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 哩的夫妻東西相隔,讓我悟出很多道理。
結婚的欲望,基本上也是供應與需求的呈現,主要是心理與生理層面。男女的感情初立在由形而上的相愛,逐漸蛻化成形而下的人性基本慾求,供需關係很單純的主限於兩人間。婚後,現實生活的壓力,相互間對供應與需求層次,開始自然擴大且各種變數的互相交叉影響,使的供需關係不再單純的只跼限於兩人間了,且受到外力極深的干擾,供需遂不易平衡,於是「價格」開始晃動。
其實,婚姻與經濟學上談的供需關係,是多有雷同處。經濟學上說的很清楚,價格取決於供需關係;S 小於 D,則價格上漲,反之,則價格下跌。供需關係是維持良好婚姻關係的充分條件之一 (甚至於對某些人是充要條件) 。
夫與妻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由戀愛階段,進入實際的柴米油鹽婚姻生活時,這些因男女生理、人文特質養成背景、社會期望值、當事人父母婚姻品質良窳造成之影響、男女學歷、謀生技能等的相異,不同層級的需求及供應情況便依次顯現。婚姻,其實是講求條件,講求匹配的;門當戶對的說法,就一針見血道出紅塵男女傷皮傷骨的癥結:麻雀飛上枝頭當鳯凰。
所謂「愛情與麵包孰重」最能貼切說明了。
外遇、第三者的產生,很多情況是 S 小於 D,一方有所求另一方無法充分供應;需求的一方或再自行調適,或降低需求,於是埋下外購的誘因,或竟卒而意識的外購。供應方則因各種理由或能力無能提高產能,市場價格遂波動。
去評論誰對誰錯或許會落入無解,因為衝突是因角色的不同,對錯是因社會機制與自我利益的詮釋相異,當然導引出不同的結論。其次,張貼出來的文章往往言簡意賅且又是當事人片面之辭,以有限單方之辭 (資料) ,旁觀者殊難據以定語,更遑論及建議了。其三,殊多當事人的情緒之言,如「原本好好的一個人生活不過,如今走入婚姻還被老公當成菲律賓女傭似的」也被旁觀者引為資料大加評論,因此,旁觀者的建議,很多時候是不僅無益,反是有害的。
因此,如何自增產能,謀生技術、人際關係、自省功夫、審人辨事能力,方是正本之道,否則即使「外購」了,另找供應者,自己原有的特質,仍會在新的供需關係裡運作。存在原舊有供需關係裡的問題,很可能再度出現。中文說:「換湯不換藥」莎翁劇裡甚或古希臘悲劇的「His character is his own fate.」也就是此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