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1 10:02:53瀏覽1016|回應3|推薦25 | |
走自主之路,創國際品牌—從劣勢中崛起的奇瑞 走自主之路,創國際品牌——從劣勢中崛起的奇瑞 (麥肯錫季刊) 本文摘要: 走自主之路,創國際品牌——從劣勢中崛起的奇瑞 中國第一大汽車出口商奇瑞2007年向近70個國家出口近12萬輛汽車,比2006年增長130%,她還在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洲設有7家組裝廠。 奇瑞是中國不多見的、自己擁有包括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核心部件生產和製造技術的自主汽車品牌之一。籍此,她成為為外國原設備製造商直接開發產品和製造汽車的第一家中國汽車商。 奇瑞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尹同耀在採訪中解釋他如何視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為向成熟市場推銷奇瑞中小型汽車的一次機會。 尹同耀教育背景 ·1984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原安徽工學院)汽車製造專業 工作經歷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 ·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2004年2月至今) ·執行副總經理(1996年11月~2004年2月)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總裝車間主任兼物流科科長(1991年10月~1996年11月) ·前期工作準備, 赴德國、美國學習(1989年10月~1991年10月)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紅旗轎車廠 ·工藝員(1984年7月~1989年10月) 這一篇文章值得想創業年輕人閱讀學習。大型企業或大型軟體公司轉型的深思。 從經歷來看,(1984年7月~1989年10月)初期的扎實工作學習是必要的,(1989年10月~1991年10月) 進階準備工作,(1991年10月~1996年11月) 全域管理學習。前後也要十二年,完全在一專精領域。 有基礎才有機會 我們看了尹同耀先生的應答,會覺得很意外,可以套一句「無心差柳柳成陰」來行容。無論有心與無心重點是在專業的累積。沒有專業在手,機會來了還是抓不住。 節錄→ 麥肯錫季刊(以下簡稱《季刊》): 恭喜奇瑞十周歲。十年創業風風雨雨,有什麼刻骨銘心的感受? 尹總:一無所有,“逼上梁山”,經歷了不幸運中的幸運,劣勢反而成就了奇瑞。 奇瑞一出生沒有政策支持;沒有錢;沒有技術;沒有人才;沒有生產基礎(當時要求有年產十五萬的規模,沒有造車的任何背景,何談規模?)。此外,它又生在安徽蕪湖這麼大的一個城市,又是這麼幾個年輕人來做。無論怎麼講,都輪不到奇瑞成功。所以,它一落地,就沒人瞧得起,沒人抱希望。 如果讓我們回頭再做一次,還是這種“一無所有”的條件,我們恐怕不敢再做。 《季刊》:奇瑞的全球戰略從哪里開始?有什麼樣的預期? 尹總:最初,我們是不自覺的,被動的。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去先幹第三世界,後幹第二世界,最後再幹第一世界。我們沒有那麼聰明,我們當時眼睛盯著國內市場。奇瑞最早出口汽車是別人送上門的生意。2001年,敘利亞一家汽車經銷商在北京看到我們的第一款車,希望進口。我們當時根本沒有國際化意識,甚至拒絕賣給它。那年,它買了10輛,第二年,又買了100多輛,第三年,進了1000多輛。此後,伊朗人也來了,其他國家的人也來了。出口就是這樣從中東開的張。別的市場也是這樣,都是買主找上門來。 直到2005年(經歷了2004年的國家宏觀調控後),我們才成立了一個小組,有意識專做出口。 《季刊》:展望未來,奇瑞的機會和挑戰在哪里? 尹總:現在油價越漲越高,但車卻越做越大。環境和油價壓力迫使用戶去買更便宜、更小的車。大車會受到懲罰。如果說,上一次石油危機成就了日本主機廠——當時美國沒有小車,只有日本有——我認為,眼下這種能源困局,有可能會成就一批像我們這樣的企業。造大車、貴車的廠家來做小車,它們做不過我們。我們可以往大的做,往高端做。而它們要往下做,很難。這對我們很可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習慣做大的專案公司轉型的挑戰 我們從奇瑞尹總說法,一針見血,造大車、貴車的廠家來做小車,它們做不過我們。我們可以往大的做,往高端做。而它們要往下做,很難。這對我們很可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大型公司所遇到的問題差不多都相同,沒有人會做小車,做小車做不過小公司,但偏偏這個市場最大。值得大型企業或大型軟體公司轉型的深思。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