅僅能讓對方印象深刻,更有讓對方不得不慎重回應的考慮。 呈現在藝文界裡,也是如此一回事;它有著專用的語辭及口吻,那是文化修為經年累月所積累而成的,無能喬裝風雅的。有一回,朋友間閒聊,就相當有感觸。在歌劇院工作的這位朋友,說來電者的話語,相較於凡夫俗子,用字遣詞就相當相當的文雅,語調也非常溫婉輕柔。因此,朋友也練就了一份只在精緻文化圈裡的風雅話語;下了班,回到中產階級的社會,又是另一種講話方式。當然,身俱兩種不同階層的語言操作使用能力,就覓職觀點,是非常吃香佔優勢的。 不同的溝通話題,不同的溝通對象,會有不同的語言修為及人文素養的要求。譬如說學術圈、商圈、勞工圈、政治圈裡,談話用辭各有特色;教授、商賈、工人、政客談話間鮮少交集。用不同階層的語言、文彙,來互相溝通,其效益絕對低於彼此以相同階層語文來互相溝通。 說使用相同階層的語文,自表層看之,是語言及字彙;其實,說的是彼此相類似的文化和價值觀。惟有當語彙、文化和價值觀皆類似,知曉雙方俱屬同一階層時,方能很快拉近歸屬感。猶記得還在唸書時,有一次把 dogs 的 s 發成無聲子音的 /s/,教授立刻糾正說當是有聲子音的 /z/。詢以坊間皆如此說法,教授嚴肅的說:因為你是在大學研究所裡,不是與一般老百姓講話。 相較於以美國高等知識份子為主的紐約時報,今日美國 (USA Today) 很明顯就是一份針對一般凡夫俗子普羅大眾為對象的報紙。 紐約時報小說類暢銷榜的作者,卻很少能在文藝氣息濃郁的紐約客 (New Yorker) 上發表文章,也是一種說明。 親身經歷了美國的高等教育,雙方一交談,自己也約略就能知道眼前說話者的社會地位了;一口溫文儒雅的英文,只能出自主流社會裡的精英。所以女兒在台灣唸完小五後,就立即帶出國了;因為文化的薰陶是需要時間,單單只會英文這個語言,是不足以讓女兒能真正在異地落地生根的。 三叔嘗言華人海外的後代,中、英文造詣,必需以兩分對八分實力比例為目標,切忌五分對五分。理由是中文的部份,可由中文造詣高的中籍秘書代勞;而英文造詣則必需真的到家,理由是他們是住在英語系國家。 三叔未曾旅居海外,會如此的說法,是依據他人生從商的經驗。自己亦深有同感。 當然,也無需要將語言學習的定義或標準設在能出口成章,落筆就能引用莎士比亞;但起碼的文化造詣,譬如說,知道 Homer sometimes nods. 或 a pound of flesh 這種基本典故,也是必要的。就好像每個中國人都懂:“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草船借箭 ”;適當時候的一句話,往往說者、聽者會心一笑。 中文世界裡如此,英文世界裡亦如此。 因此,若把語言的學習,界定在只想操持一口流利,具一般溝通能力而已;實在無需把小孩子太早送出來。易言之,移民的時間表或單純的只是送小孩至國外學習語言,都是可以考慮延後至高中階段的。 語言不是只在如何遣辭與用字,以及說話時溫文儒雅的語態;更重要的是,在用辭措字裡所蘊涵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人生智慧。而這些都當是以西方社會慣用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來產生,惟有如此方能溝通無礙』---因為他/她求職、老闆、公司、朋友、教育其後代的地方,都是講英文的社會,不是中國式的生活圈。 只是如此一來,他/她永遠都只是個英文半吊子;或許在專業領域贏得尊敬,在文化層次上、在事與物的價值觀裡,恒然還是個中國人。在不中不西,半中半西裡,將與西方社會裡的人本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上,不僅很多方面將格格不入,甚至嚴重對立。老中嘗言在老外公司升遷不易,逕將原委歸咎於人種岐視;其實,升遷不易的原因也是淺顯易解的:老闆不可能用一個文化價值觀與他無能交通的下屬。若再將場景拉回家庭,這類不中不西,半中半西的老中,一旦成家立業,如何教養兒女、如何與兒女相處都將會是問題;尤其面臨青春期的兒女時,父子母女的衝突將更為尖銳。而這類的衝突不僅將是尖銳,也更將是難解;因為它涉及的是文化、以及因文化歧異而延伸出的相異價值觀,不是金錢甚至親情能解決的。文化的歧異與適應上,他/她恒然將是個外邦的異鄉人。 否則,他/她永遠都只是個說著流暢英語的中國人,一個以中式思維方式來思考的中國人。 the way of thinking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