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1 21:57:12瀏覽616|回應0|推薦1 | |
聖經,是厚厚一本人類添加各種片段事實、流傳故事與個人詮釋的著作。 它賦予相信它的人,一個到老死都必須背負的責任---贖罪。 我看它像千年藝術品,讀它如七十二孝、三國演義。 本來,我對它並無特別想法,直到最近因為課業,重新拾起《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 這是一部約1970年代的作品,作者為一非裔女作家---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本書的是此作家的第一部作品,但從作品的鋪陳、故事的敘述方式,與許多其他隱喻性細節皆可嗅出極富巧思的作者所下功夫。其中,生長於破碎家庭,且被嫌棄又黑、又醜的女主角---琵可菈(Pecola)約12、3歲時,在無預警狀況下遭父親性侵害之片段,為此作品其中一個最被用以做文學批評、討論與詮釋之處。 關於此片段,我個人在乍聽教授提起時,心中忽然湧出的驚駭、悲傷與氣憤等情緒,在讀過文本後,有不一樣的變化。或許是文本所用的英文並非我的母語,又或者是作者文字想呈現的,不是喪心病狂只爲洩慾的強暴犯,而是各種負面元素交織出的悲劇。 當然即使如此,對他人身體上的侵害,本就是不該被允許。只是,文學創造出一個讓人探討的平台。給我們一個空間思考,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是吧? 至少對一個英文系大二的學生來說,這部作品沒有什麼生澀的單字,不查字典也可以(算是)輕鬆地了解字句。唯出現的許多美國黑人式英文,可能讓從小接受「正統美式英文」教育,且較沒注意到美國電影或影集中,「黑人或白人角色們使用之口語化詞彙」的英語學習者們剛開始較無法適應。但既然口語化,不一會兒讀者們便看得懂了! 說了這麼多題外話,其實我想探討的是此文本中的一個角色---皂頭.教堂 (以利戶.彌迦.惠特康姆) [Soaphead Church(Elihue Micah Whitecomb)]。 他在故事接近尾聲時出現,且出現地十分短暫,卻是一號重要人物。 作者花了些篇幅描述此人的家族背景,與他自己的經歷---因「對人的嗤之以鼻」(台灣商務印書館,《最藍的眼睛》,曾珍珍譯) 使他以「服務人群」為志業。從牧師、社工輔導員到「夢的解析者、諮商專家和詮釋者」(台灣商務印書館,《最藍的眼睛》,曾珍珍譯) 他表面上提供身心虛弱、需要幫助的人建言,心中卻是對這些愚蠢人類的不屑與嘲諷。他不喜好奢華,不近(成熟)「女」色。令人誤以為他是虔誠敬主而神聖的。事實卻不然,他對女孩兒們有獨特喜好。以零食、金錢誘騙她們後,咬嚙她們的乳房,甚或「玩弄」她們的私處滿足了他的性慾。他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合理,反而認為相較於「腥味、呻吟與完事後的瞪視」,他與女孩們有的只是潔淨、美好與友善。也許讀過此書的人將更了解他身體上、心靈上與成長背景對他如此「不同」的性格有怎麼樣的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呃呀...我本來想探討的是,神/宗教在這本書的作用,與其它出現於人類社會的連帶概念和影響。看來只好帶下篇討論了!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