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31 23:05:33瀏覽1130|回應0|推薦0 | |
我想事先向中國讀者道歉,很可能他們會發現本文中描述的中國人與他們自己很不相像。我想說明中國人不是某一個中國人:從中國大陸到香港,臺灣,新加坡,還有海外華人,從北京,到廣州還有上海、烏魯木齊,加上高速公路旁邊的鄉村,中國人有各種各樣,而不是只有一個。本文目的絕非要“打倒”中國人,或者是企圖證實法國人的“優越”。我愛中國,也十分敬重中國文化。在古代,從印刷術到指南針還有風箏幾乎所有的發明都是中國人所爲,如果我們的文明能達到今天的水平,那是得益於中國。在現代,從武術到軟醫學還有盆景,我們應該向中國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 一、雜訊 中國人有製造噪音的固有能力,不需要什麽輔助工具:一條聲帶一般就足以滿足其生存需要,當然在具體使用方法上各地區有有所不同。除普通話以外,中文有六大語系,還有無數地方口音。在各大語系當中,在中國南方和香港流行的廣東話堪稱震耳欲聾的冠軍:人們不是講廣東話,而是喊廣東話!在香港的餐館裏,與對面坐著的朋友聊天最好要用手機,而餐館內的高音喇叭與巴黎火車站大廳內裏的公共播音系統的音量相仿。 其實噪音只會干擾哪些不會製造噪音的人。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早已獲得了噪音免疫。我耳朵裏的隔音塞子時常使我的中國朋友迷惑不解:“這是幹什麽用的?”“這是爲了讓中國更安靜。”啊!? ”像耳塞這種西方小玩藝並不能對付中國人的噪音技術。“聲音”這個詞在中文字典裏是與人聲相連的。這其實很符合邏輯,首先嗓音本來就很吵,再說中國人發明文字的時候,汽車喇叭還不存在。發展中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汽車的核心是喇叭。只要喇叭能像,汽車就能走。開車就是按喇叭,學開車就是學會安喇叭。中國開車按喇叭與西方人不同,他們不是爲了責駡另外一個開車人才按喇叭,而是爲了預告他們的到來:“當心,躲開點,我來了。 ”或者:“沒看見我的車這麽有氣派嗎? ”將來汽車在中國普及以後,估計文字學家可能會重新研究“聲音”這個詞的寫法。 要說中國沒有一點安靜的地方那也不公正,要不爲什麽字典裏有三個與此有關的詞:寂靜;無聲和沈默。有時候有的地方安靜的令人驚訝,比如說早晨公園裏連太極的場景,還有中午人們睡午覺的時候。更異乎尋常的是,中國一些城市現在規定不許汽車在市區鳴笛。中國人居然能想出不許鳴笛的這樣的主意來已經是不可思議了,如果中國人能夠真正做到不按汽車喇叭那將更讓人讚歎。中國人其實也一樣期望安靜。在我自己的國家,很多法國人也對鄰居不管不顧,音響和寵物也同樣會製造很多噪音。但,兩相比較,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社會當然會比一個發達的社會更多地使用榔頭,發出更多的聲音。一個沒有聲音的社會是一個死亡的社會。 二、垃圾 我的一位中國朋友一邊吐痰,一邊自信地對我說 :“北京比巴黎乾淨。”不錯,在中國首都北京散步,你一般不會踩到狗屎上,因爲城市根本不准養狗。不過,如果說北京住的都是中國人的話,北京還不是整個中國。您最好不要在鐵路線附近溜彎,要不然您得帶一個工地上常見的安全帽。爲什麽呢?您向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每一列呼嘯而過的火車都會拋出各類垃圾在空中飛舞,甚至還會跌下空玻璃瓶。在中國,往窗外扔東西是一個文化傳統。 雁過留聲,中國人走路要留下痕迹。你別想在中國的山裏和樹林裏迷路,跟著垃圾走就行了。中國人似乎需要與物質社會保持一種視覺上的聯繫。就說中國的垃圾箱吧,垃圾箱一般是露天的,要不就是兩邊都有開口。有些人扔向垃圾箱的髒東西,不是落在箱在外面,就是從另外一邊的口子出去了。當然這對但些以撿破爛爲生的人來說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有沒有可以利用的東西,不用深挖就可以一目了然。 中國人其實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某些陋習,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即足以喚起最基本的公民意識。也許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還是起到了一些正面作用,我記得電視上的畫面是這樣的:街上一些人正在漫不經心地隨地扔東西,一位小姑娘不顧媽媽的勸阻,蹲下身撿起了被扔在地下的一塊香蕉皮,向遠處的垃圾箱奔去。此時畫面上出現了科幻電影 般的場面,街上所有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蹲下身去撿垃圾(這當然一定是劇本要求),街面奇迹般地變得乾淨了,人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電視上不失時機地推出口號:“保持城市衛生,維護人民健康!” 在中國的鄉村,衛生情況就更加驚心觸目了:每一個院落都有一個垃圾堆,更準確地說每一個窗戶下面就是一個垃圾堆。有時候,也有人出來把垃圾朝鄰居家的方向或者小路上掃一掃。在中國大陸,公共場所包括旅遊景點的衛生維護也往往是老人們的職責。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些老人是用一種碩大的掃把,辛勤地維護著一個清潔的中國的形象,保持大面上的衛生。但是,稍一走遠就管不了那麽許多了。典型的中國遊人是這樣的,停下來吃飯,把塑膠袋隨手扔掉,在垃圾的背景中留一個影,然後走人。峨眉山頂自然風光本來美不勝收,可惜朝山谷下面一看,滿目垃圾,而且大多位置險惡,清潔工也只能望圾興歎。 各國有各國的高招。法國人隨口吐口香糖,中國人隨地吐痰。法國人天天費力把垃圾送到垃圾箱,而中國人隔一陣子就來一次大掃除。法國人剝奪了很多清潔工的工作,而中國人爲清潔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誰優誰劣也說不准呢。 三、衛生 到了中國別擔心找不到廁所,很容易,跟著味道走。中國人的廁所就是地下的一個坑,保證排泄物準確到位是基本功。如果茅坑是用水泥澆鑄的,每個坑兩邊可能會有半人高的牆隔開,或許還會有排水系統,那這就是典型的公共廁所了。 中國人不常洗澡但常洗衣服,所以身體的污垢卻往往被掩飾在潔淨的衣服裏面。由於中國人對衣飾的潔癖,所以洗滌劑似乎成了他們生活的中心。一件衣服只要是穿過,哪怕是只穿過兩分鐘,中國人就會重新洗滌晾乾。記得那次我與 800位中國友人乘一艘客輪暢遊長江時,有幸與其中十位住同一客艙。由於我比別人先到,所以特意選定了一個上鋪,想著這樣可以透過窗戶盡情欣賞揚子江的景色。不幸的是,在床與窗戶之間,有一個洗手池。開船以後我才發現這個洗手池是三家中國人的活動中心。開船不到兩個小時,我的室友們就開始洗第一件衣服,以後接連不斷的洗,一天以後整個船艙變成了晾衣場。這樣,我從甲板回來要從毛巾、襯衣和褲子叢中穿過才能爬到自己的床上,從床鋪上可以欣賞到的景色也只是各色內衣、內褲。三峽沒有看清楚,但是卻看到了三個乳罩。 船上的洗澡堂和中國其他地方的洗澡堂一樣髒亂不便。也難怪,洗澡堂本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保持個人衛生中國人有自己的辦法。首先,中國人洗澡只要一盆水,不一定脫衣服,用浸濕的毛巾在暗中擦擦即可。這種洗法有很多好處,節約用水不說,而且可以在一億同胞面前保持體面。唯一麻煩的是背後和一些隱蔽地位不容易清潔,但是這也沒有什麽,只要是外面衣服乾淨,裏面到底怎麽樣也關係不大了。 中國人保持喉嚨衛生的習慣,有時也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在室內,人們經常會看到“嚴禁吐痰”的字樣,有時還會翻譯成英文讓外國人遵守。不過照我看,類似”嚴禁吐痰“和有一次我在電梯間裏看見的”不許隨地小便“這類的警示標語,還是不翻譯爲好。 四、照相 中國人怎麽照相呢?選一個所有遊人都知道而且必定都要去的景點。照片洗出來了,一張一張地看過去,每一張都是人物照,而且同一景點必定有好幾張,因爲一起出遊的每個人都要在同一個地方留影。中國人這麽喜歡人物照,你可能以爲他們個個都擅長鏡頭前的表演。可惜,除了少許不慎照“壞”了的照片以外,照片上的中國人一律是站的筆直,雙手不自然地垂直向下,表情頗嚴肅地面對鏡頭。不過,中國人照相並非一定是追求藝術效果 ,更多的是要留“證據”:“你看見了吧?我去過那裏,真的,不信您仔細瞧我身後的那個建築物”。有次我乘火車從北京到廣州, 34小時的旅程,鄰座的中國人閑來無事翻看我拍攝的照片。好象他們不知道火車起碼還得走一天一夜,翻看照片的速度好象是在放電影 ,不到三分鐘一本厚厚的影集就看完了。原來這本照片集裏面只有風景照,我的形像從來沒有出現過,怪不得他們提不起興趣。只有一次,他們指著照片上的一個身影問:“這人是誰?”“一個中國人。”“你不認識他?”“不認識。”這幾位旅客聽了我的回答,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互相看看,又嘻嘻哈哈地笑起來,好象是在說:這老外真奇怪。 五、禮貌 中國人的禮數沒有”先來後到”的原則,乘公共汽車要擠上去,賣火車票要往前擁。車上的座位主要是爲那些能夠踩倒一片的漢子所預備的,但是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香港地鐵和北京公共汽車進站時,都會有擴音器提醒乘客要“先下後上”,可惜好象誰也聽不見。車下的乘客們依然執著地向裏沖,車上慌慌張張企圖下車的乘客則逆流而動。要是橄欖球比賽可以在公共汽車裏進行,中國人鐵定的會拿世界大賽冠軍。 翻翻中國字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示。 “禮貌”這個詞中間的“禮”字,有“典禮”、“禮節”、“禮儀”的意思,而第二個“貌”字表達“外表”、“樣子”的意思。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所謂禮貌既是作出禮儀的樣子而已。比如我們前面說過的,保持衣著整潔就是中國人的禮儀之一。禮貌還涉及面子問題,就像俗語所說:樹有皮,人有臉。讓別人丟臉可能是一件挺叫人自鳴得意的事情,但是絕不是禮貌的事。講禮貌就要尊重他人的絕對自由。如果老外去告訴一個中國人說話聲音小一點,那就是一件極不禮貌的行爲,正好反襯出西方人的野蠻。同樣,如果誰想提醒中國人不能在公共場所抽煙,或者別隨地扔紙片,也會被中國人認爲是干涉他人的私事。所以在中國千萬不要直接批評別人,也不要表示自己不滿意,否則不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被人小看,當成“老農”。 中國人不講規矩的生活方式,其實很可愛。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穿衣,大吃大喝不必講究衛生,隨時隨地可以吐痰,夜半三更高興了可以喊一嗓子,不必爲打嗝放屁感到拘謹,與同胞說話打招呼直來直去。中國人選擇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勇敢的選擇。講究文明禮貌的中國人雖然少,但也不是沒有。經過奮力拼博沖上公共汽車搶到一個座位以後,他們會盡力照顧那些沒座的乘客,比如人家把包裹放在自己的膝蓋上,或者接過婦女手裏的孩子抱著,一直到自己下車爲止。更令人驚奇的是,有時候有年輕人會主動站起來爲老人讓座,而老年人又會爲兒童騰出座位。:2007 看到中國人的嫺熟車技,不服輸的我買了一輛新車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上路,我就發現自己的新車是如此的醒目,因爲中國人的自行車基本都是舊的,甚至有的可以說是破舊不堪,“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但騎車人並不象低收入者,而且據我所知,一輛新的自行車對於普通的中國人來說並不昂貴,難道中國人不喜歡漂亮的新車嗎?很快我就得到了答案。從商場購物出來,我看見自己的車倒在了一大排車的底下,管理員正在重新碼放。當我取出自己的車時,車筐已經變形了,後車燈掉了,車座濺上了泥水。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幾次後,我放棄了對車的不斷修理和擦拭。不久,在浩浩蕩蕩的車流中,我不再是醒目的一個了。 在我選購自行車時,有經驗的朋友提醒我最好買二手舊車,因爲新車容易成爲偷車賊的目標。我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並且我還用一句中國的成語:“因噎廢食”來爲自己辯護,很有哲理的一句話吧,顯然不能爲了擔心物質損失而放棄美好的生活。但事實證明,我錯了。並不粗心大意的我在半年內先後丟失了三輛自行車,在不同時間、地點和不同的防盜措施下。我又找到了一句中國的俗語爲自己解嘲:“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我的自行車上有兩道鎖,前輪一道,後輪一道。並且,即使在吃小吃時,我也時刻不忘不時擡頭看看我的車是否還在原地。經常有熱心的店員好奇地詢問:“您在等朋友嗎?”、“您的朋友還沒來嗎?”或“您還有幾位客人呢?”,諸如此類。 |
|
( 時事評論|財經 ) |