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鹿事件反思:企業的勝負及永續
2008/09/18 13:37:28瀏覽1153|回應0|推薦9

三鹿毒奶粉事件,引發了一連串的思考,「抗生素藥物殘留檢查」管理制度,包括原料來源控管,買賣契約條件,品質管理的落實,每日藥物殘留檢查報告的確認,中盤商的管理、採購員的挑選與培養、經營者的思維及態度。每一項業務得失都是環環相扣,沒有理由怪是那一階段問題。

嚴格來說,要怪問題出在中盤商,是有一點牽強。採購員的操守才是關鍵,三鹿是否有正確的檢驗規範,執行的寬鬆度如何?經營者是否真正瞭解「藥物殘留檢驗」是公司的命脈?(1)、如果完全不懂,那只能說靠運氣起家,時間到命中注定,收場。(2)、如果知道,但執行力無法貫徹,失敗,只能怪自己努力不夠。(3)、最壞的是,故意偷偷摸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獲取暴利,致使許多嬰孩非死即病,罪有應得。

三鹿最高經營者,當然責無旁貸,畢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奶品供應商。一般企業如果會發生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都會在草創初期競爭打拼期,偶爾為之,但前提是不能枉故人命。一到穩定下來就開始打造更堅實的基礎,再接再厲往上爬。所以此次三鹿毒奶粉事件,發生在已經登上中國最高峰的企業的領導,不襟要讓外國人對中國企業經營者思維,需要重新另眼相看。

大陸的食品管理落後台灣三十年

 看到大陸發生三鹿毒奶粉事件,並沒有太大驚訝,全世界國家都會發生食品違規事件,這個月(2008/09/06)日本也發生「事故米」,把有藥物殘留米,出售給老人院、製酒公司、製餅公司等等,社長也對社會說對不起,令人吃驚的是,在他記憶中開始銷售已經有5~6年了,讓大家也嘩然幹礁。但以人治為主的中國,實際上還距離中國要接近國際化還差了一大段。為何說大陸的食品管理落後台灣三十年,雖然大陸擁有比台灣更多更先進的設備,但是在整體管理流程上,要達到一個完善有效的監督系統,還是需要一段很長的路途要走。

日本長久以來在進口食品管制方面是非常嚴厲出了名的,動不動,只要有國內團體提出會影響打擊日本的食品企業的建議,日本衛生單位一定想出,提高檢驗標準,讓外國公司增加一些品質管理的成本,我們常稱這動作叫「非關稅阻礙」。但務實的台灣卻從這方面得到了優勢與好處。

台灣的食品工業早在農復會時期民國 (37年~68年),台灣的罐頭食品工業早就進入品質管理的時代。68 年更名「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簡稱農發會),73年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改組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

台灣的「藥物殘留檢查」建立奮鬥史

1970 年代初,台灣的鰻魚加工剛好起步,經加工燒烤及冷凍後銷往日本。前幾年只要加工完包裝好就可以出口,1975年日本開始提出衛生檢查條件,台灣的加工廠亂成一團,要檢驗細菌、大腸菌什麼「碗糕」ㄚ?一開始沒有一家搞清楚,剛好有一批留日本水產大學的碩士生回台,派上用場,冷凍加工食品的品質管理開始邁向新的里程碑。也奠定了台灣食品加工品質管理的基礎。台灣經濟部商品檢驗局,也跟隨這次腳步,全面提昇了食品檢驗技術的水準。

鰻魚養殖條件無外乎土地、水質、陽光。台灣剛好符合最佳條件,品質高出日本自己生產的鰻魚,所以日本願意高價向台灣採購活鰻及加工蒲燒鰻。但是由於養殖業者都想追求高利潤,走高密度養殖方式,致使水質容易污染及產生疾病。所以就需要拿抗生素來抑制一些水中的病菌,造成藥物殘留在鰻魚身上。日本政府就以長期使用會危害人體,要求不能使用某些會長期殘留的藥物。

等到台灣食品外銷工廠完全解決了衛生問題後,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半停工狀態,直到每批都能順利通關。1979年日本再度提出「抗生素藥物殘留檢查」,還好,台灣已經建立品質管理的制度,但是「抗生素藥物殘留檢查」又是另一高層次的挑戰。連檢驗局都沒有這樣高檔的設備,甭說檢驗技術專業知識了。

追根究底,斥巨資引進高級檢驗設備,逐批檢測原料,追蹤來源

原料是生產的要素,也是問題的來源,所以必須要有高級檢驗設備才能快速檢測出原料是否有藥物殘留結果,當機立斷退回不合格原料,才能保障產品的安全性。

一套藥物殘留檢驗設備都要上百萬,加工業者為了能順利外銷,大廠自己就直接引進設備及檢驗技術,除此之外,最耗費的成本是檢測時的藥劑。1000 噸的出口成品,藥劑的費用就要300~400萬元左右,一噸就要增加 4000元成本,技術人員、原料退貨、缺料停工損失,讓整體加工成本提高了一成。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到,要達到完全品質保證的成本有多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體系及機制有多困難。以上是簡單的列舉相關成本資訊,「藥物殘留檢查」實際在1980 年代台灣就已經建立,不過由於「藥物殘留檢查」的業務確實有夠複雜及高額的檢測費用,讓一般食品相關企業也難以承受。所以至目前為止,都等到出了重大事件,政府單位才會處理。

工廠自主認證是最佳的模式,日本提出「抗生素藥物殘留檢查」時,台灣的檢驗局也幫不上忙,最後加工業者,只好聯合邀請日本的官方檢查單位,派員來台灣指導,每年來台一次,巡視所以加工廠的設備及報告,並定期到日本國會報告檢查狀況。每年提出改善意見,及驗收結果。幾年後,日本官方就以海外認證工廠,認定台灣專業加工廠為銷日的合格工廠與日本國內認證工廠同步。

政府應該規劃一套中小企業工廠管理辦法

台灣國內一般的食品加工廠也都是由傳統業務起家,由於業務蒸蒸日上,慢慢提升自己建立加工廠,對於食品衛生的相關知識也沒有那麼深入瞭解,也造成日後發生重大事件的主因。台灣雖然已經有 GMP 工廠認證,但是要擁有GMP認證的費用非常高,包括設備及技術人員聘請等等,適用於具有規模的製造業工廠。另外建議採CAS的方式,由CAS單位來協助食品相關中小企業,包括店面的衛生學習並瞭解相關知識,讓沒有衛生安全基礎的創業者或管理者能有學習的對象。

尤其是專門提供國內市場的加工廠,但規模大中小不等,小廠林立,根本無法按照標準的建廠程序執行標準的品質管理。在大型食品工廠管理上,台灣已經具有國際水準。政府應該另外規劃一套中小企業工廠管理規範手冊或管理辦法,來提升台灣國內在食生活上的水準。

三鹿毒奶粉事件:「奶站」是企業的生死門, 另日再發表,不過在這次的追查中,已經發現,採購與中間商的掛鉤,是最大的癥結所在。最高經營者是否有默許及責任。

Merchandiser 企業轉型之典範 (Paradigm Shift)

毒奶粉事件 奶農指奶販與三鹿勾結作案  新聞引據:中央社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hnlins&aid=2228965
 引用者清單(1)  
2008/09/18 16:52 【人生履歷】 三鹿事件反思:企業的勝負及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