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19 11:31:06瀏覽403|回應0|推薦14 | |
第一章第七節:勇者的肝 在就業市場情況低迷的環境下,總是有一些專家學者權威巨擘跳出來「教育」大眾,應該怎樣又怎樣,才能夠吃到頭路,簡單地說,你如果無法讓自己「生產」成那種人,就是不容易賣掉。 平常時候,反正各說各的,誰也懶得理誰,不過前一陣子卻有著比較不一樣故事: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建議畢業生,嘗試「勇者策略」,他指出為逃避失業潮而選擇延畢的是「懦夫」。 如果畢業後求職三個月都無結果,可先選擇一家心中理想企業,分析該公司弱項,帶著提案自告奮勇不拿薪水為公司效勞。 由於能夠勇敢地這麼幹,他認為:「若過程紮實學習又有產值,景氣復甦後,企業看見你當仁不讓的決心,當然會優先任用。」 不過,《魔戒》的翻譯者朱學恆卻不以為然,認為該策略「比古代奴隸還不如」,「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哪個智障公司會用這種莫名其妙跑上門,做事還不用錢的神經病?」 他認為替企業免費打工,是個令失業族更失去尊嚴的市場。古代奴隸還能包吃包住,「但楊基寬所謂的勇者,卻連上班的交通費跟便當都要自己買。」朱認為,「奴隸」生活一旦開始,將永世不得翻身。如果今天要畢業生免費為企業工作,未來該怎麼告訴下一家公司,「我想領薪水。」 親愛的高中職生,如果我們只是想聊聊關於「就業」,那他們的爭論無論如何都是遙遠的未來(我個人的認知是只要是一年之後的世界,我都覺得很遙遠),可以等靠近些再說,不過如果不是就業,而是由勇者、生存、尊嚴、奴隸等等符號帶來我們的瞬間反應和實質意義,那這麼看起來對立的兩個端點,所結構出的思維脈絡,是很好的例子,簡直是太好了。 他們的論點看似差異極大,其實也是表兄弟關係,血緣上不會太遠:他們都談「就業」,能找一個老闆每個月給錢,只差前幾個月有沒有,就是這樣而已。 如果人生有長長的幾十年,根本不差那幾個月有沒有拿錢(試用底薪?唉,日子真的苦哇) 我第一件感覺奇怪的事是:如果不上班,沒有「雇主」,就代表沒工作,就會餓死?上班是人生的唯一選擇?不能自己當自己的雇主? 我們身處一個人格分裂嚴重的世界,自己經常要扮演著自己的家庭醫師、心理諮商師、占卜師、美食嚮導、旅遊指引或愛情性福光明燈……,也就不差加上雇主這一缺了吧? 自己當自己的雇主,是一種「垂直整合」,把「雇主」的好處、利益、機會,全數納入自己的口袋,當然也相對承受其風險,稍後我們要不斷地聊到這樣的初發心。 如果在生涯規劃中,沒有想要做一個跨國企業的經理人,或大權在握、動見觀瞻的大人物,而只想每個月花一些時間賺點錢顧三頓,花同樣的一些時間談戀愛、畫些畫、寫東西、捏陶土、玩照相、做模型、搞拼圖、插插花、刺刺繡、下下棋、騎騎車、養養鳥、遛遛狗、看看白雲、聽聽音樂,然後洗個澡,吃完飯後睡個好覺……,如果只是這要,這樣幹嘛賣肝去上班?(倒裝句,正確的語法是「上班去賣肝」,現在多數的上班族,拼得跟賣肝沒兩樣) 一旦就業的定義太窄,便常常陷入要找到一個陌生人來當雇主,人的生命才變彩色(我看多半恰恰相反)的奇怪結論中。 而且拿了一大把的決心、勇氣,好不容易把自己型塑成一個勇者,為的是要找頭路?真有出息啊,人家好萊塢的美國人勇者都已經拯救世界86254次了。 而我的勇者,一直都是拿來鬥惡龍的。 另外,有意義的是「奴隸」的說法。 就奴隸的發展史看來,人類文明的意義在讓奴隸們在表面上覺得舒服些,雖然實質不變——多數的我們都是新種的奴隸,進化版的,但表面上一直覺得舒服。 這個方面我講過太多,這裡不想重複,如果你興趣爬文,可以看看「三合一敵人,國家+媒體+財團」系列,其中之一在:http://blog.udn.com/joystrong/915194。 一個人的腦袋還沒就定位,只想著手腳快去就業,是存在著高風險的。 (未完待續)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