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04 10:54:35瀏覽2480|回應0|推薦38 | |
被人笑稱文化邊陲地帶的溫哥華,最近一周突然熱鬧起來。備受加拿大與亞裔社會矚目的台灣文化節,在溫哥華美術館及固蘭湖街熱鬧登場。 行經五星級酒店林立的市中心,突然嗅到空氣中散發出蹄膀麵線、豬血糕、臭豆腐、烤香腸和車輪餅的香味。三尊巨幅京劇臉譜與客家花布混搭,看似突兀卻又和諧共存;可愛又吸睛的電音三太子在香奈兒專賣店門口跳舞,為這場文化衝撞與融合寫下最佳註腳。
龍應台挾著台灣第一位文化部長的旋風,一路從紐約、華盛頓橫掃至溫哥華,以「華文、華流、華公民—對華人世界的美好想像」為題發表演說。無獨有偶的,致力推廣美學走入庶民生活的蔣勳,也翩然降臨溫哥華,分享因心肌梗塞住急診室,進而感悟短暫肉身與亙古文明剎那交會的「肉身覺醒」。 龍應台在兩岸三地文化、學術及政治圈的影響力,加上台灣文化部長的光環,台灣駐外單位全力動員下,本地媒體和文化圈對龍應台演講的關注程度自然勝過蔣勳。 高中時代拜讀野火集,挑戰威權批判社會,內心澎湃不禁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後來龍應台的文風更成熟,視野更寬廣,不論是比較文化、反思歷史的「百年思索」,或是以人道高度及厚度探討國共內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都激發熱烈迴響與討論。當年心中那把被燎起的野火,仍然在胸口隱隱發熱,不時竄出火苗,督促自己不要屈服權威,不要失去批判反省能力。 不過龍應台作為台灣的文化部長,馬英九的文化大使,這次北美巡迴演講無法像作家身分暢所欲言,面對質疑什麼是「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對照加拿大雖做為大英國協的一部分,卻不會稱自己為「有英國特色的加拿大文化」,龍應台巧妙以西瓜價值在於甜不甜,而不是它的標籤作回應。 多了部長頭銜的龍應台,這次推銷台灣之旅走得不容易。一路受到大陸質疑和網路封殺,因此她向大陸喊話「文化不是武器,放行吧!」巧得是,不久之後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談到大陸配偶在台處境時呼籲「婚姻不是政治,放鬆吧!」彷彿是回應龍應台,隔空交火意味濃厚。 龍應台與蔣勳,兩位都是我十分欣賞的文化人,正好代表我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探索方向:前者是高中時代熱血青年的崇拜對象,後者是邁入中年內觀自省的心靈導師。 美學大師蔣勳七零年代參與台灣本土文化與社會運動,近年來推動生活美學,用淺顯的語言文字把美學介紹給普羅大眾。不論是連結美學與日常食衣住行的「天地有大美」,以美學釋放孤獨寂寞的「孤獨六講」,或是因心肌梗塞住加護病房感悟肉身有限,進而探討文明中各種肉身形象的《此生:肉身覺醒》;美學不再是少數知識分子或菁英階層的特權,而是落實在庶民生活的哲學、信仰和力量。 蔣勳的演講沒有大肆宣傳廣告,不過依舊吸引滿場觀眾,他以不急不徐的聲調,緩緩引領觀眾穿越五千年,跨越世界文明探索肉身、生命與生死美學。 石器時代敲打出豐滿形體的美索不達米亞;追求肉身不朽成就永恆的埃及;相信18到 21歲是人體美極限的希臘文化;扭轉肢體尋求身心平衡的印度;富春山居圖的人物渺小卑微,對照同時期文藝復興歌頌人體美,彷彿揭示數百年後,東西雙方交鋒勝負已定。 從佛陀本生故事及敦煌莫高窟壁畫,談「布施」與「捨身」,最後用「阿含經」的「無明所繫,愛緣不斷,又復受身」做結,留給現場觀眾內觀自省的空間。 在數千年的古文明面前,人類肉身顯得何其渺小,連帶所有的政治紛擾與文化論戰,彷彿都像流星劃過滿天星斗,不過是浩瀚星雲裏的滄海一粟。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