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大陸為什麼不加入美俄【中導條約】?
2018/12/10 19:48:26瀏覽308|回應0|推薦5
這兩天,美國放出消息:
美國曾多次邀請中國加入《中導條約》均遭拒絕。
這個信號背後,其實又是白宮給中國挖的大坑.....
一、美國“保護”中國30年
眾所周知,《中導條約》是美國給蘇聯挖的巨坑,讓蘇聯吃了不小的苦頭。
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導條約》曾默默“保護”了中國30年。
二、中國大陸完全不受這項條約的影響
由於《中導條約》是美蘇兩國訂立,對其它國家沒有任何約束作用。
正因如此,中國完全不受這項條約的影響,可以合法研究中程導彈。
美國還在沾沾自喜通過挖坑搞掉蘇聯的時候,中國早就在自家屋裡默默鼓搗。
等美國回頭一看,臥槽,這土鼈開掛啊!
現如今,中程導彈已經是解放軍最有利的殺手鐧之一,大體有四種:
東風-2中程彈道導彈(1300公里)、東風-21(1800至3000公里),可輻射整個中國沿海地區
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3500公里)、東風-25(3200公里)
最西邊可輻射中東地區
最北邊可輻射至俄羅斯中部地區
最東邊可輻射至大平洋西側
其中,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還被當做航母殺手鐧,這也是美國最忌憚的中國武器之一。
美國人知道,射程在1000公里以內的中國短程導彈對美國威脅不大,而最靠近中國的美國領土關島,就剛好在中國中程導彈射程之內(2600公里)。
如果繼續放任中國發展中程彈道,那麼不僅是美國關島,就連美國西海岸城市如洛杉磯、西雅圖等大城市都會受到“威脅”。
而美國呢?因為《中導條約》的約束,美國在中程導彈方面基本屬於“休眠”狀態,不管暗地裡美國人搞沒搞,至少明面上是這樣的。
所以,你看不管是臺灣問題,南海危機等,中國都非常強硬。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美國手中捏著中程導彈,那結果可能就又不一樣。
三、如果中國大陸真聽了美國的話加入《中導條約》
那麼就意味著以上這些地區的戰略主動權落入他人手中,要知道,除了中程導彈之外,美國還有其它致命的後手。
四、老美給蘇聯挖了三個大坑
別忘了,曾經的蘇聯就是被美國這樣坑死的.....
坑死蘇聯的《中導條約》
80年代,美國首先提出與蘇聯簽訂《中導條約》的想法,美國人開出的價碼是,如果蘇聯將其部署在歐洲的SS—4、SS—5和SS—20三種導彈全部撤出和銷毀,那麼美國便停止研發和在西歐部署陸基巡航導彈。
短短一句話,就給蘇聯挖了三個大坑。
1,美國的導彈尚未研發和部署,蘇聯的導彈已經研發和部署了,用一個空頭的承諾要對方單方面裁軍,這個坑夠大了吧?
2,條約達成以前,蘇聯在陸基中程導彈方面有優勢,美國在海空基的方面有優勢。重點削蘇聯有優勢的路基,這個坑夠深了吧?
3,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兵力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蘇聯則幾乎喪失了威懾西歐的能力,這個坑夠明顯了吧?
然而,戈巴契夫卻硬著頭皮跳了進去。
條約簽訂以後,美國僅僅銷毀了859枚導彈和1320枚彈頭,而蘇聯則銷毀了1752枚導彈和2500枚核彈頭。
導彈銷毀了還可以重新造,但是士氣一傷,就很難挽回了。
根據這個條約,西方觀察員將進入神聖不可侵犯的蘇聯軍事基地,檢查條約執行情況。
拿破崙和希特勒用槍炮都沒砸開的大門,無數蘇聯戰士用鮮血守衛過的禁區,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被美國人踩在了腳下。
而且這些禁區以前連本國多數官員也是不允許進入的。
五、《中導條約》蘇聯付出了大代價,美國卻沒影響
然而,縱然蘇聯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美國的戰鬥力卻沒怎麼受影響。因為美國海軍大量部署的海基“戰斧”巡航導彈卻不存在著任何限制。
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共發射了288枚“戰斧”Block II導彈。
1993年美國發射45枚導彈攻擊伊拉克的核設施。
1995年美軍向塞爾維亞發射12枚戰斧巡航導彈。
伊拉克戰爭美國共發射了325枚戰斧導彈。
科索沃戰爭美國、英國共發射“戰斧”在內的巡航導彈1000多枚。
……
看著美國人拿著“戰斧”一次次的攻城掠地,俄羅斯人連腸子都悔青了。
所以說,如今的美國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巴不得拉中國大陸“入夥”,讓中國大陸也掉進坑裡,這樣他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壓制住中國大陸。
美國這樣的齷蹉心思,中國大陸心裡可明白得很,從一開始就沒想搭理他。現在,美國又故意放出消息稱多次邀請中國被拒,其實就是想讓中國大陸背一個“破壞和平”的罪名,還是以前“威脅論”的老套路。
因此,別管美國佬怎麼要脅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就是兩個字:不約!
https://mp.weixin.qq.com/s/MJhXfuuHadhphQMvesUXJw?fbclid=IwAR2YZDzVtkgfOGMTZ6ljYeC1XOsQBozD_he-RS0hdGEaSr9BsCdByIEXXZE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nepingho&aid=12115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