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9 05:29:50瀏覽968|回應1|推薦4 | |||||
愛心雖說是與生俱來的,但是要付出愛心化為行動,是需要後天培養和不斷的練習。 當我住在台灣時,看到殘障人士兜售抹布、口香糖,通常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先拒絕才思考行動的合理性,這是一種慣性反應。當我們看到全身髒兮兮的遊民,第一個反應就是躲避,假裝沒看到,假裝不存在,接著就用「好手好腳為什麼不自食齊力?」來為自己的冷漠反應作開脫。 我曾經是一個對遊民和弱勢族群視而不見的人,有一回在台北公館遇到賣口香糖的殘障人士,我依然是慣性的拒絕對方的兜售,我的同學卻掏錢出來購買,問他為什麼?他只是淡淡的說:「能幫別人的時候,為什麼不?」這句話打破我的慣性思考,開啟另一扇窗,也讓我的人生因此更為豐富多彩。 當我移居到愛心排名第三的加拿大,整個社會的氣氛就有所不同。大環境鼓勵你表達同情心,因為周圍的人都如此做,因此你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即使沒有拿錢給路邊行乞的流浪漢,仍然有許多人願意停下腳步跟他們聊聊天,金錢也許很重要,但是適時伸出友誼之手,即使只是一個點頭與微笑,都會讓身處困境的人感到溫暖。 有一回正逢加拿大國慶日,一名全身髒兮兮的流浪漢,在市中心的後巷垃圾桶翻東西,手上還拿了一支破舊的小國旗,當時我身上正好別了一只加拿大國旗徽章,我就把它別在那名流浪漢的衣領上,他緊緊握著我的手,眼睛裏閃爍著光芒,那不是因為衣食溫飽,而是因為有人關心他。 另一回外頭飄雪的冬天,我在地下停車場的樓梯口遇到一名流浪漢,他主動對我說:「別害怕,我只是一名流浪漢,想在這裡避寒一下而已。」後來我買了漢堡想拿給他,再回來時他已經離開現場。 最近的故事,是一隻名叫「天使」的花貓和主人的故事。「天使」的主人遭逢家變,結髮35年的妻子癌症病逝,淪落到街頭沉溺酒精毒品,我曾買了一罐貓罐頭給那隻花貓,這名流浪漢消失數月後再度出現在過去乞討的地方,告訴每一個曾經幫助他的人,他已經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並且送給我一張天使與主人的合照。如今我把這張照片表框放在書桌前,提醒自己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詳細故事請見「一隻名叫天使的貓」。 新聞中提到,國家貧富與捐助與否並無正相關;同樣的,個人財富與行善與否也沒有直接關係。陳樹菊女士和許多默默行善的人,生活條件並不優渥,但是他們不是「行有餘」才開始行善,而是把行善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愛心雖說是與生俱來的,但是要付出愛心化為行動,是需要後天培養和不斷的練習。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